APP下载

多重设计,助推习作个性化表达

2020-08-04吴阳娟

课外语文·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

【摘要】五六年级的习作要体现个性想法,注重情感表达。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追求序列性的体现。从开掘选材,聚焦结构,搭建范文支架,教学中多重设计,助推习作个性化的表达,促进语言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个性表达;真情实感;范文支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1-0122-01

【本文著录格式】吴阳娟.多重设计,助推习作个性化表达——以《           让生活更美好》习作教学为例谈[J].课外语文,2020,19(21):122,124.

作文内容雷同,结构单一,语言没有新意,依然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大难题。从要达成习作“感情真实”“个人的独特感受”的结果出发,教师要逆向设计习作教学,从开掘选材,聚焦结构,搭建范文支架三方面入手,促进语言与情感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习作为自我表达服务。本文我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让生活更美好》习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勾连生活,习作素材丰富化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说:“人的言语表达的需要——言语生命的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选材的视野,提升对习作话题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表达的情绪和欲望。这是习作教学的核心问题。高段习作教学要努力体现“个人想法”,凸现“独创思维”。开掘选材的角度尤为重要。

教材中,八个习作提示语和三个小泡泡对学生的选材提供了许多提示。“品质类”和“爱好类”的词语,学生能举一反三,说出很多。但是范围大,意义深,学生习作有难度。“让生活更美好”的内容其实很多,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想开去,把习作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延伸到生活中去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最好的链接生活的方式,是无痕的,不自觉地生发的过程。因此,我巧借五年级时曾学过的一些课文题目,第一类:桂花雨、珍珠鸟、搭石、竹节人,第二类:祖父的园子、鸟的天堂。让学生读完后说说发现。第一类全是美好的物;第二类是美好的地方。教师顺势而问,你的生活中有这样具体的事物和地方吗?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活跃起来,以前的经历和事件,才能一点点被激发、被唤醒。这些题目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次流进学生的大脑,牵带出一个个具象化的素材,学生的美好生活片断在形象化思维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选题视野开阔了,材料如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最想分享的美好选题也便水到渠成。

二、聚焦结构,行文思路多维化

张化万老师指出:进入第三学段之后,在习作目标指导下,教师要逐步树立篇章优先的整体意识,包括在评改过程中应从词句、段落的修改走向篇章的修改。可见,六年级习作教学在布局谋篇上要多花时间。

教材中的两个問题为学生提供了习作内容:第一,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第二,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影响的过程”可以选择一件事写,也可以选择多件事来写;可以先写现在受到的影响,再穿插回忆过去的影响,当然也可以按顺叙的方式来写。如果写多件小事,可以递进式的结构来写,也可以并列式的结构来写。“美好的原因”这一内容,可以融合在事情的叙述中,也可以在文章的首尾概括性地写,列举式地写。这次习作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自由行文,尊重个性,只要写出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切的情感。

三、范文支架,情感融合适切化

统编教材的习作体系注重记事文的练习,从三年级开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写出当时的感受(包括‘体会‘心情)”,这两项要求至少出现了五次。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写一件完整的事,并能写自己的感受的能力。但“写感受”并不能准确具体地写,往往比较笼统泛化。所以在写事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依然是这个阶段学生的难点。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 提出“适者为佳:为培养‘立言者择法”。习作有法,但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融入情感”的技巧大致分三种,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一般融合在人物描写中,其中数心理描写最多。这种抒情方式中段开始强化,学生易掌握,运用得很充分。后两种抒情方式,学生相对陌生,运用得较少。

引入范文,作为支架,提供写作方法,是习作知识困境与知识教学困境的一个突破口。优秀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向书面表达的顺利转换。

(一)借景抒情的方法

这次习作中大部分学生涉及到“拥有成就感的愉悦”这项 “美好” 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出当时的“成就感”呢?教会学生借助周围的景物抒情,表达内心的愉悦,让他们的情感更灵动,更富个性。

出示范例:

1.窗外的阳光从玻璃中透过来,洒在我身上,暖暖的,似乎在为我今天获得的成绩而喜悦。

2.舞台上的各色灯光交织着,辉映着,让整个会场热烈起来。我的心欢腾起来,放开胆子,扭动着腰肢,舞起来。

作者借用自然景物“阳光”,借用场景“舞台的灯光”表达了喜悦,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这样“愉悦”的情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可读性。

(二)借物抒情

习作中,对所选事件里相关物象的描写,往往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学生若能把情感适当地借助物象来释放,原本看不见的情感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分量感。教师有意识地引导点拨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出示句子:“早上8:00弹钢琴,10:00写作文,12:40写数学……”计划表中的一个个汉字和数字如大小相同的方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让人一目了然。这一条条计划又像一条拉链,严丝合缝,没有丝毫让时间可以偷偷流走的空隙。

那张计划表微微摇晃着,似乎在为我这样自律而点头。阳光下,这张纸变得通透发亮,煞是好看。——《计划让生活更美好》

习作教学是一门深奥的永恒的艺术。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存在,适时地引导并唤醒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记忆,培养学生用合适的结构记叙事件的能力和有方法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生活认知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化万.创新教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4]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探究大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