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1-14石荣侠
石荣侠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题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贴近生活 关注现实 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全面实施,苏教版小学语文在充分遵循课改精神,把握新课改本质的基础上,以崭新的视角,创新的方法,精益求精的选材对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艺术化剪裁,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笔者在使用过程中眼前一亮,常有启发和思考。现仅对习作教材谈一谈管见,抛砖引玉。
苏教版小学习作教材可谓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其每册设计的文题基本上都让学生有法可循,有话可说,充分激发了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激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轻松思考、动手动脑、全程快乐、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又指导了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方寸之间,匠心独具,精神尽显。
《小学语文新课题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笔者一直从事第三学段教学,现仅以第十一册为例,谈谈体会。本册教材设计的7篇习作依次为:暑假记事、记录对父母表达爱的过程、介绍一种家乡的美食、选一幅剪纸作品加以说明和想象、介绍银杏、介绍一位身边的名人、写写语文课本里隐藏的故事。纵观这7篇习作,每一篇都有具体细致的要求,或是不着痕迹的提示,或是循循善诱,设问启发,内容的安排也是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充分体现语文贴近生活的特性,课改精神无处不在,亲历性或创设情境是其核心。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联系亲身体会,激发真情实感。“文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写起来才言之有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章才更加真情流露,真实感人,这样文章才有“文骨”。这样才能“我写我快乐”而不仅仅当成一篇作业。
事实上,在前两篇习作上笔者确实体会到了欣慰和喜悦,笔者从学生的文章中真正读出了五光十色的暑假生活,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有居家的自在、居家的无聊、有外出的开阔,外出的疲惫,更有夏令营的苦乐与自豪,有送别亲人的悲伤……异彩纷呈。还有一颗颗稚嫩的童心,一双双无邪的眼睛,对父母之爱的诠释与理解,读来不愿释手,掩卷之余让人沉思,让人遐想,有的让人无言,有的让人震撼,有的读后真的很想流泪,一行行稚拙的文字,那些不饰雕琢的语言,仿佛一个原生态的环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两次习作的成功,就在于一个“真”字,孩子们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写作,真水无香,浑然天成。笔者透过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他们明澈的眼神,向日葵般的笑脸,心与之动。
那两次习作收获的喜悦,大大的鼓励了我,在第三篇习作“写自己喜欢的美食”的处理上,笔者让学生提前一周去街头巷尾品尝自己喜欢的美味,积累素材,并引导他们注意美食的色、香、味,甚至烹饪过程等等,最后仿照例文叙述自己的心理体验即精神感受。对这篇习作,我开始很放心,可学生的作文然笔者大跌眼镜:在他们的文章中,随处可见什么宫保鸡丁、霸王别姬、指星过月……几乎能凑成满汉全席,就是不见地方小吃,也见不到“特色”的影子。在习作评讲前,我悄悄问过一名学生,只记得他狡黠一笑说:“老师,你没发现很多同学桌子上都有一本《家庭常用菜谱》吗?”于是我只剩下目瞪口呆。有此教训,在“介绍家乡的名人”这篇习作的处理上,笔者在集体备课时,狠下了一番功夫。说心理话,我们家乡的名人如果让我们老师们不上网,不查资料,不问老一辈,在当地有影响的人,我们也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把他们的事迹写清楚了,再加上前辙之鉴,我们备课组集思广益,先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当地名人,丰富写作素材,然后把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细节,先描述出来,最后再来写作文。可学生的作文出来之后,全年级近800名学生,多数都把名人写成了人物简介,这次写作只不过是搜集资料的大比拼,还有一名学生写的是《名人大娘》,故事倒很真实感人,但写作却没有通过,原因是大娘不是家乡的名人。
这四篇写作截然不同的效果,让我想了很久。按道理,在后两篇习作的处理上,正因为考虑到学生,对写作对象的不熟悉,笔者与备课组,做了自认为很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自己也收集了大量资料,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后根本做不到消化资料,更不要谈熟练自如地使用。“应用”这块骨头太难啃,说白了这不是他们能信手拈来的东西,仿佛假肢,用起来,总有一种生硬的感觉。而前两篇则不同,那他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与事,是他们最自然而然的流露,他们可以流畅的表达,那本身就是在叙述他们的生活。这不禁让人想到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好的习作比做“清渠”,那么生活就是“源头”。只有让学生不断的贴近生活,在每一个“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真正做一个有心人。在需要素材时才能做到“我已准备好了”,而且早已消化了。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贴近生活。其实,谁没有自己喜欢的美食?一日三餐,天天打着交道,孩子们只知道享受这结果,而很少注意过它产生的过程,包括色、香乃至味道的辨别。同样,对于家乡的名人,至少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扫,会有些真情实感吧。但年复一年,学生们仍然是印象淡漠。等需要相关素材时,那些临时抱佛脚的积累,最后只能形成材料的堆砌而已,造不出美观耐用的“成品房”。
于是我顿悟,生活才是写好习作的最根本的源头。即,写作素材需要积累更要消化,这不光要以记忆的方式,存于脑海之中,还需要在生活中进行日积月累的打磨。我们处理习作的有关问题时,要抓住“体验”这个关键,让学生用心积累,更要学会体验,这样才能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原本本呈现。那么我们读到的就是一篇血肉丰满活色生香的文字,而不是一盘散沙。只有这样我们最终才能通过习作这个工具,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洪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语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