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探究
2020-08-04甘露
甘露
摘要:大学校园是学生逐渐融入社会的过渡场所,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逐日发展,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基于社会性视角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的发展转变,并指出心理学教育的构建策略,旨在为后续的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性视角;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
前言
高校开设相应的心理学教育课程,其基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端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并在其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我国社会形态的不断转变,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增多,故而开展社会性视角下的心理学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当代大学生时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能够接触更加广阔的事物,加之学生自身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开展相应的心理学教育时应当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而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们对于心理教育的接受程度,则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以更加生动、丰富的互动性教学模式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转变
首先,基于社会性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正从宏观心理学大方向逐步向微观心理学方向转表。简单来说,宏观心理学主要是指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或群体心理效应研究结果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宏观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群体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与健康的心理装填,但是,由于宏观心理学更为注重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因此,所开展等教学活动往往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微观心理学则与宏观心理学的研究主体有所不同,其主体不再是大学生群体或者某一类型的学生群体,而是发展得更加细化,甚至细化至学生个体[2]。在微观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学教育,其收获的教学效果也自然而然得以显著提升。
其次,基于社会性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转变也体现在相应的教学评价工作方面,传统的教师评价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化结合评价模式。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多为教师评价,即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来对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内容进行考察,但是由于教师需要面对众多的学生,在其心理辅导工作中也有可能需要负责众多学生的心理引导,此时,要想真正地了解、掌握单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在此前提下,一刀切的教师评价工作模式显然也不甚客观、不甚科学。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结合评价模式则可以很好地弥补单一教师评价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学生自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通过学生互评,一来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评价工作的客观程度,二来也有可为学生开展广泛自我评价而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有助于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二、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构建策略
1.注重强化心理学教学
首先,高校以及心理学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学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并且积极地从微观角度来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心理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了更好地强化心理学教学工作质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不断开拓心理学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创新具体教学模式,以便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引导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在开展相应的心理学教学工作时,则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善于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心理学内容时勇敢、大胆地表达出自身的观点,一方面能够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得心理学教学工作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2.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从一定程度上说,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技巧来更好地面对、指导显示生活,并且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可以呈现出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基于社会性发展视角下所开展的心理学教学工作绝对不能够脱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而存在,这也在提示广大心理学教师,在开展相应的心理学教学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并且针对其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学生在学习习惯中较为常见的拖延情况;人云亦云缺乏思考主观能动性情况等,在教学上,教师则可以针对上述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在丰富心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来真正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
3.创新心理学教学方法
创新心理学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学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吸收教师所传授的心理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多采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聚焦于心理教学课堂,并且紧跟教师的教学脚步思考相应的心理学教育问题。同样地,教师也可以积极地将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学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性的体验式心理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应的心理学健康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4.注重自由式的教学风格
在心理学教学工作中,学生始终是教学工作主体,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与辅助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抑或是进行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与辅导,教师都应当尊重学生感受,并且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是给予其情感、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而不是莽撞地直接代替学生决定。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师需要注重自由式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在心理学知识学习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观察与自我锻炼,更深层次地了解自我、认清自我,并坚持培养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未来步入社会而做好充足准备。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社会性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应当紧贴时代发展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把握从宏观到微观的心理学教育发展方向并采取科学的心理学教学体系构建策略,以此更好促进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蔡芬.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00-101.
[2]荆婵.从社会性视角分析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