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山废弃地景观更新改造研究

2020-08-04王健鑫陶琳梁言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

王健鑫?陶琳?梁言

摘要:现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开采不断扩大,开采过后的地方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很容易就导致浪费。对矿山废弃地一是认为废弃地没有适合政策,怀疑矿山废弃地景观的利用价值。二是基于否定态度的景观构建:拆除重建,遮盖回避。希望文章能够为矿山废弃地景观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矿山弃地;景观再生;生态修复

经统计,在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含县级市、县、市辖区)中,煤城,或以煤为主、或含煤的资源型城市高达70%以上,說明我国的煤矿城市以及煤炭矿区正在面临土地资源损毁、环境污染、经济迫切需要转型的压力和挑战。开采完的矿山一旦废弃,就会失去生命,变成一片碎石。不对废弃矿山加以治理容易引发扬尘、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面临安全、污染、环境恶劣等问题。

一、矿山废弃地景观更新现状

矿山废弃地的恰当利用体现在以下方面:土地生产力的高效恢复、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过程的建立、场地条件的最大化利用、最小化的外部输入、最经济的初始化投入和日后的维护性投入、与矿区发展目标的适应、兼顾综合效益等。比如,对于露天开釆遗留的矿坑,如果仅填充覆盖进行复坑的话,无疑可以创造更多的平坦场地,便于利用,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如大量填埋材料的外运、坑底渗滤液的处理、坑内土体加固、地表面的生态化覆盖、种植基层的建立等等。但是如果把矿坑作为独特的采掘景观和旅游资源加以看待,在工程防护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保留矿坑而非简单的填埋复坑,适应性地利用开发场地条件,保留采矿工业痕迹,把矿坑作为采矿历史景观和遗产加以展示,则可能是更为恰当的利用方式。

二、矿山废弃地景观结构更新改造

生态方面:矿山废弃地的再开发利用可以根据生态、经济、景观、娱乐、教育等因素进行定向发展,包括融入当地的人文风俗、所处的历史背景为主题等。文化方面的议题也同样重要,比如,与美学有关的视觉感知、场地信息的视觉表达、历史感的营造、文化遗产的保留、土地的分区利用等等,做到因地制宜。修复土地、恢复农耕、工业建设或是旅游开发,并设计改造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生态修复上要长远考虑修复后给人们带来什么福利和便捷,前提要保障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灿烂文化不受破坏,树立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遵循地方和人文生态化原则,使有限的资源持续利用。最大程度的拯救资源,发展地域特色,带动就业。

商业方面:由于矿山的大片荒地,根据所处地形特点,设计适合主题,可修建旅游景区即保护和展示矿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通过游览系统的巧妙布局,使矿业设施和遗迹具有展示和教育功能,参观者可以体验矿山的采掘历史,当地居民也可以感受矿区历史文脉的延续,最大化开发废弃矿山的利用价值。

工业方面:工业景观有着多方面优点,它可以在土地难以恢复的废弃地赋予另一种生命,体现工业特色。以环境为前提、以历史背景为辅同时根据人们的需要、工业的开发或是城市建设的需要。改造过程尽量体现矿山工业文化,以博物馆展示矿山历史丰富历史内涵,融入环境当中,参观者可以体验矿山的开采历史,当地居民也可以感受矿区历史文化的延续。

三、矿山废弃地植物景观更新改造

植物对于景观建设来说是必不缺少的。相比植物的重要比植物更重要的是土地,矿山废弃地造成污染和破坏了地下水,让土地基本失去生长植物的能力,开采等影响会使金属元素浸入矿区土地失去活性,使很多植不能存活,植被自我恢复也十分困难,这些大大增加了景观设计建设的实施。所以在植物选择和种植方面要支出很多,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利用植被不同配置和种类,绿化设计注重美观性上,加以参考国外矿山园林的改建方案,与其地形,山体,道路恰当结合,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四、矿山废弃地景观更新发展研究

矿山的修复不能只注重技术和手法,还要注重整体体系的建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使矿山的生态进行自我修复。土地修复后在功能和形式上结合生物技术,艺术和美学一体的矿山景观 。尊重场所精神的风景园林设计思想,对场地最小化干预,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场地现有条件,赋予现有废弃材料最优化的用途,使修复后的景观独具特色,同时减少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矿山改造和生态环保共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资源的自我修复的和循环。

五、结论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能够缓解绿化用地与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为城市绿地的开发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有助于实现绿地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配置,促进城市的绿色根本设施建设。新型采掘类景观能够拓展城市公共绿地的类型和范畴,丰富学科内涵,是对城市绿地体系的有益补充。探索煤矿废弃地多样化修复模式和城市绿地建设之间契合点,进行创新性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17

[2]郭峰.景观设计中生态文化理论的实践运用[J].艺术与设计,2011

[3]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一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

[4]刘抚英,潘文阁.大地艺术及其在工业废弃地更新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712(8):22-23

[5]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_刘抚英,2015

基金项目: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W(B)2019105),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10166193)

*通讯作者简介:陶琳(1981-),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
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