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

2020-08-04曾惠玲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班主任

曾惠玲

摘要: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正是做好此项教育教学的关键人。班主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注意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变化,正确健康地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动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什么?综合来说就是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发现其各自的心理特点,采取科学的心理教育方式,使学生建设健康优质的价值观和优秀品质。而班主任在其中就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一、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在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是用分数来鉴定学生的优秀与否,所以当学生的成绩分数发生波动的时候,往往面对的是来自家长或者老师的指责,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为学生在分数發生波动的时候,心理非常的不稳定,极易产生焦虑,往往伴随着各种负面心理,如厌学、消极对待学习、内心抵制学习、不专心听课、出现不愿意与人沟通,独来独往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卑心理,产生一种轻视自己,贬低自己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变得没有自信,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害怕自己会失败。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是极其脆弱的,一旦产生这种消极的心理,将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到12岁,正是思想和心理发育的最初阶段,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来说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对外界的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适当的灌输心理健康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建立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1]

三、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1、建立优越班级环境

班级是一个集体,一个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极大的,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思维必备的条件。如:老师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学生的性格就会较为平和。而老师脾气急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处理问题,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不健康的处事方法,久而久之的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变化。所以一个健康和谐的班级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的必要条件。

2、班主任心理要过硬

班主任老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具备良好的品质、稳定的情绪,不能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身的心理修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所产生的的心理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平稳度过心理筑巢期。

3、平等的和谐的关系

要保持老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给学生一种容易接受的感情关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尽量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要让学生对老师有信任。同时班主任也要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要有及时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疏导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4、与学生家长的合理沟通

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健康,要是全方面的培养。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课,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的,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建立学生良好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老师和家长要有良好的配合,把在家庭中形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并正确地引导学生,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多,班主任可以考虑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

5、在学习中影响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靠班主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和科任老师加强沟通,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和影响,当然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也都发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因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班主任解困学生的心理偏差,最合理和最快捷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班主任可以结合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故事,从侧面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建立健康的心理导向。

6、社交文体活动影响

如何创造一个氛围浓厚的班级文化社交氛围,建议多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如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轻松的文化体育活动、趣味运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团结互助心理,因为往往一些心理问题都是缺乏沟通,而产生孤独、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班主任老应该尽量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或者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多培养学生的一些自理能力、团结互助和合作精神,从而避免因为缺少沟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2]

7、建立学生基础信息库有针对性心理辅导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的家庭环境生活居住环境都有所不同,甚至家长的脾气性格,家里的经济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班主任建立每个学生的基础信息库,不定期的进行梳理,从而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甚至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加强一对一深入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敏感已经很高了,已经有一些自己的秘密,不愿意对老师和家长讲。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去了解情况,可以鼓励学生用写日记等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自身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释放一下自身的情绪。从而帮助老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合理及时地制定解决方案。

9、 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通过各种轻松的游戏,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经常开展这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进而解决心理问题。另外,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抗压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正确的健康心理比较容易引导,而经常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就能正确地引导小学生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保证并完善自己的健康心理。

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习和心理建设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小学班主任在中间所起到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此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李登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学周刊,2020(09):163-164.

[2]汪力强.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探讨[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2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