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玩泥巴
2020-08-04张静
张静
泥作为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可以随意操作、改变和组合的材料,是具有隐性的教学目标、多样性探索与表现的材料,能够支持幼儿的自由探索和多样性发现。
我园为把幼儿园办成以探究活动为特色的品牌示范园,创设了五大公共区域,“玩泥吧”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投放了黄泥、红泥、陶泥、磁泥等十余种泥,并有各个地方、各个种类的泥工作品。幼儿在这里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泥的文化,欣赏泥的作品,感受各类泥的特性与不同。
在一次创作盘条作品活动中,幼儿欣赏完盘条作品后开始用黄泥创作自己的作品。琪琪说:“你看我比你搓得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们对搓长条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使用一次性水杯、塑料袋等材料进行尝试,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游戏一:巧手搓泥条儿
“谁搓的像面条和小蛇一样长?”“一直搓,一直搓也不会断。”“断了的不算,断了就不像一条蛇了。”……大班幼儿喜爱竞赛类游戏,“巧手搓泥条儿”比赛将幼儿的情绪与兴趣推上了一个小高峰。
比赛开始了,幼儿开始搓泥条儿。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把泥条儿变长的方法,同时观察着同伴的方法,尝试多种方法并用地做自己的泥条儿。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材料的支持。
伴随着“我的比你的长”“咱俩比一比”的声音,幼儿纷纷完成了自己的长条儿。教师启发道:那我们要怎样比谁的长呢?“可以先拿两根,哪根赢了就拿走短的,然后(长的)再跟别人比。”“把所有小朋友的放在一起,看谁的长。”“还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目测、两两比、一起比。“如何比,在哪儿比?”引发了幼儿新的思考。“连接的算不算呢?”教师及时引导。在比较过程中可以看出幼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顶端对齐、捋直并在比较过程中不断调整,将断点连接……幼儿在不断观察、思考、判断,教师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与引导支持。
游戏二:巧手变泥条儿
搓泥条儿比赛后,琪琪兴奋地说:“我还想用超轻黏土變条儿,做个粉色的花。”甜甜说:“以前爸爸过生日,我见过做蛋糕的用那种‘塑料袋也能挤出条儿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甜甜带来了做蛋糕挤奶油的工具;涵涵用剪刀把垃圾袋一角剪个口,也能挤出;琪琪在美工区找到了玩橡皮泥的工具……
幼儿对用已有工具挤条儿充满着好奇,并已掌握操作重点。教师请小朋友把能挤出条儿的工具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边上的豆豆一直由远而近地观察着,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听到教师提问,他凑得更近了,来到了桌边,跟着一起思考。“是塑料的。”“能挤的。”“能出条儿的。”大家纷纷说着。
教师启发道:“大家说的都对,能从哪儿出条儿?”
豆豆兴奋地说:“洞里。”
教师继续引导说:“有洞的就能出条吗?”“什么可以变成有洞的?”“哪种材料做出的挤条儿工具更好用呢?”幼儿开始又一轮尝试。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行为,积极观察幼儿的探究过程,抓住指导时机,在活动中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搓条儿”,给予幼儿充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支持幼儿不断尝试把泥条变长,帮助幼儿得出探究结论并创造交流应用的条件,进而开展下一轮实践;同时捕捉到幼儿对材料的探究兴趣点,在尝试使用可直接挤出条儿的材料后,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材料,以有层次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共同点——“洞”,从而培养幼儿较高水平活动的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北辰福第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