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幼儿园里的孩子那样学习
2020-08-04步社民
步社民
如果有人告诉你,人类过去一千年最伟大的发明是幼儿园,你会感到惊讶吗?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雷斯尼克教授。他在2018年出版的《终身幼儿园》里阐述:“发明”的源头是人的创造力,而唤醒和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是幼儿园。幼儿园何以能唤醒和激发人的创造力?1837年,德国人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时,基于“人的教育”把幼儿园教育定位于“发展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游戏中学、生活中学。这样的定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统一目标、教材、课时和评价标准的规定性教育。
这种教育与“老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种是任务模式——目标写在老师的教案里,是老师为学生定的。学生的任务是按老师的要求学,老师的任务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一种是内驱模式——孩子是“自我活动”,目标是孩子自己定的。孩子用积木搭一个想象中的大城堡,是学习者先知道(设想)这个目标,然后自己找方法、找伙伴,克服困难去实现它。在孩子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有老师的智慧照料,这种照料是一个共同活动、对话和思考的过程。之所以称为“智慧”,是因为从不居高临下,而是润物无声。这样的自我活动会不断强化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引发孩子新的好奇,开展新一轮的探究和发现。玩中学,给了孩子自主定义目标的权利和持续探究发现的动力。
两种学习相比较,哪一种更能激发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呢?当然是后者。所以雷斯尼克教授认为,人终身都应该像幼儿园里的孩子那样学习。
当然,我们今天的幼儿园有没有传承这样的伟大基因,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福禄培爾以来,凡在历史上真正被业界推崇的教育,如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陈鹤琴的“活教育”、安吉游戏等,都传承了这样的基因;还有一点可以肯定,凡创造力奔涌的民族,不仅幼儿园教育里传承着这样的基因,这种基因还注入了从幼儿园到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当下疫情的全球蔓延又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教育要应对未来,唯有以变应变。不做“复读机”,拥抱不确定,以坦荡、开阔与自由的精神创造新生活。这是我们期许的孩子的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经过70多年发展,从学苏联分科教学起步,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逐渐演变,一直走到现在。伴随改革开放,课改一浪浪掀起。幼教上一轮刮起主题整合的风,本轮开始走向幼儿主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大教育观日益形成共识,学习品质、个体差异得到关照。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幼教的法规性文件,在不断引导、推进、强化这个走向。也就是说,政府导向和业界主流共识是清醒的,是要传承幼儿园的伟大基因的。当然,我们更希望这样的基因能不断注入整个教育体系,让一代代“后浪”们都能创造力奔涌。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