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
2020-08-04谢敏瑜
谢敏瑜
摘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具备创造性潜能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自主化、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证“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循环过程。受传统教育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学生问题意识低下等问题。笔者从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善用各种对话形式、走进社会助力主动生疑几方面做出努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问题意识
创造与批判都来自于问题,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创造与批判就没有了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它重视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并且产生探索、焦虑、困惑等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会驱动个体产生积极探索的思维,不断产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想,因此被称为问题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将学生的兴趣、动机等作为主要内容,学校、教师应当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帮助与引导學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其感兴趣的内容与主题,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最终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新、主动探索、自主选题等一系列过程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问题意识作为创新的开端,是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技能。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心“看”,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学会善用“疑”,疑问是创新起点,更是创新的启动力;敢“问”、善“问”,教师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思考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部分家长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且忙于生计,所以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会出现教育缺失问题。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仍将提高学生的分数作为主要目标,长期以来也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大部分教师也将目光放置在教与学方面,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前进的步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问题体系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推动主题活动的产生和深入开展。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引疑促问
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建立在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结构上,问题在产生过程中,需要将知识结构作为发展的土壤,并且不断成长。从主题生成结构来看,包括问题导入、主题生成、话题分界、初定方案四个环节。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导入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最终产生与课堂相关的问题。
1. 丰富导入内容
丰富导入内容主要指的是丰富与主题存在关联的多个内容。小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十分匮乏,他们对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入手,做好探究内容与方向的预设,从空间、时间、人物、事物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导入环节做好提前预设,以此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且具体地关注研究对象不同的信息。在信息冲击之下,学生总能发现课堂导入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出现激烈碰撞,从而产生了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如开展《家常餐我能行》这一主题活动伊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小朋友吃零食,不好好吃饭,导致身体不舒服要看医生的小视频。富有生活气息的视频内容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吃零食不健康,我们要怎样吃才健康?哪些食物有营养?每天不好好吃饭对身体有什么危害?想要好好吃饭我们可以怎样做?教师接着播放小朋友学做营养菜式,开心吃饭的视频。有了之前视频的铺垫,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提出诸如做什么菜营养又健康?一顿饭菜如何设计更营养?一天食谱如何搭配更营养?等问题。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引出学做家常餐主题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通过看视频引出探究的问题,他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劲头会更足。这样丰富的导入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丰富导入形式
只有保证导入形式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回顾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谈话导入等多种形式,还可以将计算导入、猜谜导入、视频导入等加入其中。比如《亲近木棉》这一主题活动的导入,教师可以截取广州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木棉盛开表演或者选择与木棉相关的诗文等等。通过多元化导入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与木棉相关的信息方面,帮助学生提出更加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包括木棉药用价值、木棉的生产过程、木棉与文学、木棉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使自身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二)善用对话形式助问保值
1. 自我对话。引导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保证所提出问题的价值与意义。在主题生成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表格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我提出的这个问题的价值是什么?
2. 生生对话。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重复性,学生是否处于一个积极思考的状态。为了保证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交流,教师需要设置对应的表格,小组成员处于一个相互质疑、相互探讨的氛围下,归纳出每个小组最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题归纳过程,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生所形成的问题更加具有操作性、价值性以及全面性。
3. 师生对话。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提问题的方式更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形成。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自制降落伞》一课,教师请学生观察屏幕上各种降落伞后问: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你们还想了解降落伞的哪些方面?如果让你制作降落伞,你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帮助学生从原有的问题上产生新的问题,有效地激發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质疑问题的同时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只有学生主动去说、去思考,才能够提高思维能力,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走进社会助力主动生疑
1. 设立记录本提高生疑能力
许多学校都会将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作为学生必修内容,学生只有接触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才能在具体情景中产生真实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社会生活观察记录本”,把自己在上学放学路上、逛超市、到饭店吃饭、到市场买菜、去旅游时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本子上。每次上课前利用5分钟进行交流,评评谁发现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并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2. 实地走访——问题之源
参观与走访是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能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更能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比如在开展“走进营溪村敬老院”主题活动中,在活动之前,一些学生会提出诸如我们走进敬老院后,与这些爷爷奶奶交流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等问题。走进敬老院后,学生通过参观、访谈,产生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有价值的问题。诸如“敬老院的历史由来”“敬老院未来的发展”“老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通过走访这种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识,同时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提高了主动设计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通过创设丰富的导入内容,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来;通过开展不同的对话形式,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通过利用观察登记表、参观走访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入社会,使他们得到真实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学会主动设计问题,最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