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建设背景下河南高校特色知识产权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2020-08-04李建伟吴瑞格
李建伟 吴瑞格
摘要: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空前迫切,然而,作为人才培养主要渠道的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生,却并没有像社会期许和当初办学时规划的那样“热销”和“紧缺”。本文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办学模式,提出要针对河南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特点,找出河南高校特色知识产权学院建设的出路和对策,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方联动作用,打造河南区域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学院,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知识产权强省;人才培育;特色学院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09-0014-0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巨大,国内高校先后成立了一批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知识产权学院。目前,全国已经建成36所知识产权学院,76家学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法本),近百所高校招收知识产权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近20所高校招收知识产权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随着河南省支撑型强省建设目标的深入实施,中美贸易战、知识产权摩擦省级,进一步催生了社会对高端、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强烈需求。2014年7月9日,中原工学院成立了河南省内首家知识产权学院,之后,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学院也先后成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高校也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但据对省内知识产权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和跟踪数据显示,除考研、考公务员和参加司法考试外,毕业生真正从事司法审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律师事务所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毕业生不足10%。
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向知识产权行业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依附于高校建立,具有良好的软硬设施条件,但由于国内目前没有一个完善成熟的运行模式,大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效运行机制,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学科具有其鲜明的跨学科、跨行业、跨职业、跨领域的突出特点,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融合度。因此,知识产权学院不同于传统学科,需要在学科定位、学科融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适应和调整,才能达到学院创办的初衷和教学目标。目前,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大多初创期,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定位、师资配备、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
2017年6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总数要超过100万人,其中,新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50万余人,包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3万余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30万余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15万余人;其中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2.5万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知识产权人才3万余人。可见,国家对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寄予厚望。
相比之下,河南知识产权人才起步晚,底子薄,人才产出量和人才总量都偏小。数据显示,河南目前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603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1 180人,执业专利代理人237人,高校教学研究人员不足200人,每年5所知识产权学院专业毕业生不足300人,相对于河南庞大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来说,知识产权人才缺口很大。河南107名省级以上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中,高校、科研院所占据最大比重(见图1)。但作为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養“摇篮”的知识产权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没有从事知识产权行业,并没有像社会期许和当初办学时期待的那样“热销”和“紧缺”,甚至一度被教育部列为就业不畅的“亮红灯”专业。
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办学之初,一般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局限于知识产权法学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知识产权研究人才。其实,社会实践中,需要量最大的反而是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人才、知识产权理工科专业人才等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目前培养的毕业生还是偏重于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人才,就业渠道对口律师所、司法、公务员、个别企业法务管理岗位,就业渠道较窄,企业、科研院所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最紧缺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偏少。
据深圳智诚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发布的《全国2019年5月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分析报告》统计:2019年05月期间,全国发布知识产权岗位需求的企业中,共累计发布了14 176个知识产权相关招聘岗位需求,其中包括法务岗5 282个,专利岗3 626个,律师岗584个,商标岗488个,辅助岗4 196个。可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实务人才目前是需求量最大的行业。
据对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校学生抽查发现,其中80%以上对知识产权职业、类别没有明确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学生学习目标盲目,对知识的摄取没有针对性和充足的学习动力。多数知识产权学院没有根据市场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类别,制定差异化、类型化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培养目标。现有的大多数高校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法学和管理,体系单一,造成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企业、服务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难以招聘到合适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本科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只好转身投身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大军。
河南省内有专利代理资格的专利代理机构目前有70多家,但能够从事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专利预警分析、战略规划、专利导航、专利诉讼等业务的不到10%,能够全程从事涉外专利代理、专利诉讼纠纷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郑州某知名客车企业2016年把知识产权工作从技术中心独立出来,正式组建知识产权部,他们通过“猎头”公司从青岛海尔、奇瑞汽车、沿海外资企业重金引进4名具有丰富海外知识产权实战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从事专利技术布局、维权诉讼、海外投资贸易尽职调查等高端业务。由此可见,河南具有懂知识产权、外语,还懂外贸、技术、海外法律等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还是空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是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和“摇篮”,因此,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路径、模式、适应性、方向性及专业性方面都要与时俱进进行加强和调整。
2.2 知识产权专业在学历学位教育中的位置亟需巩固
尽管知识产权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目前国内作为与法学院等同一级别的独立二级学院,只有重庆理工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的知识产权学院具有独立学院的地位,也有学校将知识产权学院设在法学院、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下面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学历学位教育,发的毕业证书也不显示知识产权专业字样。此种在法学院等学院的夹缝和挤压中生存、寄人篱下的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缺乏独立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引进、招生规模、就业渠道、师资培养等自主权,限制了知识产权学院的科学发展和壮大。
目前,河南高校设立的知识产权学院,绝大多数是依附于法学院而建立的二级学科而非独立型学院,在课程方面涉及基础法学、知识产权基本概念、理论等,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也因此丧失了很多权利,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名不正、言不顺。知识产权专业缺乏相对统一的人才标准和培养体系,学校教育中多倾向于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不少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拿到的是法学学士学位,就业渠道局限于司法、律师所、个别企业法务部等。由于没有理工科背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急需的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体系内审员等含金量较高的岗位,只能依靠另修工科学位,才能弥补以上的缺憾和不足。
2.3 高水平师资缺乏成为制约知识产权学院发展的瓶颈
知识产权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势头强劲,不同的高校在知识产权教学水平方面也是参差不齐。河南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学院较晚,知识产权师资教学队伍力量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全省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人员不足200人,大多数都是从法学专业毕业的,很少有其他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的知识积累,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者具有企业、服务机构实操经验、或有过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更少,具备社会急需的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检索、预警分析、专利评估、专利运营、专利保险、贯标认证等实操能力的师资基本为零,也缺少相当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要。
2.4 实践应用性与理论传授之间存在冲突
知识产权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因此,要求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教学中既应注重理论教学,应需要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但多数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人才培养,还是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在职教师中大多是法学学习背景,很少有理工科交叉学科背景,很少拥有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贯标审核员等资格证,没有专利撰写、信息检索、预警分析、运营维权、贯标认证等实务从业经历和经验,无法言传身教。即使不少学校积极邀请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实务部门的资深专家到校教学,甚至聘其为兼职教授,但这些老师多数是以讲座形式集中教学,时间短、内容量大,对于初涉知识产权的大学生们来说,很难一时消化这些专业性极强的内容。
3 国外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教育起步较晚,知识产权学院建设、知识产权专业等都不够成熟,处于探索学习阶段,其他国家高校关于知识产权专业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1 知识产权本科教育模式及课程设置
3.3.1.美国高校注重知识产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应用。美国高校普遍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美国的“2061”教育创新计划中,把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要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整个学时的5%~15%左右,要求学生了解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法律常识。美国高校在设置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时,非常注重与学校自身优势学科相结合,突出学校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有“化学和生物技术专利法”“设计法”,杜克大学开设有“音乐著作权”课程。世界知名的“好莱坞”在加利福尼亚州,同在该州的斯坦福大学则开设有了“知识产权在电影中的应用”等特色课程。
3.3.2 日本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充分融合了其特色专业。日本将知识产权教育视为精英教育,在《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列为四大核心内容之一,并將其纳入《知识产权法》加以贯彻实施。日本对大学生和研究生都进行知识产权普及和专业教育。早在1994年,日本秋九州大学充分融合了该校国际经济与商业特色专业,在法学院便设立了日本首家知识产权方面的LLM课程——国际经济与商业法律硕士课程。同时,日本大学还采用了知识产权在线教育系统(IPOES),对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
3.2 知识产权硕士培养模式
3.2.1 美国“1+2”模式注重实务训练。美国在高校知识产权硕士培养特色与经验方面富有经验,以美国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教育排名第一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6年秋季的课程为例,该校突出知识产权和创新创业相结合,开设了《知识产权与创业》课程,将知识产权运用与商业实操结合。该课程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许可、实施、保护等内容,偏重知识产权实务训练,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经典知识产权事件剖析、与知识产权实务界专家互动等教学方式,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商业实战经验。如让学生参与专利申请整个过程的操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利战略和专利申请过程中的重要技能;每个学生配备该领域的执业律师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企业家各一人来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协助律师和企业家处理实际问题,来深入了解创业期间面对的知识产权问题,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3.2.2 德国注重知识产权全球化教育。德国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绝大多数主要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成员国。慕尼黑是德国专利与商标局、欧洲专利局、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与竞争法和税法研究所和德国联邦专利法院的所在地,也是众多生物技术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业总部所在地。慕尼黑知识产权法中心是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慕尼黑工业大学、奥格斯堡大学以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共同组建的知识产权硕士培养点。以该中心注重知识产权全球化教育,硕士教育课程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以及欧洲、专利、中国专利、商标版权等相关法律。中心还开设了专利、商标、版权、竞争法实务等大量的实务类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知识产权与全球创业、知识产权理论与经济基础、创新政策等实践课程,为知识产权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了相关专业支撑。
4 探索创建特色知识产权学院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6年,河南省省知识产权局印发的《河南省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和201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均提到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建设寄予厚望。因此,建设河南区域特色知识产权学院应该大胆打破现有的高校教学制度框架设置,走出现有法学院体系的“阴影”,投身大的经济社会发展“阳光”中,尽可能地接近和融合到实体产业、文化、社会经济和管理中,明确知识产权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在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创办高水平知识产权学院,助力河南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4.1 明确知识产权学院的办学定位
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知识产权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等学校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支持理工类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201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探索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同时提出要“构建集人才培养、政策研究、业务培训和国际合作为一体的高端知识产权智库”。可见,河南省明确提出要把知识产权学院作为全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将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打造成知识产权专业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知识产权跨学科创新、高端知识产权人才智库的学术平台,使其承担起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的历史使命。
4.2 增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
多年的实践表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一个多学科教育体系,不等同于法学教育、信息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等單一的学科教育。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上述学科的教育既有交叉但又相对独立,将知识产权教育独立于上述教育之外,更能促进该学科的发展。目前河南知识产权学院均依靠法学院而设立,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抑制了知识产权专业的发展,不利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育。2017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会长杨梧等学者以及知识产权实务界专家,提出增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建议,他们通过对科技创新的现实情况进行考察,深度了解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论证了增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此,有条件的河南高校今后应当尽可能地增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支持高校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支持在理工类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争取更大的自主办学权、招生权、人才引进权和对外合作交流权限。发挥理工类专业优势,在一级知识产权学院下开设知识产权法律、专利代理、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运营、贯标审核、知识产权信息挖掘与分析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学科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学科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4.3 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知识产权师资方面极为薄弱,毕业于名校的知识产权“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不足百人,有着知识产权专业从业经历或者出国留学背景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是学习民商法学的底子,依靠后天对知识产权的兴趣和刻苦钻研,“半路出家”“转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知识产权学院可以开出优厚条件,吸引、聘请国内知名的知识产权名家、大家到学院任教,招聘名校或者海归知识产权青年人才到学院,为学院补充新鲜血液;其次,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理工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整合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定期为教师进行知识产权相关培训;第三,高校可以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协河南中心、国内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研究基地或知识产权教学水平高的高校进修、挂职和访学;第四,有条件的高校,派遣教师到知识产权国际组织、欧洲专利局等任职和深造,或到国外知名高校深造或攻读学位等方式,系统学习国外的知识产权理论和知识产权司法体系,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高级知识产权教学人才;第五,注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师资队伍,如参加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区等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的战略规划、重大专项任务、重点研究课题、重大工程项目、国际交流合作等实践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出理论和实操双过硬的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
3.4 打造区域专业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学院
河南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在理工学科方面都有自己的拳头学科和专业,比如郑州大学的化工、材料、医药等,河南师范大学的生物制药、化工化学等,中原工学院的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所在的城市或区域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经济支柱和产业集群。鉴于此,这些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本校优势学科,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特色专业优势的知识产权人才,以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建设为主线,促进知识产权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河南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借鉴复旦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3+2”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知识产权理论、2年理工科学习,学生毕业可拿到文理科双学位,在郑州大学的化学材料、生物医药专业,中原工学院的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河南师范大学的生物化学专业,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工商、建筑等专业,增设相关知识产权课程,使学科设置和建设方向与市场需要契合,学生毕业既懂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又懂一门理工专业专利检索、专利预警甚至专利代理等,这样的有鲜明专业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高校毕业生将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久而久之,这样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学院,将成为该行业企业指定、定向、预订、委培的高校合作对象,良好的就业成绩和高薪的就业岗位,反过来将会促进这些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招生录取档次和办学规模,提高这些学院在全国学校和行业内的知名度和显示度。
4.5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学生的实践和实训锻炼
知识产权专业是一门实践型很强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始终是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办学的主旋律。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完成前两年的理论教学后,从大三开始增加大学生实训课程,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外辅导老师的平台和优势,邀请审协河南中心专利审查员、省内资深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贯标审核员等,作为校外辅导员,以案释法,进行为期至少2个月的校内实训或用人单位实习,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也可借鉴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做法,在知识产权教学中增加专利申请、申请文件撰写、专利文献检索、商标注册、知识产权贯标认证、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交易运营等等实务内容,鼓励学生到企业开展“诊所式教学”“案例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组织学生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实务部门从事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以缩短毕业生成为企业员工的时间和心理适应距离。在教学实践機制上,可效仿重庆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运行模式,和深圳华为、中兴通讯、大疆无人机等企业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由学校计算机、通讯电子、机电控制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量身定做,定向委培,学习专利代理和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学生毕业90%的学生都被深圳用人单位订购一款,其余10%留在本地就业、考研、考公务员或司法考试,就业形势十分火爆。这样的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办学模式和理念值得河南高校学习和借鉴。
4.6 发挥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方联动作用
河南五所知识产权学院均为省知识产权局和高校共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除省知识产权局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外,政府宏观指导、支持、跟踪、考核、验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政府、高校和企业需求间存在着宏观指导、具体培养、和实际需求“棚架”现象,形不成联动作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结果。因此,发挥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和作用,探索“高校、政府和企业”多方主体参与、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可以尝试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不定期征集、汇总企业对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信息。高校学院通过网络、供需见面会、恳谈会等形式,与有需求的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在政府、高校和企业、科研单位之间构筑知识、技术、信息、人才交换的通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方联动的下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缩短毕业上岗就业时间,打通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高效毕业生投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主战场,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Z].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17.
[2] 曾培芳,吴树山.创办高水平知识产权学院的思考[J].知识产权,2012.
[3] 秦彩萍,苏春辉等.美日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夯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智力基础[J].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
[5] 郭洪波.关于构建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思考原创[J].中国知识产权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