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使用文物类素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
2020-08-04沈智俊
沈智俊
一、使用文物类素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1],文物类素材就是其中之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文物本身就是活的,岁月不会悄悄流过而没有痕迹,只是缺少我们去发现。”[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能高效使用文物类素材,必将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会学生观察和认知文物,很有必要。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3]现行部编历史教材以多种形式呈现了大量文物类素材,其中最常见的是文物相关图片。教材学生人手一本,方便查阅,易于交流。故以教材中文物类素材为核心,适当补充课外文物类素材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在七年级教学中尝试高效使用文物类素材,教学效果显著,现总结相关策略如下。
二、高效使用文物类素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多角度探究文物,挖掘历史细节
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部分,几乎每课都有与课文相关的文物图片。除文物名称外,部分图片配有简要说明。为明晰编者选取这些文物的意图,我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几乎每件文物都可以多角度探究,挖掘更多历史细节。
“铜冰鉴”是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一子目“战国七雄”中的文物插图,配有说明“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4]。编者原意应是强调“从这件青铜器看,可知战国时期贵族奢侈生活之一斑” [5],让学生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势力的强大,理解社会变化。在探究中我发现下列细节。首先,铜冰鉴“是由内外两件器物组成的,外面的方形器物是‘鉴。《说文解字》里对‘鉴的解释是‘大盆,可以用来盛水,也可以用来装冰;里面的器物就是‘缶,古代的一种酒器,聪明的工匠们在‘缶的底部安置了三个长方形的榫眼小机关,可以和外部的‘鉴身连接起来,更好地起到固定的作用”[6],是一件巧妙的实用器物。其次,铜冰鉴的铸造用了多种方法,“‘鉴部分的盖子就是用失蜡法铸造出来的,这才有了那些像很多小蛇缠绕在一起的花纹……身体部分是用范铸法制作出来的,但是四角和四面长得像龙一样的耳朵,还有底足部分的小部件可不是和身体一起铸造出来的,它们是被先铸造出来,然后插入整体的‘范中,再和身体合铸在一起的”[7]。两个细节均体现制作工艺,故我把铜冰鉴放在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中,设问学生“铜冰鉴内部是怎样的?”“‘鉴和‘缶之间可以放什么?” “冬天如何使用铜冰鉴?”“铜冰鉴是如何铸造的?”再补充展示铜冰鉴打开后的图片,学生不由感叹青铜工艺之高超,教学效果很好。
同时,第5课的文物插图“利簋”器型并不突出,工艺也不是十分精致。其著名的原因在于教材注释中提到的“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8]。第一, “《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在甲子这一天的早上开始讨伐商纣的行动,但是没有其他更可靠的文献能证实这个重要的日子……这件铜器叙述甲子日讨伐商纣之后的第七天辛未就到了阑堆并举行庆功赏赐,大约是以战场获得的铜器送给有功的利”[9],实际佐证了牧野之战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个确切时间,故我将利簋放在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第三子目“武王伐纣”中介绍,极具说服力。第二,能确认铸造年代的西周铜器不多,利簋既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可根据其器型、花纹、书体等对同样特征的铜器加以断代,有助于进一步研究。
多角度探究文物,挖掘更多历史细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故无需拘泥于教材的设置。
2.联结同类文物,俯瞰历史全貌
中华文物包罗万象,窥一斑,已深似海。若做个有心人将其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结,可俯瞰历史全貌,或用于专题归纳。
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为例,将教材正文、各类辅助栏目以及课后练习中诸如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汉代耧车(模型图片)、翻车、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曲辕犁、《雨中耕作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筒车示意图、宋代《耕获图》、秧马、《天工开物》插图、清代《耕织图》(局部)等文物类素材纵向联系,可见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始终在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足见古人智慧。但若横向与近代西方对比,会发现这种进步没有出现“质”的飞跃,即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故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了。而整合同一时期同类文物素材,可知时代整体风貌。以七下为例,将第3课《盛唐气象》正文部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活动中的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联系,可知这些出土墓葬中的人物形象有胡人、波斯人、黑人,说明当时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往来频繁,足见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而对比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中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榜葛剌进麒麟图》、明代《倭寇图卷》(局部),可知明代中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冲突对抗。
文物类素材还适用于專题归纳。罗列七年级教材中的历代陶瓷器,可用于复习手工业发展。再如秦统一货币,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到唐代开元通宝、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可知铜钱始终呈圆形方孔形制且一直流通使用。
联结同类文物,可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非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
3.体验式探究文物,活化历史学习
图片是文物类素材最常见的形式,但并非所有学生对静态文物都感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体验机会,活化历史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动”起来,我的尝试如下。
首先是使用文物模型。讲授七上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时,我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复原头像模型带进课堂,让学生触摸模型,感受其体貌特征,对比异同点。学生积极参与,印象深刻。可见在早已习惯看黑板、多媒体的今天,文物模型在教学中依然有强大生命力。既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又实现电脑演示无法涉及的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其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形象思维发展,这也是文物模型最大的优势。
其次,我尝试用简易器材再现历史过程。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中有一幅 “甘肃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铜刀”。“这把青铜刀由单范铸成,接触空气的一面比较粗糙。做法是在一块石头上挖刻刀形,然后把熔解的金属液倒上去,等金属冷却了,剥剔出来再加修整,就成了一把青铜刀。”[10]由此,我想用月饼一类糕点制作过程模拟,但如何呈现青铜液凝固过程?我又联想起陶器烧制,购买了易干的泥浆,在石膏块上挖出刀形,将泥浆倒入其中,凝固后取出成型的“刀”。课堂演示时,我还请学生帮助 “修整”,深化了学生对铜刀的认识。后面讲解青铜器范铸法时,学生一点就通。
最后,我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文物类素材,亲手仿制一件文物,记录制作过程,进一步感受文物魅力和古人智慧。
4.巧用地方资源,延伸历史课堂
讲述文物是為了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传授方法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应该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部编教材中的文物大多选自国内大型博物馆,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身边的博物馆一般都有同类甚至更好的藏品。
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中有一幅“南朝青瓷莲花尊”,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整件器物做工精致,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水平。随着佛教传播,南朝典型的瓷器大都采用莲花瓣纹饰。这件青釉莲花尊既能说明当时制瓷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的兴盛。”[11]南京是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所在,六朝博物馆也藏有一尊出土于南京本地的青瓷莲花尊,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官网介绍称其“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有一幅“金缕玉衣”,配有注释“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殓服,以金丝为缕编缀玉片而成。这件金缕玉衣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共用近2500块玉片,金丝重1100多克,其制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2]。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一件金缕玉衣,仔细观察会发现其采用白玉质地并使用金缕,表示这位贵族不仅等级尊贵,或更与当时帝王关系非同一般。
无论是六朝博物馆还是南京博物院,都方便本地学生实地考察。故除了授课时提及相关馆藏外,我还设计了寒暑假参观任务单,引导学生考察本地博物馆中与教材中文物类素材同期或同类的藏品。此外,教材还涉及一些本地历史遗址、遗迹,如南京浡泥王墓、江南贡院等,授课时都可以适当拓展,并鼓励学生实地探究。在生活条件改善的今天,去教材中涉及的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等地一睹实物风采,去教材中涉及的长城、故宫等历史遗迹实地游览都绝非难事,故历史教师可在授课时进行介绍和引导。
三、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13]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我们?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这是每个中小学生都会背诵的内容。但如何让他们有体验、有认知、有参与、有互动,这是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的责任”[14]。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或许无法像博物馆人那样专业的普及文物知识,但肩上同样有“让文物说话”的责任。高效使用文物类素材,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便是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
【注释】
[1][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2][14]于蕾、吕逸涛主编:《国家宝藏》,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vii页。
[4][8][12]教育部:《中国历史》(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3、26、57页。
[5][1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8、282页。
[6][7]朋朋哥哥编著,宋新潮、潘守永主编:《博物馆里的中国:发现绝妙器皿》,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新蕾出版社,2015年,第67—68、71页。
[9][10]许进雄:《文物小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97、76页。
[13]佟洵、王云松主编:《国家宝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序言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