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动态时空,涵养时空观念

2020-08-04钟佳欢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苏军德军二战

钟佳欢

杨鸿烈先生说过:“历史事实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事实都属于一时间和一地域的。”[1]的确,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建构起对历史的准确认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执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鉴于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爭,战争持续时间长,参战国家和地区众多,战场分布于世界各地,军事行动以及与军事行动密切配合的政治、外交等活动非常频繁,我进一步加强了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力度,主要表现在每节课前回顾前一课涉及的重要事件的时间与地点,每节课末总结该课涉及的重要事件的时间与地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不少学生反映:二战知识点太多,记不住。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学到的二战是分散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二战在时序上分为爆发、扩大、转折、结束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分为西北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四个战场。至于这四个阶段、四个战场是如何构成整个二战史的,学生或是毫无头绪或是根本没有思考过。此类现象显然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历史时空观念的涵养。

那么,具体如何通过二战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认识的整体感并有效涵养他们的时空观念?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回归动态时空,引导学生在时空观念的科学引导下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思考历史。本文以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为例,尝试回归动态时空以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营造时空背景,扩大历史视野

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时空坐标,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然而,目前不少学生往往只是对于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比较清楚,但若将它们置于历史长河中,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不能很好地将历史事件与其相对应的时空位置对号入座。所以要回归动态时空首先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找到历史事件在较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教学伊始,提醒学生务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思考学习内容。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20世纪以来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各国的空间变换中,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是世界现代史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概括地说,对于20世纪上半叶而言,二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对于下半叶而言,历史发展的精彩与丰富无不与它有关。

当学生带着这样一种认识去学习二战时,自然就会明白二战是20世纪世界各种力量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这种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文化影响力的变化上。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这种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从局部来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从整体来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之后,随着德、日分别于1933年和1936年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和亚洲策源地形成了。二战中各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法国迅速沦陷,英国虽然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大国之一但近代以来世界霸主的余辉已经为法西斯的阴云所笼罩,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武器装备成为战胜日本的一大主力,而苏联在二战中抵御住法西斯的闪电战后越战越强成为战胜德国的第一主力。二战又造成了新的力量变化:苏联在二战后迅速强大,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了一国范围;美国在二战结束时取代了欧洲的世界霸主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逐渐觉醒,在二战后掀起一场场民族民主运动,并最终瓦解了殖民体系。

通过这部分教学,学生学会了将二战置于长时段历史发展中看待,眼光不再限于从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这几年时间以及英、法、美、苏和德、意、日这几个国家,而是能够基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感知。这显然是学生具备时空观念的重要表现之一,学生只有对较长时段的历史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有宽广的历史视野,以不断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思考历史即回归动态时空。

二、制作大事年表,构建时空序列

任何历史事实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水珠”,反过来说,正是无数的“水珠”构成了历史长河。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曾说过:“写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梳理与重新认识,是人类对‘过去的挑选与判别,体现着每一代人对‘过去的不断理解与不断思考。”[2]对于学生而言,学历史又何尝不是对“历史”的梳理与重新认识、挑选与判别、不断理解与不断思考呢?这就意味着,学历史往往只能学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重大历史事件置于历史长河中,但却不可能指导学生溯尽整个历史长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较好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用表格形式对某个阶段的重大事件进行整理,据此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二战大事。通过这部分教学,学生不仅对二战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初步印象,而且也能够逐步构建起历史时空序列。诚如梁启超指出:“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3]在学习中,学生欣喜地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德、日两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是不同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苏、美两个大国卷入战争,直接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各个战场上出现的转折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战争后期,几个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合作日益密切,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就表明,学生眼中的二战史已经“动”起来了。

三、解读历史地图,丰富历史情境

空间概念理应是具体的,包含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向、路线,历史城市的地理位置,国家的疆域、边界等。若是在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单纯地用文字材料去讲解,学生往往不清楚具体的方位,缺乏空间感。与文字材料相比,历史地图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地图语言形象生动而又直观简洁地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空间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历史地图,对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十分重要。

在二战史的教学中,结合战争的特点,充分运用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在解读历史地图中掌握战争的过程。比如,在讲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呈现地图并在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做到有声音、有画像、色彩丰富地演示战争过程时,配合如下讲解: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起连续性的猛攻,意圖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23日,苏军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2月初,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通过战争动态形势图,学生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的学习已不再是停留于死记硬背书上的“1942年7月,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8月,德军出动2000架次飞机将市区炸成一片废墟……11月,苏军发起反攻……1943年2月,苏军发起最后进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4],而是脑中有了战役从开始到结束的动态过程,也就意味着回归了动态时空。

四、描述历史过程,打通时空脉络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结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的掌握是必须的,这是涵养时空观念的必备基础。除此之外,学生在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时,也应该学会联系与之相关的事件,如此学生脑中的“历史画卷”方能“动”起来。

根据学生所反映的“二战知识点太多,记不住”的情况,在教学中提供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学完全部二战史后将重大事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以打通时空脉络。例如,在引导学生描述莫斯科保卫战时,先出示如下示意图:

学生对莫斯科战役的描述如下: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9月底,德军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希特勒妄图10天内攻下莫斯科。10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司令员,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战。得知日本即将在太平洋挑起战事而无暇北上的消息后,斯大林命令大量增援部队开到莫斯科城下。在首都和全国军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1941年11月7日,苏军在英勇保卫莫斯科的同时,红场依然进行着阅兵式。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给苏联运送了御寒物资。随后苏军展开反攻,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战役后,德军的进攻重点指向南方,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学生的描述不能说非常完美,但的确显示了其已经具备较高水准的时空观念。因为其在着眼于莫斯科战役本身的动态过程时,还看到了在此之前的苏德战争爆发、在此之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三大国之间的合作,甚至结合课外知识把太平洋战场的动态也考虑进去了。显然,学生头脑中已基本具备整个二战的动态时空了。

综上,涵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的关键是回归动态时空。本文尝试营造时空背景,帮助学生扩大历史视野;制作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构建时空序列;解读历史地图,帮助学生丰富历史情境;描述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打通时空脉络。当然,时空观念的含义是多维的、发展的,其涵养途径和策略也应是多元的、灵活的。

【注释】

[1]杨鸿烈:《史学通论》,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9页。

[2]钱乘旦:《发生的是“过去”  写出来的是“历史”——关于“历史”是什么》,《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第5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4]吴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猜你喜欢

苏军德军二战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二战”历史漫画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