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恒山曾经叫崞山

2020-08-04弓子正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7期
关键词:恒山遗民晋国

弓子正

前段时间,笔者的《崞县崞山探源》一文,在各个网络平台推出后,引起读者兴趣。最早的崞山指的是北岳恒山,这一观点为大家所认同。

而恒山为什么叫崞山?“崞”字是怎么来的?对这两个问题,笔者依然一头雾水,搞不清楚。

没想到的是,一些郭姓族人,看到文章后纷纷发声,说崞山的“崞”字,是由他们郭姓的”郭”演变而来。

郭姓族人的祖上原来是有封国的,国家灭亡后,国民全部姓郭,被派到高氏山(又称高是山,现名恒山)戍守边关。当政者把“郭”字的右双耳旁去掉,添了个左偏旁“山”,自此,高氏山改名叫崞山。

郭姓族人的发声,破解了笔者多年的疑团。又查阅资料,追根溯源,发现郭姓源于古代的虢国。这其中还有段国恨家仇的辛酸历史。

说来话长。商周时期,在陕西岐山附近,有一个叫虢人的原始部落,据说是黄帝的一支后裔。他们擅长猎虎,以虎为食,崇尚武力,骁勇好战,不怕牺牲。

“虢”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左偏旁原来为“戈”,右偏旁为“虎”,意为“持戈猎虎”,读音同“戈”,后来左偏旁演变为现在的双手旁,意为“双手擒虎”。

周文王时,设立虢国。周文王封同母弟虢叔为国君。因虢叔年幼,又封素有贤德之名的异母弟虢仲,辅佐执政。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周商两军在牧野决战,由虢国组成的三千虎贲军,大显神威,力挽狂澜,表现出色。只此一役,一日之间,商王朝寿终正寝,为周取代,虢国建立不朽功业。

周武王大封功臣,将虢叔封于雍(今陕西宝鸡),把守西大门大散关,将虢仲封于制(今河南荥阳东),把守东大门虎牢关。

两个虢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周朝都城镐京(今西安市附近)的东西两大屏障。后世为区分两个虢国,一个叫东虢,一个叫西虢。虢仲、虢叔为两国的始祖。

周成王时,起初因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周公的三个弟弟嫉妒周公的权势,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史称“武庚之乱”或“三监之乱”。

东虢利用地形优势,有力地阻挡住叛军的疯狂反扑。平叛结束后,周公论功行赏,将成周(今洛阳)周围方圆五百里土地封给虢仲。

成语“内城(成周,即洛阳)外郭(虢)”和”西城(宗周,即镐京)东郭(虢)”,即源于这个事件。

古时候“虢”和“郭”是一对通假字,也源于这个事件。在春秋典籍中,“虢”字有时被“郭”字代替,这也为以后郭姓的广泛流传埋下伏笔。

东虢、西虢地位高于普通的诸侯国,国君一般担任卿士(相当于宰相),并执掌兵权,代周天子号令天下。

东周初年,两国发生大的变故。东虢国力衰弱,土地仅剩方圆百里,偏居一隅,为郑庄公所灭。东虢遗族改姓郭,其大部分形成”颖川郭氏”。

还有一部分,由周平王“序封阳曲”,迁居中条山南麓、黄河以北,号称“北虢”。阳曲城,又名下陽、夏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二十里或三十里处。

西虢国也随周平王东迁,占据黄河以南上阳城(今三门峡)一带,号称“南虢”(今河南陕县北)。

上阳、下阳隔河相望。北虢力量单薄,依存于南虢,故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南虢北虢领土横跨黄河两岸,为周王朝北部屏障,周朝史书统称“北虢”。

南虢最后一个国君叫虢公丑,穷兵黩武,骁勇好战,唯周王朝马首是瞻。晋国发生以庶代嫡的“曲沃代翼”事件,虢公丑奉周天子命,两次兴兵讨伐,得罪了晋国,埋下了祸根。

晋献公想攻打虢国,因两国中间还夹着个虞国,无法下手。后用大臣荀息的“假道灭虢”之计,成功灭掉虢国、虞国。

虞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中条山,中条山上有个豁口叫颠岭坂,道路狭窄,只能容一辆兵车通过,两边悬崖峭壁,地势险要。

虢国、虞国都是小国,唇齿相依,有攻守同盟之约。

晋国以美玉良马利诱虞国国君,虞国国君愚蠢、贪图小利、刚愎自用,不听从百里奚等大臣的劝阻,同意了晋国的借道请求。

通过这条小道,晋国人利用虢公丑和东戎大战正酣之机,偷袭下阳城得手。

虢公丑回师救援,晋军避其锋芒,主动撤退。虢公丑见联盟已破,下阳城残缺不全,认为守城不如守河,就带领剩余军民南渡黄河,放弃北虢。自此北虢灭亡。

三年以后,晋国故伎重演,又向虞国借颠岭坂小道,越过黄河,围攻上阳城。当时虢国与东戎苦战三年,刚灭了东戎国,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国敝民穷,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他们坚守三个半月后,国力空虚,军心动摇。虢公丑率少数亲眷贵族,乘夜出城,逃往洛阳。晋军没有追赶,而是赶紧进城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南虢自此灭亡。

晋军在回国的途中,顺手把虞国也灭掉了。成语”唇亡齿寒”即源于此。

晋国对虢国遗民的安置政策是:全体国民,不分贵族平民,都以郭为姓。身份归入“隶”籍。当时百姓户籍分”土”籍和”隶”籍两种,士籍可自由迁徙居住,隶籍为贵族大家的私有财产,无人身自由。士籍隶籍等级森严,奴隶身份的人只有立下军功,才能脱离隶籍,加入士籍。

他们把北虢遗民安置在晋国都城降(今翼城县东南),因为北虢遗民战斗力较弱,构不成威胁。后归赵氏所有。晋国后期,随赵简子迁居晋阳城。

他们对南国遗民十分忌惮。这部分人的战斗力令人胆寒,在自己灭国前还灭掉东戎。东戎属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连晋国也要畏惧三分。

最后把他们安置在晋国北边沿、汾河天险雀鼠谷以北一带,既防他们越过汾河,进入晋国内地,又利用他们来抵御北方戎狄游牧民族的侵犯。

以后,随着人囗的增长,又设置瓜(同虢)衍县管辖。也有记载,北虢遗民居孝义的大虢城村,南虢遗民居汾阳的小虢城村。

晋国后期“六卿”日益权重,瓜衍县先归范氏,晋国后朝,“四卿”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瓜衍县又归于赵氏。

从此,史籍上再无虢国的片言只语。留在赵国境内的这两支虢国遗民,以后形成了郭姓中最大的一脉望族,即“太原郭氏”。

赵武灵王执政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极大地提升了赵军战斗力。五、六年以后,逐渐灭掉中山、楼烦、林胡等三国,赵国的疆域由晋阳城北延伸到内蒙古阴山以南,包括山西省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

现在的北岳恒山主峰,原山名叫高氏山,在中国名著《山海经》中有记载。高氏山第一次加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一带山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必须派骁勇善战的将土驻守。这样,派遣虢国后裔组成的“郭家军”戍守,可谓人尽其才。

因为是郭姓人守山,改山名时,就要从“郭”字上作文章。从古文字学角度分析,“郭”本义指外城。左偏旁“享”,是内城外郭的象形字。古时建城时,南北外城门以外,还要各建一个亭子,形状象中间“回”字、上下各有一个“亭”字,由此演变为“享”,义为外城。作为偏旁的“享”和独立的“享”字,意思并不相同。郭字外城含义主要依现在“享”上。因为高氏山承担着如外城一样的保卫功能,所以要保留“享”字偏旁。右偏旁双耳旁,指城邑,不适合用在山上,所以,去掉换成“山”字旁,组成“崞”字,义为山上的外城。

据了解,原平市东社镇南寨村、忻府区奇村镇唐林村,都是郭姓聚居地,而且也都有关于崞山源于郭姓的口头传说。

高氏山改名崞山后,一直延续到清朝顺治十七年,在北岳祭祀地点由河北曲阳改到山西浑源以后,崞山才改叫恒山。

猜你喜欢

恒山遗民晋国
师旷劝学
他是这样的恒山人
绝塞名山
翳桑之报
恒山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流向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