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质量浅析
2020-08-04陈九昊卢元龙杨秀玉
陈九昊 卢元龙 杨秀玉
摘要:针对“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质量问题,本文以分析了“互联网+课堂”的内涵和发展,论述了C校“互联网+课堂”的教学现状和该模式的优缺点,最后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四点保障“互联网+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冠”疫情 “互联网+课堂” 教学质量
1 引言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防止疫情在校园蔓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各级院校适当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同时,教育部也提出,各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停课不停学”的顺利落实。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始进行网络授课与教学的实践,这无疑是加速“互联网+”与高校课堂的全面融合,使得“互联网+课堂”变成了当前高校的教学生态的新模式,而如何更好的将互联网的创新特性与高校教育想融合,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值得思考、分析和探究的热点问题。
2 “互联网+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国两名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将附有课程内容讲解的ppt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上课之前,先通过视频进行学习,然后再课堂上进行辅导与答疑。但是早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缺点,随着MOOCs(慕课)的兴起与推广得到了改变。慕课与翻转课堂及其他网络开放课程最大的差别在于两点:一是强调“交互性”,二是倡导构建“在线学习社区”。在慕课的授课视频中,会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课堂测试和专题讨论,并且倡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拓展的学习资源,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慕课的学习社区中和其它学生进行分享与研讨,给慕课学生提供一种“沉浸感”和“参与感”。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碰撞与融合,大部分学者及任课教师均认同了“互联网+課堂”的两个优势: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二是提供丰富的课堂外的学习资源。而在“新冠”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高校课程都要进行“互联网+”的转变,为了满足课堂的生动性以及沟通的时效性,当前的“互联网+课堂”又增加了直播的属性,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特性融入到直播上课中,对“互联网+课堂”进行了新的尝试。
3 “互联网+课堂”的教学现状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高校的所有课程均要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授课,又因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素,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了适合自身的“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方式,给高校的课堂注入了创新活力和革新因子。
3.1“零距离”课堂,“一对一”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批学生”的封闭教学环境,“互联网+课堂”的学生容量不在制约于教室的容量。同时,通过电子屏幕呈现的课堂内容,打破了在教室行课时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所有学生均能准确并清晰地获取屏幕上的知识点,营造出“一对一”教学的氛围。
3.2反复性与丰富性
“互联网+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互联网平台和社区的使用上。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内化的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反复观看课堂的视频,进行知识回顾及吸收。对于相同的课程,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中丰富的共享资源,获取到不同教师或不同学习的课程视频进行学习。
3.3无纸质化作业的高效性
在交流的学生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无纸质化作业的便捷性和易保存性。当前大部分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平台来布置课后练习,并且在学生提交作业后,能立即看到答案,获取作业反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当然“互联网+课堂”的教学也反应出了不少的问题。
(1)软件类型多,质量参差不齐
每一门课选择“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就使得学生每天上课的行程就是在不同的网站和app中进行切换,以确保能准时参与课堂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夸张的表示,开学之初他们就“迷路”在门类众多的软件中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众多上课软件的功能比较同类化,但是质量参差不齐。而软件是质量就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视疲劳与注意力分散
在传统的教室教学的环境中,学生持续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而在学生一直盯着屏幕的“互联网+课堂”的课堂中,加上屏幕造成的视疲劳的原因,学生的可持续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不会比在教师中更好。
(3)学生的状态无法管控
在教室中授课,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立即获取学生在课堂上反馈各类信息,进而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或者管控学生。而在“互联网+课堂”的模式中,教师无法获取到学生在屏幕之外的任何信息,并且大部分课堂的师生交流都是“一问一答”的模式,使得教师难以对课堂进行管控。
4 保障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
4.1统一线上学习平台
从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出发,尽量统一或者减少线上学习平台,减轻学生在因为在各种学校平台中切换的频率,减少了学生适应不同学习平台特点的频数。这样能提高学生线上学生的适应性,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到课堂能容中,而不是适应线上学习平台的不同特点。
4.2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优化时间分配
在“互联网+课堂”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更多地借鉴翻转课堂和微课的课程设计理念,将课程的内容进行精炼,规划好教学、讨论、练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构,把课堂细化为一个个的小版块,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由于学生可持续保持的注意力时间不会太长,就需要教师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时间规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用于授课的时间和讨论互动的时间优化,适当讨论和互通后的解析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到课堂中,同时实时给与学生知识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内化知识的效率。
4.3切忌教学内容的重复
线上教学平台早已上传了教学课程的慕课或微课视频,学生可在课后根据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回看,那么在课堂中宝贵的45分钟里,任课教师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教师应在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教学设计,依托视频、案例、习题、热点问题等具备实践属性的资料,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融入课堂中。
4.4重视对学生的督促与管控
线上学习平台并不能代替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督促与管控作用,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着主动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当前学生各自“居家上学”的情况,缺少了学校营造的浓厚学习氛围后,变得懒散随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适时地督促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查看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给学生适当的紧迫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监管。
5 结束语
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迫使全国的高教进行线上教育的变革,加速了“互联网+”与高教课堂的融合,这也使得人们将重新审视线上教育的作业以及意义。而此次大规模“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待到疫情结束后作出更加客观有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
0/t20191011_402759.html.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7):5-16.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4):33-36.
作者简介
陈九昊,男,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教务处 助教,研究方向:教学运行、空域管理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