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走基层”报道看电视新闻播音语态的转变

2020-08-04张治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态转变电视新闻

张治煌

【摘要】2011年,中央提出在全国的新闻媒体行业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和中央对基层工作的重视,落实新闻报道中基层工作的展开,由此,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以“走基层”为核心的新闻报道,同时带动了传统电视新闻以联播、宣传为主的播音语态的转变。

【关键词】走基层;电视新闻;特点;语态;转变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9-074-03

[Abstract] in 2011, the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o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going to the grass roots, changing the style of work and changing the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national news media industry, which fully reflected the party and the Central Committee's attention to the grass roots work and implemented the grass roots work in the news report.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news reports with the core of "going to the grass roots" have emerged, and at the same time, led the traditional TV news to broadcast and public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ominant voice of broadcasting.

[Key words] grassroots, TV news, features, voice, transformation

新闻媒体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最好表达和诠释,就是深入到社会中去,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以最真实鲜活的报道,展现社会的全貌和发展方向。随着十三五改革的不断推进,“走基层”类相关报道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加以重视和创新,进一步推进了新闻播音影响力的提升。

1. 走基层报道在电视新闻播音中的特点

1.1 以人为本

“走基层报道”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走进基层,此前一些所谓的基层报道,主要是概括事情,阐述新闻,后来随着此类报道的不断深入,基层纪实才真正走进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以一些真实的人物事例和鲜明的故事情节,结合新闻的时政性和故事的灵动性为一体,刻画出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生存状态,从那些最朴素的人身上,看到中国数万民众勤劳、朴实、踏实的身影,用平和的语言,记录出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这种记载,胜过一些华丽的语言和辞藻的堆砌,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引起一种强烈的共鸣和民族自豪感,也实现了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

1.2 纪实拍摄、融入生活

走基层报道的素材提取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它需要花费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持续跟踪一个人物,阶段性的记录其每天的生活,在拍摄过程中,电视记者不只是走进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要走进人物内心,与他们融为一体,先在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的前提下,再去展开工作,感受他们的生活。记者和人物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和真实的阐述,从生活和对话的细节中去扑捉节目需要的素材以及观众关注的问题。这类报道所提吸纳的深度在于,从简单的生活中挖掘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内涵,讓观众对基层的全貌有个更加准确和清晰的认知,从而才能达到报道的真正意义。

1.3 平实、接地气

提起电视新闻,所有的社会群体都不会觉得陌生,但大众对电视新闻的印象多是觉得有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以往的报道是国家大事和政策解读为主。而随着“走基层”报道的兴起,这类真正以人民群众为主的新闻普遍受到大众欢迎,它以平实的记载方式,淡化记者的主导地位,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人民群众的力量,进一步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从基层报道中,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是对人物事件的感同身受。主持人接地气的播报风格,减少了常用的公文化语言,也变得更加亲切、自然和生活化,从而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

2. 走基层报道中的新闻语态表达

电视新闻语态并非是一般语言学上的语言状态表达,而是反映了整个新闻播报过程中的说话方式和表达形式。它是新闻事实与播音语言相结合的媒介,有关电视新闻语态的了解和认识,就像是对新事物的不断尝试,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电视新闻语态也在发生不同形式的转变。以最具有主导性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为例,《新闻联播》作为党政媒体,以桥梁者的身份连接着政府和大众群体,新闻内容多以党政时事和国家大事为主,它是中国媒体的风向标,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及使命,因而《新闻联播》的播音语态长期维持着严肃甚至有些高姿态的说话风格。后来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创新与改革,“走基层”报道也开始在《新闻联播》中占领了相应地位和话语权,播音语态也有了相应变化。现在的《新闻联播》,严谨、认真、权威性的同时,语态中也显得更加生动、柔和、贴近大众。

2.1 文本语态的转变

新闻文本语态的转变,就是走基层报道中强调的“改文风”。新闻播音文风的转变,就体现在文本的编辑与定位中,电视新闻中文本编辑的过程,也是新闻诞生的过程,如何对新闻进行准确播报,以及用何种语态语态进行播报,都与新闻文本有着重要关系。它是对新闻事实的主要阐述和具体体现,也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灵魂所在。电视新闻中不同栏目的新闻播报,所体现的文本语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走基层”报道中,文本的编辑并非是一件易事,一篇基層工作报道往往涉及很多内容,长时间的跟拍和生活琐事的记录,给文本提炼带来一定考验,要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从中提炼出大的社会内涵,从而传达一定的文化价值,才是真正的新闻态度和表达,基层工作的记录与编辑,文本中切不可出现假大空字眼,而是尽量用朴素、平和的语态,去真实反映“走基层”的新闻要素。

2.2 服务理念的提升

新闻媒体的服务性是基本的新闻素养和社会功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时代在不断进步,受众在新闻要素的选择中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进而影响新闻播音中的服务理念提升。电视新闻报道什么内容,选什么题材,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节目播报的语态。2019年春节期间,“央视走基层”记载了一对普通人的爱情故事,火车上短暂的1分52秒相聚,被央视用了大量的篇幅报道,两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年轻人,一时之间牵动了很多网友的心,节目播出后,收到了极大反响。当央视脱离了人们始终以为的高大上身段之后,选择去记录一段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受众看到的,是对自己平凡生活的感同身受和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尊重的体验。这篇报道看似平凡,但它背后折射的,是无数向他们一样的人,在新春佳节之际,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选择舍弃家人,坚守岗位。这是一篇真正反映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缩影的报道,也极大体现了新闻节目的服务理念提升。

2.3 采访语态的表达

在“走基层”新闻报道中,采访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新闻需要从人物身上扑捉到哪些素材、以何种方式报道出来,都是通过记者的跟踪采访去引导人物进行讲述。记者在中间扮演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基层类报道的采访,并不是直问直达或居高临下的方式,而是要以平等的视角,打破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感,才不会显得生硬和不真实。基层是一个宽泛而庞大的群体,农民、工人、扶贫工作者、铁路人以及在社会的各个层次上为生活打拼的人,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普通大众。因为普通,所以很难被人注意到,也正是因为每一个普通,才造就了中国的不普通。记者在对这些人物进行采访过程中,相比专业播音技巧而言,更重要的是,对采访语态的注重,以及在电视报道中的表达,要怎么样去贴近人物本身,激发他们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是“走基层”报道对电视新闻播音带来的转变,只有真正深入过基层的记者,才能理解新闻存在的意义,才能在语态的表达上更加了解受众的需求。

3. 走基层报道对新闻媒体发展的作用

3.1 传递情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传递是比信息传递更高级的一种播音手段,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当观众在新闻观看过程中,产生了某种共鸣的时候,这种情感的力量对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层报道让受众感受到了社会对各个群体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从这样的报道中,新闻媒体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基层走访的人物,是抛开名利与虚无追求之外的一种踏实和努力,是从生活的热枕中,对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他们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播音员在演播厅的宣传作用,也更好的将新闻媒体工作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了一起。

3.2 民生为本,共促民生

新闻媒体“民生为本”的理念是始终不变的主旋律,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新闻,才能更多的受到大众的喜爱。从社会层面来说,国家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也是“民生”二字,人民过得好,整个国家才会更好。新闻媒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即监测社会环境、调和社会关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下带来的利益冲突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不安定因素。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作为媒体中的主流行业,加大对民生为本的基层报道,也能进一步了解基层群众的诉求,带给民众真正的帮助与保障,从而共促民生的健康发展。

3.3 更好定位媒体的社会地位

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媒体行业来说,是憧憬的希望也是严峻的挑战,新闻发展相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受众可以更便捷的了解新闻资讯,而在这种提升的背后,也是巨大的竞争和名利的拼夺,自媒体的广泛存在背后,更多的是一场利益的斗争,电视新闻作为新闻行业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如何找好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至关重要。“走基层”相关报道,让媒体人对新闻有了更深意义的思考和领悟,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是积极、向上,是内心的充实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便是“走基层”报道的另一种价值所在。

4. 结语

基层工作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工程,一篇简单的报道背后,让受众感受到的是社会的温情和国家对人民的爱,让新闻工作者感受到的,是平凡人的光辉和努力做好新闻的信念。相信在不断地改进与创新途中,新闻行业势必会朝着正确的方向,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安.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革新[J].新闻与写作. 2010(04).

[2]李桂珊.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过渡[J].新闻前哨. 2008(12).

[3]王磊.《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J].当代传播.2008(05).

[4]卢宏,牟婕.论当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形式[J].山东视听(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6(02).

[5]姚争.后现代语境下电视新闻评论的范式分析——对央视新闻频道《社会记录》的思考[J].中国电视. 2005(12).

[6]李琦.困惑与突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7]魏天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重在选题[J].记者摇篮. 2005(11).

[8]张克宣.寓“评论”于“故事”之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故事化介入[J]. 新闻爱好者. 2005(04).

[9] 赖浩锋.看新闻如何“说话”——“用事实说话”与“用观点说话”之比较[J].电视研究.2004(07).

[10]李启军.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透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4).

猜你喜欢

语态转变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动词的时态、语态
时态与语态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