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8-04曾琦斐刘媛王平
曾琦斐 刘媛 王平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较强创新创业意识、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农业从业人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讨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涵;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4-025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4.072
Abstract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agricultural employees with new ideas, new qualities, new abilities, strong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 higher social status. Vigorously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fianlly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on;Connotation;Current status;Problem;Countermeasures
隨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劳动力锐减,面临年龄大、专业素质低、后继乏人的困境,“三农”问题日益突出[1]。“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的焦点,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素质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作为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鉴于此,笔者讨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意见》提出“职业农民”概念,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此,“新型职业农民”进入人民的思想和视野,“农民”逐渐实现由身份向职业转变。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3个要素:一是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农民,是生活在农村或集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农业从业人员;二是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农业为职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工作,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三是新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这种“新型”体现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规模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在农村或集镇[2],具备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农业从业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分为3种类型:①生产经营型,是指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等。②专业技能型,是指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相对稳定地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体,如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③专业服务型,是指掌握农业生产服务技术,以提供信息、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方式服务于农业,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体,如农资经营服务人员、信息员、技术员、植保员、农机服务人员及动物疫病防治员等。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日益受到重视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7年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总体部署;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近年来,各级政府从金融贷款、创业扶持、金融保险、技术指导、农业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惠政策。例如,河南、四川、江苏等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体系[3]。农广校、涉农高校等培育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2 培育工作日益规范,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在培育主体方面,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涉农高校、农技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在培育资源方面,以农广校为主体,建立了6.3万人的师资库、9 000 个基地库、100个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基地、100门精品课程的教學资源体系[3],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培育合力。培育方法方面,针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农业工种,实施分级、分类、分层培育,确保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培育手段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农业”。例如,运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项目申报、在线学习、学员管理、考核评价、技术交流等,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育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日益规范。
2.3 规模不断壮大,但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和培育单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模式、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及认证管理措施,加强培育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迅速成长起来。《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突破1 500万人。但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还很不均衡,不同地区差距较大。《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指数》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指数为0.461 3;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指数分别为0.449 5和0.448 5;西部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发展指数为0.424 4。可见,在经济、交通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较快,而在经济、交通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较慢。
2.4 农民综合素质低,新型职业农民来源不足
当前,文化素质较高、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青年农民大多进城务工,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创业的少。同时,大中专学校农业专业招生难,而且毕业生大多选择改行、进城打工或者考公务员,回农村从事农业的很少。因此,目前生活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农机操作能力差的传统农民,他们大多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型职业农民缺乏正确认识,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不高,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来源严重不足。
2.5 上热下冷现象严重
2012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取得突出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中央、省、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投入经费,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基层政府部门认识不到位,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广大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不理解,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参加培训不但没有作用,还会影响生产,存在“没有补助,不参加培训”的现象。这种“上热下冷”现象严重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及培育效果。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市场稳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新型职业农培育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3.1 认识不到位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一是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目前,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但一些县、乡(镇)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抱应付态度,制度执行不力,资金投入少,考核不严格,监管不到位。二是培训单位认识不到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的连续性的过程。培训是手段,培育才是目的[4]。少数培训单位将培育简单理解为培训,上完课了事,缺乏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有“培”无“育”,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三是农民认识不到位。在农民传统思想中,农民只是一种“身份”,不能成为一个“职业”,跳出“农门”是人生成功的象征,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重要性不理解,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21.5%的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必要,60.4%的人认为无所谓,只有18.1%的人认为有必要。
3.2 机制不健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需要农业、扶贫、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需要农广校、涉农高校、农技站、社会培训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积极参与,应健全机制,形成合力。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还很不健全。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培育单位和参训学员考核不严,培育效果好坏一个样,不能激发培育单位和参训学员的积极性。二是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农业、扶贫、人社、妇联等部门都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但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培训内容、目标要求、考核方式不尽相同,既不便于管理,又浪费资源、增加成本。三是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机制。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考核大多由主办部门和培育单位负责,没有引进第三方机构。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管理不严、评价不严,培育质量低。
3.3 师资队伍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大批理论知识扎实、农业生产技术过硬、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目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由于培训单位师资不足,只得从政府官员、农技部门、科研院所及高校聘请。政府官员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农业发展形势,但缺乏农业理论知识、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授课容易出现大而空;农技人员有过硬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不够,授课没有理论深度,适应不了“新型”要求;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农业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不足,讲课重理论轻实践,而且自身工作任务重,同时缺乏与学员进行有效交流的平台,无法持续便捷地为学员提供技术服务。因此,必须培养一支懂政策、有理论、有技术、有经验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3.4 培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本形成了“一主多元”培育体系,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从培育主体来看,农广校承担了主要培育任务,涉农高校、社会培训机构承担了少量培育任务,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等參与不多,没有形成资源更丰富、产业更齐全、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训基地[5]。其次,从培育资源来看,一方面农广校作为主要培育主体,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课程与教材及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培训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培育资源无法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培育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培育合力。再次,从培育课程来看,重理论知识轻实用技术、重理论传授轻技术指导,忽视学员现实需要和接受能力;教材主要使用农业部开发的教材,而不注重根据当地产业及经济发展需要,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本土教材;培训内容以生产技术为主,而市场服务、电子商务、营销策划、政策法规等内容较少[3],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需要。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主要以讲授、参观、看视频为主,学员论坛、示范教学、技术指导较少或流于形式,教学互动、学员交流不够,缺乏直观性,教学效果差。
此外,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重视短期培训而忽视长期培育[6]、跟踪服务和政策扶持不到位[7]、品牌特色不明显[8]、培育经费不足、培育资源整合不够、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思考
当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必须重点加强以下4个方面。
4.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
要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与管理、金融信贷、土地流转、创业扶持、产业扶持、财政补贴等制度,形成系统的培育制度体系。
4.2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机制建设
要积极构建培育投入机制、质量监管机制、激励机制、技术供给机制、协调沟通机制等,全方位保证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4.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各培育单位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完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5,9];根据农村生产特点和农民实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室内教学+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跟踪服务”的“三课堂一跟踪”[5]教学模式,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相结合。
4.4 加强培育资源建设 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课程资源及网络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形成培育合力。
此外,还应注重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4],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及规范管理[10]等。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事关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培育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和培育考核,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淏冉,孙正林.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述评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9(8):52-59.
[2]苏苗苗.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291-294.
[3]陈祥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8(6):50-54.
[4]姜海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7,35(5):12-17.
[5]蒋学杰.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莒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3):225-227.
[6]张雪,李奕.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21-23.
[7]王学忠,杨安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思考: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J].甘肃农业,2016(22):52-54.
[8]耿重,奚照寿,袁华根,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3):5-7.
[9]崔红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7(9):1-7.
[10]胡越.新阶段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