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适应复合开发模式研究

2020-08-04任志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宝鸡市

任志艳

摘要 以宝鸡市为例,通过分析宝鸡市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揭示其旅游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提出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适合复合开发模式,为促进宝鸡市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变化和加强旅游气候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气候适应;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宝鸡市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4-012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4.035

Abstract Taking Baoji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resources in Baoji City, reveals the response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mpound development mode of ecotourism climate adaptation in Baoji Ci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Baoji City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Key words Climate adaptation;Ecotourism;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mode;Baoji City

宝鸡市超过2/3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旅游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气候变化对宝鸡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必然影响到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针对旅游业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宝鸡市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最大程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为适应气候变化,宝鸡市应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开发生态旅游,借助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垂直分布的特点,积极发展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垂直分层开发;宝鸡市川原地区旅游开发以宝鸡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发展,应依据距离宝鸡市的远近分区开发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川原地区生态旅游水平分区开发,综合起来就是要以三维立体的开发形式,充分发挥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的优势,以适应宝鸡市气候变化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 宝鸡市概况

宝鸡市东临西安、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天水、平凉接壤,位于106°18′21″~108°31′14″ E,33°34′50″~35°06′16″N(图1)。宝鸡市东西长156.6 km,南北宽160.6 km,总面积18 117 km2,其中市区面积3 625 km2。宝鸡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处在周边4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已成为西北和西南的重要连接点,承担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宝鸡市地势南高北低、中间低,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中部是地势平坦的渭河平原和黄土台塬,渭河横穿平原中部,是关中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市。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得益于明显的气候差异。

2 宝鸡市旅游资源概况

宝鸡市旅游区位优势显著,周围著名旅游区广布,已成为连接西南西北的旅游节点。宝鸡市旅游资源包括4个主类、12个亚类和29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占5级旅游资源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28%和24%[1]。境内秦岭主峰太白山是南北分界和分水岭,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第四季冰川遗迹非常罕见,已建立有秦岭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鸡市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多彩,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表1)。

近年来,宝鸡市因旅游业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而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宝鸡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组合性强,但其人文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密集,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零散,其旅游资源分布主要与地形地貌和水资源分布有关。宝鸡市大多数景区景点聚集在渭河流域周围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和东北部区域,少数山地类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图2)。

3 气候变化对宝鸡市旅游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且地域特色鲜明,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利有弊,但自然类旅游资源如水域类、植物类、生物类和人文类旅游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3.1 有利影响

气候变化给宝鸡市旅游资源带来的不只有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旅游项目。宝鸡市气候变化使得气温升高,从而延长植物的花期,缩短河流的冰冻期,产生新的旅游气候资源。垂直地带性与气候变化的叠加使得高山气候更为典型,植被垂直分布更加显著,这些变化为部分旅游资源带来了舒适的氣候环境,延长适游时间,增强了旅游舒适度。

3.2 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使得宝鸡市自然旅游资源的易损性更加显著,且一部分自然旅游资源在受到破坏后便无法再生。由于气候持续变暖,宝鸡市水资源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多样性遭受致命的威胁,并造成部分珍稀物种灭绝。

3.2.1 对水域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宝鸡市水域类旅游资源数量逐渐减少且水质不断恶化。①气候变暖使蒸发量超过降水量,致使水资源总量减少。宝鸡市渭河年径流量下降,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水域面积进一步萎缩[3]。②随着宝鸡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等,水资源受到污染,进而导致水质恶化。2003年宝鸡市渭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浓度高达29.76 mg/L[4]。2008年渭河为中度污染,河水污染程度较去年有所上升[5]。③气候变暖大大影响了冰雪旅游资源品质和空间格局[6]。1988—2010年太白山积雪面积和厚度均在逐年降低[7]。

3.2.2 对植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宝鸡市植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森林和植被减少。①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使宝鸡市部分地区变得干旱缺水,这对植物生长尤其对珍稀树种的生长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②气候变化使宝鸡森林植被多样性减少。研究表明,“暖干型”气候使宝鸡市各种植物的种植界限发生转移,许多植被难以适应温度升高、降水量减少及其分布不均的变化而灭绝。③气候变暖使得河流湖泊径流量减少、水温上升、藻类急剧增加,造成水质严重下降。其中,宝鸡市金渭湖营养盐含量高、水质透明度低、有机污染相对较大[8]。

3.2.3 对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使宝鸡市珍稀动物逐渐减少。①气候变化使大鲵的生长环境、繁殖情况、种群变化都不同程度发生改变,宝鸡市有些地区的大鲵近些年几乎濒临绝迹。②随着气候变暖,宝鸡市有些动物疲于应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它们可能在生存竞争中被大量淘汰;部分动物会因其生存环境的完全丧失而没有能够及时进化导致整个物种灭绝;还有的因为竞争对手和天敌的减少而获得益处,物种增加。③气候变暖造成河流水质下降,使得浮游动物数量增加,鱼类分布空间发生变化。宝鸡市气候的季节变化,对河流的径流产生影响,河流入口处携带并沉积下来的泥沙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人文旅游资源处于建筑保护之下,受风吹、日晒、雨淋的次数较少,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微乎其微。但宝鸡市水资源短缺及极端天气增多都会对人文旅游资源带来一定程度的毁损。对于暴露在阳光底下的文物来说,不可避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文物受破坏的程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且存在年际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导致酸雨增多,若降水成分呈现酸性趋势,则文物受水蚀作用越剧烈越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大大缩短旅游资源生命周期[9]。

4 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适应分区分层复合开发模式

气候条件决定旅游季节长短,从而影响一个地区的旅游地开发,也是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生理需要和特殊心理需求的旅游气候资源,具有地带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旅游气候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其利用率较低。

宝鸡市土地主要是山地和丘陵,林地在总面积中占有绝对优势。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宝鸡市气候分异明显,旅游气候资源丰富,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气候变化背景下,积极调整宝鸡市旅游结构和开发重点,进行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旅游气候资源的潜在优势,构建宝鸡市布局合理且结构最佳的生态旅游模式。

该研究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宝鸡市生态旅游三维立体开发模式(图3)。①川原平面适应分区开发轴(X轴)。根据气候变化下宝鸡市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两大主题——保护与开发:就是要在保护气候和对气候的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和气候变化适应,针对不同区域旅游气候资源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分区、合理开发。②山地垂直适应分异分层开发轴(Y轴)。山地海拔高低不同引起生物、植被、土壤、气候带等自然地理要素组合不同,依据气温、降水、日照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进行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垂直分层开发。③气候变化影响轴(Z轴)。气候变化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影响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开发和川原旅游气候资源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开发。因此,该研究选用多种因素[10],结合宝鸡市气候变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 提出旨在促进宝鸡市生态旅游发展和气候变化适应的水平上分区、垂直上分层的复合开发模式(图4)。

4.1 川原旅游气候资源水平分布分区开发模式

人类活动尤其是旅游活动改变了小气候,而小气候差异是人们近距离旅游的主要驱动因素。川原旅游气候资源是小气候旅游资源,通常指因土壤、植被等差异导致近地面1~2 m高度空气层内所产生的特殊气候,空间水平尺度上一般不越过10 km,垂直范围上不越过1 km,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的活动场所,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助于宝鸡旅游气候资源的多样化开发和多元化利用。宝鸡市川原旅游气候资源应依据其气候资源特色和生态保护差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别实施不同的旅游开发内容和差异化的开发要求。主要以城市为核心区,呈同心圆圈层式向城郊和郊区发展,包括城市风光旅游气候核心区、城郊乡村旅游气候过渡区和郊区森林旅游气候外围区(图4)。

4.1.1 城市风光旅游气候核心区。

该区域由于人口聚集、人类活动异常丰富,导致气温比城郊和郊区高,同时由于建筑林立、绿地不足,缺乏水土保持和水分涵养,日照和降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空气干燥。气候变化背景下,宝鸡城市核心区气候将呈现气温升高而降水减少的趋势,极端天气频率增加,气候脆弱性增强给宝鸡市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挑战。以宝鸡市为中心的旅游气候核心区是城市人口及其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展现城市自然和人文风光,围绕宝鸡市各路网系统,形成以集散地为中心、水平延伸、圈层式旅游开发格局。城市风光旅游气候核心区主要包括3个不同圈层,把陆路车程所需时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和城镇进行旅游圈划分,每个圈层的旅游气候开发内容各不相同;分别以0.5 h、0.5~1.0 h、1~2 h的车程耗时划分为3个不同的圈层。其中旅游气候核心圈层为第一圈层,该层为旅游气候开发限制区,第二圈层即旅游氣候开发保护区,第三圈层即旅游气候开发区。3个圈层的旅游气候资源利用功能分别为限制开发、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和大力开发,旅游气候圈可以使宝鸡市气候资源优势和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挖掘。

4.1.2 城郊乡村旅游气候过渡区。

该区域由于乡村地貌广布,人口相对分散,气温低于城市而高于郊区,同时由于农田密布、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和水分涵养较好,降水和日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空气较湿润。该区处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气候变化对其影响较小,但气温仍有所上升,降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然而气温升高有利于农田增产和适游期的延长,乡村生态环境也能够消减降水减少带来的挑战。宝鸡市城郊乡村旅游气候过渡区主要体现乡村农田气候风光,以原始的乡村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独有的民居景观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吸引广大游客。基于宝鸡市乡村宜人的气候资源,其生态旅游开发活动从内至外依次主要包括田园山水风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农事生活体验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和休闲康娱度假游。

4.1.3 郊区森林旅游气候外围区。

该区域主要为川原地区浅山和低山山区,区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气候独特,吸引大批游客来此休闲、娱乐、度假。区内气温低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过渡区,降水丰沛,植被繁茂,有原始森林、高山积雪、冰川地貌、辽阔草原等优良的生态旅游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太白山、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主要景区,共同构成宝鸡市郊区森林旅游气候资源综合体,是典型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地[11]。

4.2 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垂直分异分层开发模式

山地旅游资源与气候变化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宝鸡市山地广布,处在整个秦岭山脉的西段,依据海拔高低有低山、中山、高山,其气候带、植被带和土壤带各异,山地垂直带谱非常完整。气候变化使宝鸡山地旅游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宝鸡市应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对山地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带动山区脱贫致富。同時,宝鸡市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12]。鉴于此,提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宝鸡市山地旅游资源垂直分异分层开发模式(图4)。

宝鸡市南部的秦岭海拔1 000~3 700 m;西部和北部陇山、关山、千山、乔山绵延的低山丘陵,海拔在800~2 000 m;东中部渭河平原、黄土台塬和北部低山,海拔为450~590 m。从山麓到山顶,根据宝鸡市山地高程依次可以分为5个完整的层次,主要包括:极低山区层(800 m以下)、低山区层(800~<1 200 m)、中山区层(1 200~<2 000 m)、高山区层(2 000~3 000 m)和极高山区层(3 000 m以上)。每个区层的旅游气候资源不同,可开发的旅游产品项目也有差异,可以组合形成5个旅游气候资源层(表2)。

宝鸡市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其开发利用方向应是巩固极低山区层,重点开发利用低山区层和中山区层,保护高山区层和极高山区层,形成立体式、分区层、综合性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宝鸡市气候适应生态旅游开发景区包括:宝鸡市西部兰花生态园、宝鸡市高新生态花园、凤县月亮湾生态休闲景区、凤县紫柏山生态探险景区、宝鸡市金台区硖石乡六川河生态旅游景区、宝鸡市通天河生态景区、宝鸡市贵妃故里野山河生态旅游景区、宝鸡市太白县黄柏源生态风景区、宝鸡市嘉陵江源头生态景区、宝鸡凤翔开元山庄生态景区、宝鸡市渭河公园生态旅游景区、宝鸡市红河谷生态旅游景区等以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生态景区。此外,还包括以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生态旅游景区:法门寺景区、岐山县西岐民俗村、古凤州消灾寺等。

宝鸡市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不仅体现了在山地旅游气候资源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开发,还体现在川原旅游气候资源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开发。宝鸡市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挑战,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应在突出其旅游资源特色的前提下采取旅游气候资源复合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旅游气候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气候需求与资源选择,以三维立体开发模式促进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海燕,郝选文,李振亭.宝鸡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41-145.

[2]刘哲民.宝鸡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S1):94-97.

[3]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4]王兵,张掌权.宝鸡市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6(3):241-244.

[5]张军,耿雅妮.宝鸡市主要河流水质现状综合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7):6825-6827.

[6]钟林生,唐承财,成升魁.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1(2):34-41.

[7]王娟,卓静.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太白山积雪变化[J].陕西气象, 2012(1):30-31.

[8]王欢.宝鸡市金渭湖富营养化评价及治理措施[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22(5):100-102,106.

[9]张云.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与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0]刘引鸽.陕西关中西部山区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山地学报, 2000,18(1): 84-88.

[11]刘哲民.宝鸡山地资源优势及其开发模式[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6(1):145-148.

[12]李晓琴.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26(2):107-110.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宝鸡市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董小龙赴宝鸡市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