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的要素分析

2020-08-04吴海东郑利锋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证书职业院校实训

吴海东 郑利锋

【摘要】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根据对试点情况的分析,提出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亟待破解的难题;提出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为手段,有效实施1+X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培养模式;产教融合;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4-0013-06

【作者簡介】1.吴海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2.郑利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技术。

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36号)。1+X证书制度的试点是职业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和主旨,也是重大制度创新。[1]要实施好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面临全新挑战。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三教”改革等已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如何理解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的试点实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要秉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可持续职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X证书制度的试点实施承载了教育与培训的双重功能,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现代化,使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储备、人才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变革、职业结构变化及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职业院校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是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平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育资源和比例结构,也将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提供制度支撑。1+X证书制度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

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举,必将倒逼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变革,体现在培养模式、机制保障、师资配备、教学装备、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自1+X证书制度启动试点以来,各校推进的力度和进度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院校领导和教师习惯性地基于双证制度开展试点,没有正确理解1+X证书制度的内涵;没有完全意识到1+X证书制度提升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这是职业院校面临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没有全面将1+X证书制度统筹到治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三教”改革、校企合作等工作中;没有针对1+X证书制度成立工作机构、制订实施方案、修订配套制度,尤其缺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发展、学时课时转换、学分置换转换、督导反馈等服务机制。因此,要更好地完成试点任务,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统筹规划,深化治理体系建设,转变人才培养观,找准改革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政府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实施交由培训评价组织进行,这是推进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一项创新之举。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职业院校应该按照顶层设计、统筹实施的原则,建立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充分评估试点工作面临的教学培训、教师培养等经费投入的效益,充分估计试点工作面临的配套管理制度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改革、教师转型、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困难;按照产教融合的理念,探索建立企业与学校多元参与、利益均衡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统一,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办学。多元参与的办学模式有利于院校完善管理机制,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准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学条件,有利于“三教”改革,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培训评价组织监督、管理与服务机制”。职业院校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建立必要的管理服务制度。第一,从教师发展的维度,职业院校应健全教师培训、工作量认定、酬金分配、成果认定、考核评价等激励机制,关注对教师科教互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把项目、成果等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促使其努力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第二,从学生发展的维度,职业院校应发挥1+X证书制度的学习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更加合理地选课,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制内掌握对个体生涯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学历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选修指导体系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学分置换制度,增强学生对X证书的认同感、获得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三,从试点实施绩效的维度,职业院校应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对工作中的人、权、事进行合理匹配,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健全督导机制,加强对试点实施过程的检查和指导。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总结教训,主动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关注,主动与评价组织保持沟通,获取指导和帮助;同时也注重典型案例的积累,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在实践中应正确把握“1”与“X”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发挥更大效应,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工科类专业可以探索“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商科专业可以探索“项目引导”培养模式,艺术类专业可以探索“师导生创”培养模式。这几类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中做、做中学”,为了保证学得有方向、做得有成效,必须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明确行业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定特色鲜明、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支柱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1+X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供可选性课程,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三是以课堂教学改革和产教深度合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教育方式,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四是完善学生学业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实践能力评价指标比重,增加创新创业能力指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三、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1+X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证书制度,职业院校要明晰“1”与“X”的关系,即在达到学历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延伸出对专项技能的学习要求。当前,部分专业(群)在实施1+X证书制度时,简单地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内容进行叠加,按照双证书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项目、课程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没有匹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导致同样的知识、技能重复讲,特色知识、技能学不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开展1+X课证融通研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把握职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要围绕教育与培训两个维度开展,达到“基础+特色”相统一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在专业(群)层面上要从场地/设备、课程运行模式及执行标准、师资状况等方面深入明确自身“1”的定位,选择不同方式进行1+X证书制度的落地推行。模块化课程开展比较成熟的院校可实施“软着陆”的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修订;而基础相对薄弱的院校可利用改革契机,对标1+X证书标准,结合OBE成果导向理念,开发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套重构课程体系,可称其为“硬着陆”(详见下页图1)。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優化为例。首先可依据区域内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展开调研,若院校所选择的X证书获得大部分企业认可,则进一步解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证书包含的素质、技能、知识要求以及考核标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对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解构原有专业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特征,将所选内容科学序化形成体系,再将汽车维修岗位的要求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最后,明确教学进程、课程资源、师资条件、实训条件、教学评价方法、学习成果及学分置换、毕业条件等,形成基础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项目主导,弱化课程边界,强化内涵建设

从职业岗位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来看,1+X制度中的“1”凸显教育功能,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X”凸显职业功能,彰显类型教育特色,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发展,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本领,“X”对“1”是补充、强化、拓展。职业院校应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制订考核方案。其一,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将X证书中与教学内容吻合的部分归纳融入;将X证书中独有的内容单列课程,提升课程设置的效益。其二,依据专业核心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重构,相应内容根据X证书的培训要求进行调整。其三,考核与评价时,融合于“1”的“X”内容,学生学完可直接参加X证书考核;“X”的单独内容可以培训后参加考核。学生根据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机制,进行“1”与“X”之间的认可与转换,从而获得相关课程内容的免修或免考资格。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为例,该专业的X职业技能证书内容涉及汽车的五大系统和十大模块,每个证书模块包含初、中、高三级。在传统课程体系中,X证书包含的专业知识技能分散、技能等级无层次、专业知识技能复合性低,导致1+X证书难以进行有效融合。课程体系重构时保持公共基础课程群不变,将X证书中“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汽车转向悬挂与制动安全系统技术”模块的初级内容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群,“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汽车转向悬挂与制动安全系统技术”模块的中级内容和“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模块的初级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群,再从其余的七大模块中选取适合内容形成专业选修课程群,最终形成新的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基础课程(通用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能力培养)+专业选修课程(专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见下页图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淡化课程的边界,以具体项目为融通点,课程教学项目与证书考核项目建立起点对点的对标,逐步构建项目积分制。当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所涵盖的X证书对标项目的考核之后,即可获得相应的项目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数值可获得与之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学分,实现学历教育学分制与职业技能证书积分制的对等融合。

四、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

实施好1+X证书制度离不开双师型教师,他们需要具有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高水平技能实践的能力。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起来的。职业教学能力是在双证书制度下实践出来的,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封闭性特征导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不畅,[4]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项目经验等与实施1+X证书制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教研能力。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结合自身特色明确发展方向。二级学院及教学团队指导教师制订成长方案并参照执行,人事、教务、督导等部门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支持,共同服务教师成长。另外,发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将1+X证书制度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结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等项目,确立教师在教学设计、工程实践、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4个方面的能力提升目标。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校内实训中心及省高职教师实训平台,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开展岗位工程师计划,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脱产实践,掌握生产一线的操作要领、技术技巧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开展访问工程师计划,安排教师长期进驻企业,跟踪了解生产一线最新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假日工程师计划,教师利用节假日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另外,通过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联动,以证书研究、项目实践、课程开发等为载体,让教师“做中学”“学中做”,提高自身对1+X证书的实践指导能力。

(三)加强教研实践,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职业院校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开展1+X教材、课程及证书项目的开发,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由课程负责制到项目负责制的转变。参与从项目建设到项目教学再到项目考核的全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师对于证书项目实施的把控度。在教材编写模式上采用适合1+X证书制度的非线性、项目式、模块化、工作过程式的编写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适合1+X证书制度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教学等;在实践中将“育我”和“育人”合一,锻炼开展1+X证书教学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能力。

五、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

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基本都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但“高、精、专”的实训设备明显不足,往往只能达到初步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目标,在功能上不能满足X证书的需要,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大批量、多批次、多工位技能检测的需要。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遵循以下原则。

(一)契合标准,彰显特色

职业院校应严格按照1+X证书标准,根据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实训基地功能要齐全,规模要适度,设备要先进;既要有新发展理念、专业化水平,又具有服务区域的不可替代性,凸显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技能考核的核心用途,能够切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推进作用。[5]

(二)校企共建,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要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在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的指导下,构建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一体化建设基地的合作形式和运营模式,拓宽实训设备和技术的来源渠道,以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编制实训教材、开展教学。实训基地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考核、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三)资源共享,注重成效

职业院校秉持共建共享理念,加强校际、区域间的合作互助,统筹师资、资金、设备和技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设备、人员、教务、安全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切实保证1+X证书制度培训、考核的落地,协同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牵头建设的汽车技术实训基地,结合汽车运用技术1+X证书制度培训、考核的要求进行改造升级,合理进行教务安排,满足了园区5所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培训需求。

六、树立新质量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国家人力资源的建设中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职业院校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既要巩固学历证书的基础性地位,保障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又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保证证书培训质量

职业院校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基本学习内容和专项技能培训内容,保证达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培训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保证证书考核质量

职业院校要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加强考核站点建设,制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方案,杜绝证书考核中的“放水”现象。可将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评价结果可被课程考试和证书考核同时使用。

(三)保证学生毕业质量

职业院校要正确理解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系,不能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限制条件,同时严格执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学分置换等制度,严把毕业关,确保毕业证书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宋建琦.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4):122.

[3]蒋代波.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时代背景、制度功能与落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13-17.

[4]韦莉莉.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及其价值指向[J].职教论坛,2020(1):150-153.

[5]张妍,覃丽君,王慧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问题与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6):36-40.

猜你喜欢

证书职业院校实训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少就是多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