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起源、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0-08-04李景平李贤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

李景平 李贤

[摘要]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起源上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在内容上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核、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制等丰富理论内涵;在理论引领上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国际价值。要从长远角度理解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眼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做好理论准备。

[关键词]习近平;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相对贫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8-0004-05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贫困问题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相背离。因此,减轻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不仅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要清除的重要障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又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也随之产生并逐渐丰富。在此指导下,我国精准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打赢脱贫攻坚战、长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巨大挑战。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论述,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现象将会得到根本消除,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前提下,相对贫困现象必然长期存在。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关头,我们有必要重温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克服懈怠情绪,深刻认识到我国脱贫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为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眼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做好理论与思想准备。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起源

(一)现实需要:传统开发式扶贫政策扶贫效用降低

传统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识别不精准,以区域为单位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的开发式扶贫政策无法解决区域内“老弱病残”等极端贫困群众脱贫问题[1]。我国传统的扶贫模式主要聚焦于利用区域整体发展来带动区域内贫困民众收入的提高,最终摆脱贫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间的60多年,我国已有6亿多人成功脱贫,传统扶贫模式在历史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但是传统扶贫模式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之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民众聚集、贫困区域连片,在此情况下通过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贫困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致富路径及更丰富的致富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终摆脱贫困状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以区域性整体开发为特点的传统扶贫模式的减贫效用不断降低,大水漫灌式扶贫已经不能解决遗留下来的几千万贫困群众的深度贫困问题。因此,新时期扶贫政策需要提升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弥补经济发展减贫效用的下降,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这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的现实需要。

(二)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和共同富裕根本原则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制度正义、共享发展等伦理精神[2],吸收了仁爱、兼爱、大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3],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来源[4]。习近平曾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要确保广大人民平等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维护广大人民提升自身能力、追求自身梦想、同伟大时代共同发展进步的权利。但是我国目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他们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的扶贫工作需要提升针对性,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满足贫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以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基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历提供的宝贵实践经验

认识来源于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与他本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萌芽于梁家河的插队时期,发展于先后在河北正定县、福建厦门市等地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时期,最终形成于担任总书记之后[6]。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基于他自梁家河插队以来的丰富基层生活工作经历,是习近平丰富基层扶贫工作经验的理论升华与总结[7]。从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做知青开始,习近平就开始注意基层民众贫困问题,了解到农村贫困实际;此后历任河北正定、福建厦门、福建宁德等地方领导职务,对基层民众生活的了解越发深入,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也越发深刻;最后在担任福建省、浙江省重要领导干部时,他也始终关注基层落后地区民生问题,多次实地调研。从内陆到沿海、从西部到东部,习近平始终牵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居问题,不断深入调查和思考扶贫开发路径。这些宝贵的地方工作经历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核

中國共产党是全体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维护者,是中华民族最核心利益的维护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韬光养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取得很大提高,但目前距离全面小康社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东西差距大,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还存在千万深度贫困人口。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要求,因此,努力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发展果实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发展原则。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就是要着眼解决数千万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如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二)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开展基层农村工作的最有力抓手,是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组织依托。在脱贫攻坚战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深刻领会中央重要指示,严格执行中央具体政策,发挥在基层工作中的引领带头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一线阵地中打出好成绩。除此之外,基层扶贫压力大、任务重,基层干部队伍需要年轻有能力的新鲜血液。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到基层工作,向贫困地区选派优秀扶贫干部和专业人才,解决医疗、科技、教育等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最后,应理清扶贫工作各级政府权责问题,中央负责统筹、省级担负总责、市县负责落实,合理划清各级政府的权责界限。基层县委书记等党政一把手担负政策落实、资金调配等重要任务,要“想人民之所想”,不能有丝毫懈怠。

(三)确立精准为指令的工作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地区性大规模开发为特征的传统扶贫模式的扶贫效用已经大减,因此扶贫工作必须要提高精准性。首先,识贫是扶贫第一步,应该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政策,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贫困户就业、收入、致贫原因等情况,不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同时要对贫困人口保持跟踪调查,留出缓冲时间,严格评估、科学验收、逐户销号,做到精准脱贫。其次,要注意扶贫措施精准。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具体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扶贫措施不仅停留在区域层次,还应该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做到一户一个计划,一户一套措施。

(四)制定以资金为重点的扶持政策

貧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财政底子薄,技术水平低,需要中央层面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缓解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短缺、市场狭小等问题。在资金支持上,要增加脱贫工作的财政投入和项目布局,增加金融服务与支持,中央及各级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整合目标相近扶贫资金,解决扶贫资金短缺问题;在产业支持上,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科技产业等布局,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在对口支援上,要优化对口支援政策,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发扬实干为引领的工作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贫困的形成与消除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既要看到建国几十年来扶贫脱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扶贫脱贫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明白还有很多艰巨任务尚未完成。因此,要想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戒骄戒躁。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考核与督查,对落实不到位、减贫任务没有完成的地区和部门进行约谈,按照规定追究责任。要严格考核和督察巡视,严惩虚报数据、弄虚作假官员,消除单纯依靠低保、一保了之等现象,克服冒进倾向;对思想上懈怠、扶贫任务执行消极被动、贫困群众满意度低的干部及时问责,克服消极倾向。

(六)坚持长效为标准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不仅仅聚焦于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更注重扶贫工作的长效性,改变过去单纯“输血”模式,提高贫困户自力更生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工作是基础。”[8]具体来讲,精准扶贫除了给予贫困户必要的生活补助,更重要的是根据个人、家庭实际,教会他们可以用来长久谋生的技能手段,提升他们的生活创造能力,而不是助长单纯依赖救助思想。除了必要的谋生能力培训外,精准扶贫还主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途径。扶贫不仅仅是物质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扶贫要先扶智。西部贫困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习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技术和经验,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加大基础教育的贫困补助,使贫困户孩子接受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一)实践价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指针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任务现状、发展规律以及实践路径,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扶贫脱贫工作的基本遵循[9]。只有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才能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10]。自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以来,我国累计实现近7000万人脱贫,年均减贫人次在千万以上,减贫成绩获得国际国内各界高度肯定。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关口,我们必须要齐心协力,认真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精神,继续保持高昂工作斗志,戒骄戒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消除绝对贫困时期,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长久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虽然绝对贫困现象已经得到消除,但是由于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相对贫困现象必然会长期存在。首先,我国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口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尖锐;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山区贫困区域连片,同东部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近年来随着北方重工业经济转型阵痛,南北方经济差距也逐渐拉大。其次,在已脱贫民众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脱贫民众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以及各种不可抗力因素作用下,存在返贫风险;脱贫民众在国家的帮助下,虽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是相对于区域整体收入水平来说仍然属于低收入群体。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所主张的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制定精准长效的扶贫措施等仍然是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所需要的。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解决贫困区域发展滞后问题,加强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帮助区域相对贫困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扶贫脱贫工作的根本指针。

(二)理论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扶贫经验,适应了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上,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现实一切丑恶的根源,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广大无产阶级被迫出卖劳动,把劳动作为商品同资本家进行交易,供资本家剥削。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主张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坚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同样注重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巨大优势,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及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在资源分配上向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倾斜。此外,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包含的实现扶贫工作由“面”向“点”转换、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扶贫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在实践的继承及创新上,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扶贫经验,顺应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论断。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离不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扎实掌握、长期坚持和自觉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联系发展观等重要思想[11]。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经验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式扶贫”模式减贫效用不断降低,迫使我们转变扶贫思路。在此情况下,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应运而生。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坚持党在扶贫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等宝贵扶贫经验,同时深刻论述了贫困问题的新特征,主张因人因时因地精准施策,构建一套紧密衔接、科学完备的扶贫政策体系,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因此,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际价值: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科学理论借鉴

贫困问题是一项世界性的社会民生问题,在广大的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内部,仍然存在数以亿计的绝对贫困人口。受限于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中的不利地位,绝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政治动荡不安,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解决整体性绝对贫困问题遥遥无期。在经济表现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如何避免发展成果流入少数精英阶层手中,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民众,如何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社会中的个别绝对贫困现象进而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是困扰着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难题。中国发展模式和经验,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扩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作为一个从一穷二白发展起来的世界大国,我国在社会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等方面拥有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独特经验,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路径。中国特色扶贫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一部分,为广大想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习近平曾说:“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12]作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脱贫工作的根本指针,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拥有巨大的创造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世界反贫困事业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我国贫困问题的本质,对脱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所提到的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强扶贫工作东西部之间的对口扶持、给予贫困地区财政政策倾斜等主张在今后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实践中仍然适用,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适用性,富有生命力。因此,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不仅是指导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更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科学理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也仅仅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我国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的情况下,再加上扶贫工作本身的復杂性,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在可见的未来依然会大量存在。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场“革命”后,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着眼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根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今年我们必须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任务,为此必须要按时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精准脱贫攻坚战逐步进入尾声,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如何着眼长远,为将来完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个更艰巨任务做好准备,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再次深入探讨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深刻思想内涵,重要的是要发掘其中关于长效扶贫的重要论述并加以总结凝练,从而为长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做好理论与思想准备,满足贫困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章元,李全,沈可.论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证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2019,(4):62.

[2]向玉乔,李皓.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伦理学阐释[J].广西社会科学,2018,(5):13.

[3]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13.

[4]王朝明,张海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9,(1):3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论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5.

[7]白维军.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与创新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1):17.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邹天敬.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J].人民论坛,2018,(3):24.

[10]廖富洲.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J].学习论坛,2018,(8):43.

[11]杨增岽,张琦.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8,(3):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王玮玮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