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五位一体”中小学新教师岗前培训要素支撑体系的思考

2020-08-04杨均英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学科培训

杨均英

职前培训(岗前培训)即入职前的培训,简称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由施教者转变为受教者,新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接触的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结构、心理状况都将发生新的变化,面临新的角色转换和发展定位,很多新教师会产生“成长的困惑”和“转型的烦恼”。过去,以高校为依托开展职前培训较多,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还缺少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在高起点上快速实现角色转变、素质提升显得非常必要。

一、提供充足实用的保障条件

(一)时间要充足

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对所有新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地适應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原则上1小时为1学时,1学时计算1学分”,也就是说,新教师岗前培训时间为120小时,按照一天8小时计算,培训满15天才算达到目标要求。但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岗前培训承训规模都在100人以上,且多数不分学段,搞大水漫灌,同时,不少地方把“岗前适应性培训”等同于新教师一年的试用期培训,岗前集中培训时间仅仅集中在一周之内,甚至仅有2~4天,这种一刀切、任务式的培训,难以满足新教师个性化、差异化、实践性需求,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结合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面向全国考录新教师的实际情况,本着便利、高效的原则,可采用半封闭式培训,实行“1+2”“5+2”“6+2”相结合的灵活时间安排。

1. 1周通识培训+2周学科专题培训。

通识培训共安排5天时间,为所有教师集中授课,主要涉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师基本功(如教师口语、硬笔书法及教学简笔画)、班主任工作、课堂调控技能、德育策略、专业成长规划、教师沟通艺术、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技能等十个方面的专题。学科专题培训共安排10天时间,将不同学科分散嵌入到不同教室,主要培训内容为:新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备课评课、课堂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具有学科特点的专题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吟诵教学指导”“习作教学指导与讲评”,音乐学科的“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的“沙盘游戏疗法的操作”等专题)。

通过15天集中培训,重点对新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职业操守、责任情怀和使命意识,指导他们科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升与同事、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熟悉部编新教材内容,把握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锤炼教学基本功,开展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全方位指导培训,帮助新教师尽早进入角色、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2.每周5天集中培训+2天自主学习。

每周进行5天集中培训,培训时间比较紧凑,周末两天可适当进行个性化安排,在加强学员安全管理的前提下,可允许学员带着问题进行个性化自学、小组化研讨,也可为培训后期的汇报演出、美术作品展作准备。

3.工作日6小时集中学习(未含课间休息)+2小时晚自习。

比如,可以安排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集中上课,19:00~21:30上晚自习,保证一天8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每晚19:00~19:50为观看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时间。

(二)设施要先进

针对职前培训对象年轻化,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应配备先进实用的现代化设施,主要包括电子白板、无线网络、高清电视等。

(三)空间要具备

职前培训多在暑期进行,可错时选择一所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寄宿制学校,也可安排专门的教师培训单位承接培训任务。承训学校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充足的教学空间。包括能容纳全体新教师开展通识培训的大型教室和开展学科培训的多个中小型教室,学科培训班次规模一般以30人为宜。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学科人数较少,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整合安排。同时,应为指导教师团队提供1~2间备课室,供日常备课、研课使用。二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宿舍和大型餐厅,满足住宿和集体就餐的条件。三是适当的活动场地。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文体设施应对学员开放,以丰富其业余文体生活。

二、建立多元复合的人才团队

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教育培训人才。在通识培训方面,地方教师培训行政机构应着眼长远需求,整合知名专家、本地名师、本地名班主任、优秀新教师代表等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超前设立通识培训人才库,根据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地从专家库里选择施训人才,形成源头活水。需要重视的是,在区域内往届毕业教师群体中,很多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业内出类拔萃的领头羊,他们的经验更具有可示范性,他们的体验更有感染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经验分享、以案说法等形式,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在学科专题培训方面,主要涉及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班级管理等专题内容。15天的培训学时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科专题培训,可安排1~2名班主任(教研员)与10~15名区域内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指导教师团队,实行小班化管理、案例化教学、反思化研讨、师徒式引领,提高培训实效性。

三、建构多维现代的课程体系

(一)让传统培训融入时代气息

从教育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建设到教师基本功锤炼、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课堂调控技能提高、德育策略运用、专业成长规划、教师沟通艺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无一不需要岗前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创新作为。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正在迈向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深入应用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让学科培训肩负国家使命

近年来,教育部聚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陆续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不久的将来,部编版教材可能将被广泛使用,岗前培训工作要着眼于贯彻新战略、落实新要求,及时加强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新教材教学培训,确保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在地方快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让学科培训焕发生机活力

课型设计一般可按照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主题班会等几类切入,每种课型都要体现各自特点,重在指导新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常规(包括如何进行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如何灵活管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精选和批改作业等)、熟悉不同课型的操作方法、了解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促进自身反思性成长。

除了涵盖基本课型,各学科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安排一些培训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吟诵教学指导”“习作教学指导与讲评”,音乐学科的“舞蹈基本动作训练”,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的“沙盘游戏疗法操作”等。同时,安排专业人士,加强应急救护“第一响应人”培训,使新教师适当了解溺水、烧烫伤、电击伤、狂犬病等各种类型意外伤害的原因、症状、预防及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及人工呼吸操作技能,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让选修课程成为有益补充

针对新教师既有师范生也有非师范生,发展基础、个性需求不同等特点,应在加强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学员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多层次性的选修课程体系,增加培训内容的可选择性。

整个岗前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新教师的经验特点和学习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注重知识与情境的联系,注重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和教学问题的解决。通过培训,促进新教师对原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形式

方式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效果如何,选准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应着力把握“五个结合”,全面、系统联系实际开展培训,确保培训有收获。

(一)理论传授与实操训练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在实践中锤炼、体会、感悟,一切纯理论知识传授将是苍白的,难以转化为实际成果。因此,应将新教师置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去感受情景、经受锻炼、提升能力。通过设置模拟课堂,指导新教师通过备课—试讲—磨课—二次备课—二次试讲—过关评比,在闭环过程中,熟悉课堂教学常规,在实战中提升教学技能。

(二)个人展示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认为,教师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这种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此,应创设试讲后的互相点评、小组集体备课等情境,推进学科组团队建设,打造临时性的新教师成长共同体。

(三)指导示范与交流研讨相结合

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促进新教师与同伴、新教师与授课专家之间的多元互动,能够促进新教师自主反思,帮助新教师有效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让优秀的一线骨干教师进行案例化的示范教学,发挥传帮带作用,可有效促进新教师交流碰撞、自我反思、迅速成长。

(四)大型报告与微格培训相结合

微格培训,也可以称作微观培训、小型培训或“碎片化”培训,其突出特点是:问题小——问题宜小不宜大,但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切口窄——解决具体问题的培训,有利于聚焦疑难困惑,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时间短——每次培训集中解决几个问题,长则半小时,短则几分钟,提高培训效率。较之于报告与讲座,微格培训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与实效性。学科指导教师宜多采用微格培训。

(五)线上支持与线下授课相融合

线上特别是微信作为信息时代的媒体新事物,已经成为培训活动重要而全新的平台载体。可依托微信支持,制作微课视频,开展混合式学习,即利用微信聊天工具和微信公众平台动态推送有关内容,随时进行互动交流,强化教学实操训练,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弥补现场培训存在的不足,发挥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的优势。(如下图)

五、建立系统完备的管理机制

制度机制具有系统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一套完备、管用的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岗前培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应重点建立四个方面的机制。

(一)组织筹划机制

开班前应制订翔实的学员作息制度、培训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职责任务,制订好集体培训期间上课教室安排、培训日程安排、靠班值班安排方案。培训日程安排分为通识培训日程安排和学科培训阶段每一班次的授课安排,应涵盖上课时间、专题内容、授课教师及其情况介绍,尤其是学科培训阶段的授课安排要具体到每天,专题内容要具体。上述内容统一印制成《培训手册》,待报到时分发到每位学员手中,确保人人心中有数,便于规范指导。

(二)质量监控机制

要加强师德、考勤、纪律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对每位新教师参训期间的师德、出勤、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考评,具体由学科班主任负责。培训笔记和作业采用学员互评和学科指导教师团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等级,不同等级赋不同分数。文艺汇演和美术作品展也可根据情况酌情赋分。各班级根据比例与分数评出优秀学员并颁发证书,与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挂钩。同时,要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总体培训效果进行测评,作为总体考评依据。主要通过学员无记名投票形式,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并颁发证书,与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挂钩。从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效果等5个方面进行满意度测评,听取新教师对职前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作为改进提高的重要依据。可以采取二维码考勤,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分析,作业直接通过平台提交、批阅,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更加精准、便利、高效。

(三)资源共享机制

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建培训教师专家库,建定期交流研讨线上或线下平台,建“引进+原创”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建培训教师专家库,为新教师培训提供人才团队支撑,并定期进行补充完善。通过建交流研讨平台,为学员谈体会收获、分享经验做法、提升成长感悟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区域大数据优质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新教师免费共享并自主优化优质资源。

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一是要重质而非重量,避免成为缺乏实用性徒有虚表的“杂货铺”;二是完善资源库建设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建立完善的资源评价机制和资源提供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公开共享独有的经验、技术等。三是注意少“引进”多“原创”。本土化、草根化的“原创”资源,才是资源库中的精华。

(四)跟踪培养机制

加强后期新教师成长发展过程的跟踪调查,及時与所在学校会诊新教师成长发展情况,帮助解疑释惑,采取培优促后等措施,助力新教师加快成长为行家里手。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学科培训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超学科”来啦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