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素拓人才培养的思考及建议
2020-08-04鲍祥生杨宇
鲍祥生 杨宇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笔者结合在扬州油田的实习经历对新时代背景下素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自己思考以及建议。素拓人才的培养可能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与实践匹配力度不够高,专业认知建设力度不够。为了改进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建设实习基地并加强展开专业认知教育,联合企业建立实习生培养计划等建议。
1 引言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特征既是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映射,又是每一所高校自身发展时态的一种表征。那么,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无疑是更加严格的。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加快和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也逐渐明晰:即研究型 (或学术型) 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但很明显地,对于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还在积极地摸索与探索中。很幸运地,笔者拥有了这样的一次油田实习机会,实际地参与工作中。而在此次实习机会中,笔者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素拓人才的培养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以及建议。
2 素拓人才培养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学习与实践匹配力度不够高
毕业季,毕业生们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的面试,终于登上了他们的工作岗位,但是,往往有很多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地在工作岗位中站稳脚跟,特别是在注重应用的岗位上。这说明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匹配力度不够高。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型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面十分的广泛,但是该专业大多数的毕业生无法做到就业的零过渡。固然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得以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但是,当理论学习与实践匹配力度不够高时,微薄的实践就不能够将来就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专业认知建设力度不够
良好的专业认知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同时也是达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一旦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知不清晰、模糊,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他们的大学生活很容易出现迷茫、碌碌无为的状况。针对大一学生对所学专业和企业岗位的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报考专业有很大盲目性,对所学专业没有清楚认识, 对企业岗位认知几乎为空白, 进入学校后对所学专业认知模糊, 学习积极性低。很明显,在当下人才培养中,对于专业认知的构建力度不够大。
3 对于素拓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建设实习基地并加强展开专业认知教育
根据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建设实习基地,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让本专业的学生入学时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本专业的认知教育,同时让认知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实践环节按照“认识实习—实验和设计—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思路。从认识实习( 从事工作岗位、工作运作实地参观、工程调研等) 起步,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对本专业领域建立整体性大格局的认知。随后,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先由教师进行初步讲解,而后由学生独立或者组队完成,强化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训练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基础软件实习等)。待学生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后,实行导师制,由教师为主要负责人接小型项目,指导学生進行工作,达到专业知识与实际企业工作之间的转化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这对于他们日后毕业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他们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有条件的高校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可以营造仿真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模拟工作。
笔者在油田的实习中,很好地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此次实习中,笔者就充分地运用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地层的划分,根据岩层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或者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地层的对比,根据不同地区或者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主要依据地层的物质属性(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底层的磁性特征、电阻率、自然电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等);三大岩石,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各种类型的岩性符号……在实践的运用中,可以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是会有些出入的,比如其实地层的划分,不同的人是可能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的,因为其划分时的看法不同。
3.2 联合企业建立实习生培养计划
在人才培养落实的过程中,专业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素养、应用素养为主线。能否在工作中取得一席之地取决于能否符合企业的需要,而企业的需求自然是企业才是真正的发言人,那么与企业联合开展实习生培养计划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中的职业化。
从某些专业实习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比如教学类专业:学生实习面临如下问题:(一)实习实训机会较少,学生获得实习实训的信息、机会的时效性不强;(二)校内集中实习无法考虑不同职业兴趣的学生学习目标;(三)实习时实验室软件设施无法满足最新技术需求,鉴于专业特点和时间限制很难有实质上的动手实践。与此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走访,也存在企业在特定时期出现实习人手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相关专业基础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实习学生较为紧缺。
那么,在笔者看来,高校与企业建立实习生培养计划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高校选择的企业必然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的,这就可以保证学生实习时的时效性,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其次,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实习生计划,必然是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的,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企业某方面人才的欠缺情况,因为他们可以根据企业本身的需求培养实习生。第三,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就实习生培养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做到专业体系与课程设置的灵活设置、调整以及改造。
这次实习让笔者了解到了以后的工作是如何运转的。此次实习是到油田去实习,我们在入学的时候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单位就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我们只是知道以后我们可以到哪里工作,并不知道去什么部门工作,如何工作。去油田实习之后,笔者了解到在油田有很多机构部门,如行政部,勘探院,开发部等等,其中勘探院又分不同的小组。以后,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专业,选择自己对口的部门工作,而且不同的部门又有不同的工作制度以及工作福。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一些新兴的或者常用的勘探开发方式,这些都是书本上很少提及的,这在无形中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下素拓人才的培养可能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匹配力度不够高,专业认知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可以在高校建设实习基地并加强展开专业认知教育以及让高校联合企业建立实习生培养计划。
基金项目:石油工程教学建设团队项目(编号:TDPY201915),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项目(916022)
*通讯作者:杨宇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