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丽七十年奋进新发展

2020-08-04杨有海艾杰姜永年

奋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北大荒农场

杨有海 艾杰 姜永年

清晨的一场小雨,为炎炎夏日送来阵阵清凉。雨后的哈尔滨艳阳高照,气候宜人。2019年7月15日,作为全国党刊开展“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系列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承办的“砥砺奋进走龙江——2019全国地方党刊龙江行”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全国28家党刊编辑、记者共72位同志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在连续5天的采访中,吉林省委党刊《新长征》杂志社的3位记者累计行程4000多公里。耳闻目睹了黑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新龙江过程中鲜活生动的奋斗实践,亲眼见证了新时代的黑龙江人在谋振兴走新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黑龙江人民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记者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黑龙江在祖国的大北方,无边的大森林,中国的大粮仓,华夏的聚宝盆,百年的大煤矿,文明历史源远流长。70年的征程,70年的奋进,70年的峥嵘岁月,70年的壮丽篇章……

沧桑巨变——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7月的龙江大地,夏风和煦,山清水秀,林茂草绿,沃野千里。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采访团到达了黑龙江农垦八五三农场。这是一幅大地的图画,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百万亩良田,稻花飘香,稻浪翻滚。微风吹过,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像是在诉说着三江平原的富饶和丰收。

身处壮观的稻田海洋,记者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黑龙江农垦八五三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场区北部为低平原,西临蛤蟆通河,宝清河纵贯场区,河网密布。八五三农场,1956年10月开始组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3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零三农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所属四分场就是三面環水、一面沼泽、车马难进、开垦难度最大的“雁窝岛”。1961年10月,董必武同志亲笔为“雁窝岛”题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提起北大荒,就会想到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会想到雁窝岛,雁窝岛成为了北大荒的代名词。”八五三农场党委宣传部张传文同志向记者这样说道。记者此行有幸到访雁窝岛,就是要去深刻学习体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八五三农场: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

在开发北大荒的过程中,开垦难度最大的就是“雁窝岛”。1957年春,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在这里,记者聆听到许多当年的拓荒者誓把荒原变良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57年春节刚过,新成立的八五三农场决定建立四分场。3月,派出了一支由铁道兵老战士、拖拉机手徐维新等12人组成的先遣队进岛建点。全场从3700名复转军人中挑选出来的131名开荒队员冒着早春的冰雪开进了雁窝岛,抢运油料、种子、粮食以及各种物资。

4月24日夜,雷雨交加,狂风卷积着乌云,抢运物资的6台拖拉机在相互救援中几乎同时扎进“大酱缸”,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就在这危急时刻,刚从首都警卫师转业来的共产党员、包车组长任增学挺身而出,脱掉棉衣,喝了半瓶白酒,潜入满是冰碴的泥水,扒开泥浆,试着用钢丝绳和机车的挂钩连接。几分钟后,任增学探出头来,他满面污泥,嘴唇发紫,浑身颤抖地摇了摇头,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大家伙冲上前去,叫他休息换自己上,任增学摇了摇头,决定再试一次。任增学深呼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了下去,潜入了冰凉的泥水中。3分钟过去了,大家伙焦急起来,想要拽绳子让任增学上来,就在决定拽绳的一瞬间,泥面起了泡,任增学迅猛地探出头来,跃出水面,挥起拳头大喊:“成功了!挂上钩了!”话刚说完,他就晕倒在了战友的怀里。

这就是广为传颂的“潜水挂钩”的故事。如今,潜水挂钩纪念地已经成为农场和周边地区进行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当年进岛不久,遇上冰雪融化,机车开荒缺少油料,农场就决定沿着宝清河布满水草、寒柳的河道,从宝清河往下漂运油桶。队长挑选了11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水上运油队”。其中一名队员就是刚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转业来的罗海荣。这位四川小伙子18岁参军,曾随部队参与修筑成渝铁路,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正参加军事工程学院文化班学习,部队号召开发北大荒,他接连申请了5次,才被批准来到了雁窝岛。

水上运油十分艰难,河床烂泥淤积,河底有树根,两岸枝条纠缠拉扯。队长见罗海荣水性好,让他殿后,自己领先、带路。这样,11名队员排成一条长龙,在河水里推着油桶前进。后来大家发现罗海荣不见了。几个队员回去找,在岸边柳茆子深处,发现两只油桶。紧接着一个队员的脚踩着了躺在水底的罗海荣。大伙立即将他抱出水面,他一动不动,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26岁,时间是1958年8月16日。

在北大荒人的牺牲与汗水中,八五三农场扎稳了脚跟,得以开拓这从未被人类征服的“大酱缸”,也为北大荒精神提供了土壤。

1968年至1970年,全国各大城市54万知识青年走进北大荒,八五三农场接收10279人,浙江宁波知青陈越玖被分配在一队猪舍养猪。她对老一辈开发北大荒的业绩和罗海荣、张德信等烈士的献身精神甚为钦佩,在日记上写道:“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我们走,英雄未完成的业绩我们创!”1974年,队里决定让陈越玖担任畜牧卫生员,她接受任务后,勤学苦练,逐步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并学会针灸和用中草药给畜禽治病,成为全场优秀的畜牧卫生员。

这时病魔已潜入陈越玖的肌体,可她依然带头参加劳动。修水利时她抬大筐,秋收时她忍着腹痛,挥镰收割大豆。1975年初,陈越玖从宁波转到上海医院治疗。经多方检查确诊:乙状结肠癌后期,广泛扩散。陈越玖去世的时候,年仅24岁。

在上个世纪的1960年到1962年间,全国连续3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当时,八五三农场1.6万人,每人每月供应口粮只有7.5公斤,粮食不够就吃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叶,大家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他灾区的人民。二分场五队粮食保管员孔德喜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国家一粒粮食,他就守着粮囤子饿晕在粮堆旁。

1960年,八五三农场收到上交粮库的指标,要求第一次要上交粮食300万公斤,农垦总局考虑到农场的实际困难,只征收了280万公斤。

几个月后,因灾区和兄弟农场缺粮告急,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向垦区发来了一封信。场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动员全场又主动上交了31.5万公斤粮食,两次加起来共计311.5万公斤!当时按每人每月7.5公斤可以不饿死人计算,八五三农场救活了415555人。

农垦总局党委派被誉为“黑龙江垦区活地图”的郑家真,深入八五三农场进行采访,写出了报道《艰苦奋斗的八五三》。提炼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全大局、肯于奉献的全局精神,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牺牲精神”的八五三精神,后来形成了“北大荒精神”。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北大荒开发建设的70多年,是饱含血与火、汗与泪、诗与歌的宏伟篇章。正如著名作家李准为八五三农场题词所写:“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从1947年第一批农场的创建开始,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投身发展建设。这是人类垦荒史上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现如今北大荒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昔日的亘古荒原之所以能变成今日共和国的重要粮仓,支撑3代北大荒人完成宏伟大业的精神支柱是与北大荒同生、同育、同发展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是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北大荒精神已经深深融入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的血液之中,并且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北大仓:未来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当年王震将军在为八五三农场选址时,警卫员随口问道:“这里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呀?”将军环顾四周深有感触地说:“这里呀,将来一定会变成大粮仓!我们的后世子孙一定会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如今,将军的夙愿得以实现,北大荒在一代又一代拓荒人的接续奋斗下早已实现了沧桑巨变,曾经的千古荒原变成了拥有万顷粮田的大粮仓。八五三农场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历史性突破,成为了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开着小车去种地、驾驶飞机撒农药、手机遥控育秧棚……成为八五三人的新时尚。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曾经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是对北大荒极为肥沃的腐殖质黑土层最生动的描述。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兜里有粮,心里不慌!”八五三农场的发展建设始终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连,粮食安全是祖国人民生存发展的保障,现代化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八五三人始终迎着国家需要不断前行,开拓进取的脚步从未停歇,用“高科技”武装大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且产量逐年提升。

现代化农机园区农机科副科长李笑言告訴记者,现在大马力的农业机械大举占领了农场。如今的八五三农场,从育种插秧到水稻生长收割,已实现全程智能化、机械化。价值472万元的约翰迪尔青贮机、价值365万元的美国海吉喷药机、有2个屋子长的法国格里格尔贝松13铧液压翻转犁,不论是小农机,还是大农机,几乎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如今的八五三农场总面积12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102万亩,粮豆年产达60万吨以上。

2018年金秋,北大荒全垦区粮食产量达到228亿公斤,连续15年获得大丰收。全体北大荒人人均年产粮突破5万公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0年来,北大荒垦区累计生产粮食3900多亿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200亿公斤,用全国2%的耕地养活了全国9%的人口。据测算,北大荒垦区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为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将士提供1年的口粮。北大荒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北大荒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今的八五三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压实责任担当,争先创优担负起建设“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国家队责任,正在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一航母”而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从北大荒到北大仓70年的沧桑巨变,郭小川的长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依然见证着过去,启迪着未来。

(原载吉林《新长征》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北大荒农场
多彩的秋天
快乐农场
不朽的北大荒精神
不懈开拓谱壮歌
农场
辉煌的70年(三)
开心农场(4)
开心农场(2)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无人农场丰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