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20-08-04姚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民办高校

姚刚

摘要:X校在参考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外部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导向型办学方向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建设思路,制定了具有民办院校应用型专业特色的校内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从降低二级指标重要性、增加观测点数量、丰富观测点内涵等三方面实现与部省级外部指标体系的“错位”建设,更符合民办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与评估实际,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011年起,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文件,在强调本科专业评估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落地施行。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安徽省于2017年成立了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33个专业类委员会,全面负责省内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推进。

显而易见,制定前述政策的基石是对专业这一高校教学最基本组织形式的正确认知。基于此,“从专业学生入口开始,涵盖教学活动的各关键环节,直至最终结果,并形成全过程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这种方式有其合理之处:既能发现专业建设进程中的优劣,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也能对照评估指标积累数据,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但也应注意,办学主体与教学单位在构建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辩证对待外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要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专业定位、院校性质上存在的校际间区别。

一、构建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688所,其中民办院校756所,占28%,将民办院校纳入本科教学评估中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部省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存在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多着眼于宏观的专业共性,二是未对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进行区分。前者仅为相关院校提供大方向,为各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空间;后者则是将年轻的民办院校纳入到成熟的公办院校专业评估体系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办院校的专业办学特点。

(一)民办院校的市场导向型办学方向

民办院校有别于公办院校,如在办学经费上以自筹资金为主,对财政扶持依赖程度较低;在院校组织建制和专业结构上都比公办院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生源质量上普遍较公办院校稍弱。甚至可以说,若将教育活动类比为商品生产活动,那么,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唯有其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迎合市场需求(毕业生被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才能够在社会偏见中树立良好口碑,争取到更多优质生源,实现良性发展循环。基于以上因素,民办院校在构建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时,无疑应沿着办学发展的方向出发,并对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和社会评价等指标予以较多关注。

(二)民办院校传统专业的应用型转型

民办院校的市场导向办学方向一方面催生了诸多新兴专业,另一方面,也对部分传统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提出了要求。年资逾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堪称名副其实的“传统”,其开设主体及专业培养目标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在办学主体上,以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师范类大学为主,该类院校群英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其二,在该类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理论性、研究性倾向明显强于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和全面而深厚的文化素养;其三,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传统老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而全”的色彩更加浓厚,以其扎实牢固的文学功底、宽广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较而言,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与传统老牌大学间存在较大差距,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偏而专”的特征相对较为突出。因此,应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向应用转型的进程中考量评估指標体系的合理建构,如在师资队伍等一级指标中,应做到“不唯学历,兼顾技能”,加大行业技能人才在师资队伍构成中的比重;或在二级指标“毕业生就业”下的观测点中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岗位的比重进行评估。

(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安徽X校首批升本的6个专业之一,下设语文教育和现代文秘方向。经过十余年的积淀,汉语言文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和本科教学评估,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但该专业在建设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新旧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衔接不畅,旧版课程实际用途有限;因校内转专业政策较公办院校相对灵活、自主,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实际录取人数出现无序增长的现象(2016级录取新生约60人,2019级增加到约200人),这虽为在师生比失衡条件下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也恰恰可以敦促教学主体更好地吸取专业评估结果、发挥评估指导教学的反作用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X校作为安徽省内民办高等教育的重镇,在充分参考教育部和省委员会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于民办性质和应用型转型方向,并结合当前办学现状,着力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X校构建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在坚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专业教学全过程作全面“体检”,“推进专业办学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凸显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首先是衔接性原则,即要对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体系进行总体继承、个别创新,吸收有益因素,并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创新。其次是全面性原则,该体系的评估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覆盖全部,才能不遗漏任何一处短板。再次是应用性原则,X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突出特征即为应用性,这既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又是该专业有别于传统高校的显著特征,凸显应用性才能让该体系更具现实针对性。最后是可行性,唯有具备可操作性才能让体系真正落地,该体系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的层级进行划分,保证相关数据统计简便易行。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既包括熟悉内外部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又包括一线教师,还要有经验丰富的监督者。基于此,X校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牵头,遴选专职教师,适当补充由行业技能人才担任的外聘教师,并邀请学校评建办、教学质监办及校外专家,组建自评工作组。其次,组织组员深入学习主管部门制定的外部评估指标体系,吃透内涵,对照学校专业办学实际,形成初稿,确定一、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明确各观测点具体内涵;并上报学校初审,同时向同类型兄弟院校征询意见。在接收、消化相关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开展试评工作,公布细则和评分标准,接受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评议反馈。最后,汇总各方意见,进行组内论证、修订,确定最终各级指标和观测点。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X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工作进程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转型方向,笔者将校内评估指标体系与部省级外部指标体系的差异列出(如表1)。该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设立A、C两个等次,介于A、C之间的是B等次,达不到C的归入D等次。

通过表1可以看到,校内体系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其与民办院校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之间的适用性与匹配度:

第一,降低二级指标“实验装备及其利用”的重要程度,将其调整为一般指标。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多被认为对实训装备及场地依赖程度较低,但随着专业办学的细化和向应用型的转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也对实训装备及场地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现代文秘方向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实训室和教师教育方向的微格实训室等。基于此,X校在校内评估体系中对该指标予以适当关注,但考虑到该专业终究不同于理工类专业,故将其由重要指标调整为一般指标较为契合专业实际,不至于矫枉过正。

第二,增加观测点数量。一是增加“行业技能人才授课学时数”,在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性、学术性师资的基础上,注重对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以此种方式弥补应用阙如的不足。如聘请资深秘书、一线语文教师承担现代文秘、教师教育方向课程,提升公文写作、秘书礼仪、微格等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外部体系相比,该观测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办院校在师资建设、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二是增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岗位的比重”。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因资历较浅、实力较弱、影响辐射面较窄,多采取“务实”的办学策略,往往根据办学主体所在地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以期实现毕业生向劳动力的最大转换。因此,可通过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数据来达成该观测点,并评估民办院校专业人才培育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三是增加“毕业生评价”。民办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较之于传统院校而言,虽然思辨科研能力较弱但应用实操能力较强,因此,应用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满足了解决实际问题之需求的程度,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要通过网络问卷、实地探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运用在校所学专业技能解决职场实际问题的有效率,切实考量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第三,丰富观测点内涵。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将“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参加技能和科技竞赛”等外部观测点修改为“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教师资格证”和“参加技能和科技、文学创作竞赛活动情况”,丰富了“普通话二甲”“语文教师资格证”和“文学创作竞赛”等内涵。此举较外部体系更凸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资格,反映出民办院校扬学生职业技能之长、避学术思辨之短的办学思路。其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可据主管部门要求适时举办,科技、文创竞赛则可依托安徽省大学生A、B类竞赛项目分类开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自评效果及完善措施

X校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校内自评,形成自评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在二十五个二级指标中,A等次12项、B等次9项、C等次4项,無D等次。其中,高水平教师、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建设较有成效,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定位的深刻认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打破“唯学历论”,同时利用民办院校体制的机动性,针对行业技能人才降低学历门槛,打造更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更重要的是,X校这些成功经验不仅为省内其他民办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甚至为地方新兴公办本科院校打破体制禁锢创造了契机。除此之外,校内自评也暴露出X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办学发展中的诸多不足,如实验装备保有量、利用率较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尚有提升空间,教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等。

针对上述问题,民办院校还是要坚持立足于自身特色,以独特性为导向,在吸收借鉴外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动态的、发展的指标体系,根据前次自评数据和社会反馈不断修订、完善。此外,还应坚持“内行参与”的原则,发挥一线教师、行业专家的作用,不断增强自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四、结语

以X校为代表的民办高校既借鉴了外部评价体系,又根据院校自身特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办学状况,充分发挥一线教师、评估专家的经验与作用,探索构建能够反映民办院校办学个性的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通过降低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新增观测点数量、丰富观测点内涵等方式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标准,提升评价标准与院校专业间契合度。其校内自评结果既指出该专业办学的成效与不足,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省内,乃至国内民办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外评估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案例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魏根,崔亚东,等.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自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阜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8,(23):39—41,54.

[2]纪宏.各省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内容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7,(12):61—65.

[3]毛建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主体的现状、原因及政策建议——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比较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5.

[4]蒋宗礼.校内专业评估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39—43.

[5]何玲.普通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民办高校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