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脚步丈量故土,用笔尖书写传奇

2020-08-04索朗卓嘎

西藏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日喀则扎西文艺工作者

索朗卓嘎

猝不及防,2020年已经走过了一半,在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已分别在第二期与第三期中推出“西藏脱贫攻坚”专刊和“抗疫”专栏,而在今年第一期刊物的本栏目中所预告的栏目改动,似乎也只有第一期刊物遵循了。现下,终于在第四期得以继续今年的栏目设定,像一位老朋友陪伴着各位读者。

说到老朋友,不得不着重谈谈本期“评论”栏目中所涉及的这位作家。熟悉西藏民俗、西藏曲艺、西藏文化散文的读者,一定对他不陌生——平措扎西。平措扎西,西藏日喀则人,一级作家,曾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创作一等奖、“西藏十年文学奖”、“西藏新世纪文学奖”、珠穆朗玛峰文学艺术金獎、西藏“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创作文学作品《世俗西藏》《西藏古风》《斯曲和她五个孩子的父亲们》《平措扎西小品相声集》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匈牙利文等。他在藏汉双语间游刃有余,在文学与曲艺间自如转换,他塑造的以“醉鬼拉巴啦”为例的诸多经典小品人物,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如今,他带着历时七年的诚挚之作《寻迹——在珠穆朗玛峰脚下》,只为用自己的文字报答故乡。他一村一县走遍故乡,一丝一缕收集资料,一字一句书写传奇;慢慢地记录书写,“修改了再修改,校正了又校正”,以谦卑的姿态,严谨细致的考证,平实流畅、生动风趣的文字,最终将这部势必成为了解研究日喀则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谚语、民间故事等方方面面的必读经典,小心翼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阅读本期“评论”栏目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论者们都在强调一件事:平措扎西为创作该作品,亲力亲为,足迹踏遍日喀则的县:

“为了写作此书,他用了大量的时间深入自己的故乡日喀则各地采风,足迹踏遍了全市18个县,舟车劳顿自不必说,为了收集素材深入田间地头、流连街头巷尾,徜徉经书典籍成为家常便饭,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甚至不远千里亲赴现场,耗费大量时间查阅历史文献,采风途中甚至忍饥挨饿,忍受高寒缺氧带来的强烈不适,无畏艰难困苦、勇于追寻的精神和敬畏投入的写作态度着实令人敬佩。”

“平措扎西就像一股虔诚的转山人,怀揣带着体温的纸笔,总是行走在漫漫转山路上。”

“为了尽可能生动地还原历史,平措扎西不满足于书斋里对资料文献的简单阅读,而是采用‘行走的方式,亲自寻访,亲身体验日喀则的历史遗迹、自然人文。”“作者走出书斋,走进民间的写作姿态与‘行走的叙事方式也被人称道,为西藏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示范。”

平措扎西正是用切实行动来践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文联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增强文艺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贯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迈开双脚丈量故土、睁大锐眼洞察故乡、开动脑筋深入思考、运用妙笔书写传奇,创作出不亚于其以往任何作品的著作,为西藏文学创作者们树立了一个俯身田野,接地气、有思考、聚人气的榜样,影响带动文艺工作者们投身到基层,用民族的文化底蕴充实自身作品的内涵,用最基层的鲜活事例支撑作品的生命力。

这样一部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文化散文著作,势必成为西藏文学界的又一高峰,在拂去日喀则神秘面纱的同时,为继续探索这块文化富矿开锄。“《寻迹》这部文化散文集对藏族文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用文学的表现形式复原了被尘封的历史瞬间,让历史的画面凝固在文字里,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甚至,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后代,让他们对那块土地产生景仰之情。”

此外,本期还刊载了一些“新朋友”的作品,希望能给读者们一种眼前一亮的阅读体验。创作不易,“新朋友”们的成长,需要读者们更多地包容与爱护、关心与关注。在创作者们一次次努力俯下身、努力书写的那一刻,读者们会是他们坚持的信心与最心意相通的朋友……

责任编辑:李宏伟

猜你喜欢

日喀则扎西文艺工作者
当增扎西的诗
日喀则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雾培生产技术
日喀则,天堂的邻居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日喀则“118”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喜马拉雅考古调查记——日喀则篇
扎西的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