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教学对策

2020-08-04赖碧燕李浩诺曾淑真张幸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教学对策影响因素

赖碧燕 李浩诺 曾淑真 张幸子

〔摘要〕学习倦怠是当代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倦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的教育资源相比城市较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开展起来,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更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解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四所公立中学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从情绪乐观、学习的高效能感、师生关系及生理健康四个维度探究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70-02

一、引言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枯竭、疲劳、工作投入程度降低等。倦怠这一概念迅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职业倦怠在学习领域的扩展,是倦怠的一种细化[1]。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长期处于学业压力的状态下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耗竭,继而引发对教师的疏离行为及身心疲惫的现象。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调节,极易产生学习倦怠。农村的教育资源相比城市较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开展起来,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更易产生学习倦怠。响应“新师范”建设号召,本研究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四所公立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教学对策。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Branko Slivar[2]发现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学业压力、知识未能强化、人际交往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及父母期待过高等。Yun等[3]研究指出,家庭情绪环境、家庭文化环境在家庭经济地位和学生学习倦怠间起调节作用。一些学者从学生自身角度研究了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3-7]。一些学者从教学环境角度研究了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指出课堂教学、课堂公平感是高中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8-9]。李燕[10]从家庭环境的角度研究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倦怠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综合国内外关于高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国内外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高中生自身因素,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2)现有研究较少以农村高中生为主体;(3)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空白。因此,本文基于“新师范”背景,研究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农村高中生的学习及高中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丰富高中领域关于学习倦怠的理论研究,为农村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四所高中学生,共发放27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50人;高一87人,高二84人,高三79人;重点班109人,普通班141人。样本数量在性别、年级和班级的分布上较均衡,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在数据样本收集方面,采取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其中问卷在变量设计方面借鉴了胡俏、戴春林[11]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问卷数据经SPSS分析,可靠性统计资料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3,表明问卷信度较好;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分析,可以提取出大部分题项信息。以上表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四、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1.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主观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抗压能力、学习动机、自控能力对学生学习厌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增。由此表明,自控能力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倦怠的重要主观因素。无论从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入手进行自控能力的方差检验,得出的显著性都大于0.05,这说明性别、年级及所属班级类型不同的高中生在自控能力上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

2.学习困难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客观因素。通过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对比,发现普通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问题。同时从教师访谈中了解到,基础差、无法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部分有上进心、想要努力学习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

3.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直接因素。从教师层面调查影响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工作态度、专业能力、师生关系的影响力依次递减,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直接因素。无论从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入手进行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方差检验,得出的显著性均大于0.05,表明性别、年级及所属班级类型不同的高中生对教师教学方式重要性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学生在不能及时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某些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这种情况下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倦怠。

五、缓解农村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教学对策

1.教师应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也要注意沟通方式,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给予耐心的指导,要避免因伤害学生自尊心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学习倦怠。高中生自我意識较强且情感细腻,他们渴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认可,也希望在遇到困难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师生间融洽的关系是激励学生不断上进的重要内在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去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缓解学习倦怠。

2.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从而乐于去学。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通过加强平时训练、布置阶段性任务等方式逐步改善他们的学习现状。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的信心。

3.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缓解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会对学业求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例如,设置阶段性目标,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创设宽松的评价氛围,降低学生的学习紧张感,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进行积极的归因模式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促使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求助行为,缓解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Steele J P,Fullagar C J. Faciliatators and outcome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a college setting[J].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143(1):5-27.

[2]Branko Slivar.The syndrome of bumout,sel-fimage, and anxiety with grammar school student[J].Horizons of Psychology,2001(10):21-32

[3] Yun Luo,Zhenhong Wang, Hui Zhang and Aihong Che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learning burnout in adolescents: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J].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New York Publishers,2016,25(7).

[4]劳长合.高中生学业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干预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5]王远芳.高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6]彭庆.S市高中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

[7]王兴梅.高中生学业自我、成就动机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杨岩峰.高中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9]葛欣婷.课堂公平感对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学,2018.

[10]李燕.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睡眠质量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11] 胡俏,戴春林. 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17(1):162-164.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282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教学对策影响因素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