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构建的艺术机制研究

2020-08-04梁冰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油画建构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国家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尝试着从美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从民族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切入进而研究国家艺术机制。国家艺术机制是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制度与文艺引领、树立国家观念的民族认同感和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的培育与保障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艺术机制,为少数民族题材艺术提供良性循环的机制保障,寻求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振兴之策,为国家凝聚力的塑造贡献艺术层面的力量,为我们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建构;艺术机制

【作 者】梁冰,暨南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广东金融学院创业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3-0087-008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图像传媒中呈现“中国”,在艺术形象中塑造“中国”,成为一个日益被学界、艺术界甚至普通大众关注的议题。少数民族题材绘画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民族审美趣味和画家自觉的艺术表达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传媒特性,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中国”艺术作品借物言志体现国家意识,彰显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不仅补充主流文化,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民族中国”为核心价值,接上文《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油画题材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之后,[1]继续探索少数民族创作参与塑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国家形象的具体途径,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艺术对接。

一、少数民族题材油画与国家形象构建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界的创作题材当中,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一直是一个份量相当重的组成部分。中国美协先后做了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的专题创作展览,系统梳理了数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方面的历史脉络、艺术成就、人文价值和社会影响,其展品既包含了展示华夏壮美河山、边防战士的英姿、各民族纯朴豪迈的民风以及人文社会发展风貌的优秀作品,还有文献画集、历史资料、视频影像等,也有近现代少数民族题材经典美术作品和对知名艺术家的研究,共同构筑了一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现代视觉史诗,受到了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好评。为此,在某种意义上,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成为见证国家变革、社会变迁的“历史镜像”。不得不说,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神存在于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每个阶段。也正因如此,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便是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持续繁荣。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在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形象,是来源于传播学的一个概念,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些年来,学界对国家形象的探索保持了高度的热情。国家形象研究从传播学到国家关系领域,然后进入了文学艺术的研究场域中。在艺术研究领域,国家形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并沉淀了一些公认的研究结论。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成了主题。经过参会人员热议之后,此主题便进入了美术创作的实践中,“为当前的美术研究和创作实践规划了纲领性目标和方向。”[2]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不同,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不一样,都会引起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解释的不同。艺术创作与生俱来的自由发挥,和研究者的百家争鸣,让当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具备了厚实感和立体感双重特性。

二十一世纪以后,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跨学科研究被看作是拓展学科领域、革新固化理论的重要途径。多个学科在视野上的互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个学科看待问题的不足。而学科本身的交叉发展,也同样能够推进我国社科人文科学的发展。美术创作并非单纯的塑造感官,而是与其他艺术类别一起,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面貌。在当代中国,艺术有着比以往更多的、更加自由的话语权。美术创作也逐渐地、更多地参与到了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考虑之中。在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中,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靠一两种方法就能实现,而是需要结合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对出现的命题进行深入的剖析。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可以探明领域之间交叉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民族学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发挥新的作用。

另外,对各个少数民族的广义形象所进行的艺术化加工也是少数民族形象的艺术表现的要义。并且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是通过服饰、自然风貌、民族建筑等表现少数民族文化;二是绘画种类的创作形式可以多变,但都要反映和体现各民族的内在精神。对于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能脱离历史、社会和人文等各种因素。因此,它不仅要求画家要熟练地掌握各种绘画技法,同时要具备丰富的文化涵养,此外,还要把握融合的尺度,不能丢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总而言之,包括油画创作在内的各种艺术创作只有深入到各少数民族的人群中去,用心去感受各民族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挖掘各民族內在的深层文化,才能全面而丰富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形象。任何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外部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主要力量是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制度,前者是观念,后者是制度。

二、制度与文艺政策引领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指出,我们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但也没有必要鄙视浪漫主义。有些人对浪漫主义有各种偏见。但积极浪漫主义是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未来,它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而不是风花雪月,它同样对历史的进步起过作用。如果一种艺术作品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只是单纯地记述现实,是起不到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的。[3]112-113毛泽东主张我们应当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描写光明、提倡正能量为主的苏联学习。[4]828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出版,预示了文化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发展趋势。同时,毛泽东的“讲话”也成为中国新文学艺术发展的总方向,决定了新文艺现实主义的发展趋势。在“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原则的促进下,文艺、科学及社会主义文化都迎来了繁荣的发展。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全国政治协商第一届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随着经济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要在世界人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且底蕴深厚的文明的民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实施之际,周恩来提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文化,文化也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犹如一辆车的左右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共同前行。新中国的教育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为帝国主义和国内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旧中国的教育,推行的是奴化教育、封建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因此,对旧教育作根本性质的改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5]151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全面转型。在新中国,党和国家不仅重视政治发展,而且高度重视经济和文化建设。建国至1957年,短短的八年,中国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的—切,这是一个大胆创新、并取得斐然成绩的時代。[6]594文化建设正朝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转型,将国家、人民和社会融入新中国的文艺建设中去。“艺术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反映了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承载着文化的重要功能特点和成就。此外,还承担着对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道德观点、法律观念以及日常生活意识等人类精神生活的记载作用。[7]101艺术与社会是互为影响的关系,特定的时代环境产生特定的艺术。1949~1966年,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就对当时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也是明显的。艺术既能成为骚动、革新、革命的推动力,同样也有稳定现存社会环境、缓和冲突的作用。[8]62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时代,但是如何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防止破坏势力的影响,仍然是中国人民要思考及面对的主要问题。因此,艺术也有其时代要求。朱德指出,面对当前的困难,文学艺术不能落后,全国人民要拿起艺术的武器,为建设民主昌盛富强,独立自主统一的新国家而努力,走向新时代。[9]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气候、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影响艺术的外部因素,决定艺术的类别、特殊性,但时代的特性,发展趋势才是艺术的“既定的驱动力”,起决定性作用。不符合这个方向的会被压制和排斥,最后只有符合这个方向的才能才得以发挥。大量现实主义艺术家以丹纳的“艺术是由民族、环境和时代决定的”这一观点作为创作典型艺术形象的理论依据。[10]31-32

三、建立国家观念的民族认同感

在国家观念的构建过程当中,文艺界的社会团体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7月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之后全国各个省级的美术专业机构陆续成立。这些机构与各级政府主管的艺术院校、出版社、展览馆、群艺馆等机构一起,将以美术为职业的人员基本全部统一在政府的系统中组织了起来。加上新的户口和工资福利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保护艺术家生活的措施,对促进艺术家改变自身、实践服务新社会的新要求方面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新的人民政权在中国诞生。新中国的首要任务是用新的意识形态来构建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步培养人民对国家观念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新中国在宣传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党不仅仅是改变中国的艺术,而是要自觉、全面地塑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题材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转变——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此外,党、人民、国家的关系以及一系列与民族、国家相关的概念也是各个领域(包括绘画艺术)重点阐释的内容。

文化历来是民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战国末期的《易·分卦·象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文化建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功不可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比较完整、完善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大众文化机构在政府的指引下建立。新中国文化建设形式多样,但它的本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它是一种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文化形式,结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大众文化,这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出的“民族化、大众化”要求是一致的,同时也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新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国家指导下,文化体系建立并展示了党的路线的原则和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对弘扬民族盛事、文化知识,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时期,要塑造的国家形象有其特殊性:通过实施政治、经济、文化战略,证明新中国政权在国际格局中的合法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新中国时期相对落后的社会环境而言,必须凝聚全国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效提高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视觉艺术形象符号的建设。邓小平提出,艺术现象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11]358,并重新厘定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他强调,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我们的历史,坚持百花齐放,并且借鉴古代及西方的优秀内容,推陈出新、严格区分文化遗产中好的与不好的内容,[12]335还要提防出现单调刻板、脸谱化、程式化。[12]211-214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邓小平的文化认同理念。首先,即从批判的角度区分艺术发展与政治约束,应该对文化持开放态度;其次,要从传承的角度重新认识毛泽东思想中的“双百原则”,作为艺术发展的正确标杆,吸收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的本质;最后,以发展的立场重新确立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创造出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作品。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滋生了拜金主义。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精神文化资源,认识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比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重要。因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文化这个话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进入九十年代,中国陆续掀起了颇具探索性的“国学热”。从文化本身的发展来看,“国学热”是八十年代文化批评的延续。但这种探索性或启蒙性运动并没有触及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国家的高度指明,面向现代化、全球化、未来化,是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方向。保持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中国正在崛起,日渐成为国际上的重要力量,但要想取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竞争时胜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制度指导下,融入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的当代中国民族视觉艺术的形象符号更具东方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内涵。同时,现实证明,塑造当代各国视觉文化符号的身份认同机制是提高我国民族自尊心、加强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油画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的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由审美走向文化,由绘画语言形式走向观念藝术。九十年代中国油画作品中普遍带有一种“平民化”与“戏谑化”,其中“平民化”指作品中的题材大部分都是以刻画老百姓为主,创作题材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从社会意义的层面上来说就是社会的公众生活常态化。这一时期的画家们普遍以表现当下的现实生活为主。

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2001年召开。江泽民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在讲话中强调,要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要有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志向。因此,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13]400一个民族的精神由多方面体现,其中就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活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看出该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精神又通过观念这个载体影响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趋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当代中国民族视觉艺术符号的文化内涵也愈发丰富。

2007~2011这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这两个事件让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得以在国际传播更甚。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而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多重重要事件的刺激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慢慢走入世人的眼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以其崭新的形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胡锦涛同志分别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以及2011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基石。我们要全面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近年来,美术界积极参与到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展示中并取得不错成效。在2008年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吴长江在其题为“熔铸中国气派、打造国家形象,推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报告中指出,在塑造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和文化战略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一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和精神氛围,尤其是特定时期国家上层建筑的意志。大会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问题,可以用“评价”“角度”“影响”和“当下”来概括。一是由中国美协组织策划了这些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展览,并以此开展了相应的创作研究。我们对6个系列展览和6本大画册印象深刻,谈论二十世纪以来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离不开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甚至于占据美术创作的半壁江山。二是如何来评价美术创作给予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我们将二十世纪中国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与转型与民族美术创作联系起来看,发现二十世纪整个中国社会人文精神变迁是由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承载的。三是对当代美术创作本身有没有受到民族题材美术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最能代表和体现当代中国美术特色的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莫属。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表现范围和领域由于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得到扩大,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美术史没有出现过的审美品格。四是少数民族形象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表现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面临一种审美与时代的转型,当前是描写他们的民俗风情还是表现他们的精神,哪个更能体现少数民族的特点?

“中国梦”的概念是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将我们国家建成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14]并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战略资源。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要加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力度,维护好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进而实现建立、完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的目标。[15]

随着我国总体实力的持续提高,许多国际性的盛事,如世博会、奥运会、G20峰会,都在我国举办。在实力提升与外来文化的进入的同时,中国当代文化也面临不可回避的危机,即文化内涵日渐丢失。[16]因此,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就一直贯彻在时代的前进方向中。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应该是既传承传统文化又不失时代精神,既是中国的又是面向世界的。而来源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用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弘扬超越时空距离而又不失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使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基因适应当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17]因此,当代中国民族视觉艺术的形象符号是与“当代文化、现代文化”相协调的结果。通过视觉文化的形式来反映中国社会生活中的观念,并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对外输出,有助于树立中国的形象。因此,当代中国民族视觉艺术符号的首要工作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形成超强音,才能成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身份标签。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正重新回到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央,文化输出作为中国话语权强大的体现之一,它从观念、艺术形式、物质文化遗产上等方面,为当代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的表意提供一种可以观看的可能性,推动当代中国国家视觉艺术形象符号发展,并在相对的社会文化机制中得到不断的更新与补充,进一步繁荣中国文化。

四、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的培育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历程,为我們展现了一个连接历史与社会变迁的窗口。在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民族生死存亡的时期,美术精英教育家义无反顾地肩负着思想启蒙与唤醒民众的担当。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蔡元培以一个校长的身份博采众议,厉行革新,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说中“择一于我国有研究价值之问题”时独辟蹊径、旗帜鲜明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张中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健全人的审美感知问题。如果说蔡元培“以美育带宗教”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那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讲话就明确指引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实主义”发展方向,确定了“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艺事业”,积极推动了新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教学体制上,当时的国立艺专和延安鲁艺就是传播美术教育新思想的学院阵地。前者是把美术教育的大众审美启蒙放在首位,后者则是以唤醒民众审美、鼓舞民众士气为美术教育的担当与使命。

西方绘画中国化在实践中第一个突破口就是人物画,开启了中国“美术革命”。任伯年在人物画创作中开始运用素描等手法,徐悲鸿深受其启发,在后来的人物画改革中,他通过对西方绘画构图方式与素描的借鉴,改变了传统人物画的局限,也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方法与路径。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现代转型进程中,“改良中国画就必须要采用西洋画的写实精神”,蒋兆和、李斛、周昌谷、方增先等人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徐悲鸿的艺术发展之路有了现实的支持,其现实主义教学体系也在美学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徐悲鸿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为了改造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他把西方绘画制度引进中国,并借用了西方绘画规则。这是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体现。徐悲鸿的现实主义绘画体系和“绘画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手段”的艺术,以西方绘画的现实主义观念为艺术教育与创作的基本核心,将西方绘画的现实主义技法与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成为现实主义的造型艺术,在中国美术创作与教学中引入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思想。徐悲鸿在1943年3月15日的重庆《时事新报》上发表的《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提出了讲究科学和理性精神的主张,并指出抗战使得写实主义绘画得到推行。[18]其后,抗战时期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大艺术系确立。自此,现实主义一度受到中国绘画艺术主流的青睐,美术院校也将现实主义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主张使绘画能够更好地描绘现实生活,推动了人物画甚至中国画的革新,适应社会变革的大众需求。该主张也影响至今。

新中国绘画艺术教育深受苏联的写实主义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影响。徐悲鸿认为世界美术高峰时期总共有四个,其中一个就是俄罗斯巡回画派时期。可见国人对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推崇。[19]

由于人物题材的创作注重主题和思想的表达,注重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受到社会和美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艺术工作者也以此为目标,为配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及毛泽东文艺思想,人物题材成为宣传国家政治最具特色最鲜明的题材,这是山水、花鸟画不可比拟的。徐悲鸿也强调了人物画对于现实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充满闲情逸致的山水画虽然有极高的成就,但是只能作为闲暇时观赏,现实主义更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20]73徐悲鸿还指出,以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更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人物角色可以多样,人们对人物的欣赏也更容易。[21]163他更是将中国绘画的衰亡归结于人物画的缺席。[21]164 1948年,徐悲鸿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中明确提出,要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活动为主要内容。[21]164尤其在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的创作比山水、花鸟田园更为先进,艺术语言更具时代特色。画家以写实主义为主融合西方绘画和传统绘画。笔墨语言的结合,通过他们真实的人生感悟,紧密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创造了具有时代感的人物,使传统人物画焕然一新。

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文艺创作要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革命浪漫主义”这一创作原则被首次提出,并逐渐成为文艺批评的最高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渐被抛弃,标志着中国画从“写生”战略开始转型,完成了其艺术的“先锋”使命,在另一角度而言,意味着对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全面引进。这次美术革命范围是如此之广,而且在意识上如此自觉,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当属首次。

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艺术院校建立了自己的传统,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逐步与世界艺术院校保持一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艺术院校的扩招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艺术教育如何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形势相协调,已成为艺术界的思想焦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信心逐渐显现,世界一流的艺术学校的建立已经从最初的梦想正式提上日程。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精神的薪火相传,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美院功不可没。在新的历史时期,各个美院在思索如何在新时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模式,如何继承和挖掘自身传统文化并创新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重点。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研究,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徐悲鸿建立的向西方学习的美术教学体系,提出重新建立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产物。2002年以来,袁运生教授带领学生考察中国古代雕塑。他指出,近百年来我国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这一教学结构是不合理的,中国古代雕刻也应该是年青学子们学习的经典范本,并提出要复制中国古代雕刻,让这些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进课堂,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发展。2004年,袁运生教授的课题“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正式立项,这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方向的确立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该校研究生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上发言指出,袁运生的课题组直面传统造型的精髓,是美术教学体系的重新建立和美术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在极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发展。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不仅向青年学子演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典范,展示了中国人观察和表达世界的艺术精神,同时引导他们掌握和具备独特的东方美术教育体系的方法。[22]

五、结 语

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国家形象的构建,为传播国家形象,实现了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某种政治观念。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国家形象在特定时间内有着不同的文化意义。文艺与政治的问题,其实就是审美与政治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塑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时代结构。通过对中国当代油画少数民族题材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发现,美术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互动,共同参与了社会上层建筑的设计与搭建。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扩大了二十世纪美术历史表现范围和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美术史的审美品格。新中国70年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一直被用来表现民族与国家、历史和社会现实,它“將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23]4是以现实主义为灵魂,极具社会现实关照意识。在岁月洗礼下,这些作品在时间的锤炼下沉淀成为精华,氤氲着不同时代的独特美学风格与气质,呈现了不同时代的面貌风采,是一部鲜活直观的新中国美术发展史,少数民族题材塑造了当代中国多姿多彩的、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梁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油画题材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4).

[2] 吴长江.熔铸中国气派 塑造国家形象 进一步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美术,2009(1).

[3] 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C]//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 [英]А?Я?齐斯.М?Л?斯塔费茨卡娅.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方法论探索[M].董学文,等,译.北京:台声出版社,1989.

[8]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9] 朱德.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

[10]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9-01-25)[2020-01-3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810.htm.

[1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EB/OL].(2012-12-10)[2020-01-3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10/c40531-19842062.html.

[1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传统文化是独特战略资源——《习近平时代》连载[EB/OL].(2016-06-17)[2020-01-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617/c376186-28453910.html.

[17]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2018-11-30)[2020-01-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130/c40531-30434970.html.

[18] 黄宗贤.大忧患时代中的建构——论徐悲鸿新国画体系的确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19] 冯法祀.我对俄罗斯美术的再认识[J].美术,2007(7).

[20] 蓝犁.毛泽东文艺思想旗帜下的新中国美术[J].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5(1).

[21] 王震.徐悲鸿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22] 段泽林.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百年回眸[J].中国美术杂志,2015(4).

[23] [美]比尔?尼克尔期.纪录片导论:第二版[M].陈犀禾,刘宇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RESEARCH ON THE ART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IN MINORITY:

Theme Oil Paintings

Liang Bing

Abstract:Chinese minority culture and art is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a profound and subtle effect on the shaping of the national imag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oil painting of ethnic minorities,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national art mechanism from the angle of art development history,from the angle of ethnology,soci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national art mechanis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image of oil paintings of ethnic minorities.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system and literary leadership,the national identity that strives for the national concept,and the cultivation and guarantee of the academic realism painting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on of minority-themed oil painting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good artistic mechanism to provide a mechanism guarantee of a virtuous circulation of minority-themed arts,to seek the revitalization of minority-themed painting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our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subject matter of ethnic minorities;oil painting;national image;construction;art mechanism

〔责任编辑:陈家柳〕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油画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油画去哪了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