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文庙大殿的建筑布局及其价值
2020-08-04梁彦斌
梁彦斌
(正宁县博物馆,甘肃 正宁 745300)
正宁文庙大成殿位于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罗川九年制学校院内,“元至正初文庙初建,原庙制:大成殿五间,左右庑各七楹,戟门三,棂星门三,泮池一”①。现仅存文庙大成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庙前保留明代五指柏一棵。正宁文庙大殿应为元代建筑,其建筑地盘延用宋代金厢斗底槽的柱网布局形式,柱身、梁架及铺作用料考究,结构独特,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宋代“厦两头造”官式建筑风格。是研究甘肃宋元建筑承袭、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遗存。2003年12月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正宁文庙大成殿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始建及历代维修
“文庙”也称孔庙、大成殿、夫子庙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文庙祭祀在崇尚祭祀的中国古代逐渐盛行。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四时致祭”②,这是地方建立孔庙的开端,文庙祭祀制度逐步由京师推广到全国,孔庙开始被称为“文庙”。唐宋以来,文庙祭祀开始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庙学合一”的固定体制,文庙一般修建在儒学里面,“文庙祭祀与教学一样,成为儒学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旨在传授儒家文化,祭祀则是弘扬儒家文化的精神,由学尊庙,因庙表学,文庙祭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职能”,宋元明清时期③,对孔子重加封典,各府、州、县均建立文庙或孔庙,文庙祭祀活动如火如荼,其中明代全国州、府、县三级孔庙约1560所,清代增加到1800余所。
罗川是正宁县的古县城,从西汉开始置阳周县,东汉称泥阳(治在今宁县),北魏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因“罗水出于川”)改为罗川县,唐玄宗将罗川改名为真宁县,清雍正因避世宗“胤禛”讳,更名为正宁县。此间,正宁县治皆在罗川,1949年8月县治迁往山河。2006年8月,甘肃省建设厅、文物局将罗川命名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在罗川城东建成文庙大殿。明清时期,只要是国家设立的县以上行政区域均设有文庙,文庙建筑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群模式。“明洪武二年知县郭钧重修”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真宁县(今正宁县)归属于明,县治罗川,知县郭钧重建了文庙大殿。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儒学在文庙后建立,设习射场1处,明廷开乡试科,本县又整修了文庙,扩建学宫,设教谕1名、训导2名、官费生20名。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知县王真增修过文庙;“成化间同知李著增修”⑤,成化年间(1465—1487),同知(知府的副职正五品)李著增修。“嘉靖间知县马存仁、张国政、樊克正、教谕王正、强晟相继修葺”⑥,马存仁,明直隶涿州人,嘉靖十二年(1533年)任正宁知县;张国政,明山东潍县人,嘉靖年间任正宁知县;樊克正,明山东邹平县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正宁知县,他在任期间维修了文庙正殿,并建成东西庑各7楹,戟门3楹,东西南门各1座,棂星门3间,重修明伦堂5楹,在正殿后,东西斋共6楹,神厨、神库及学之仓库各4楹,期间,刑部给事中傅学礼曾撰《重修学宫记》。“万历三年知县张仲友重修,居人张纪置棂星门、石槛,规制乃备”⑦,张仲友,明山西吉州人,明万历三年(1575年)任正宁知县;张纪,明四川成都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正宁知县。“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王士麟修”⑧,王士麟,清辽东辽阳任,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正宁知县,他在任期间负责捐资维修了文庙中的明伦堂。“康熙三十六年知县俞作霖继葺”⑨,俞作霖,江南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任正宁知县,他在任期间又负责修葺了文庙。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胤禛讳,改真宁县为正宁县。“雍正三年知县萧天华修”⑩,萧天华,清福建人,雍正三年(1725年)任正宁知县时重修文庙。“乾隆二十五年知县诸为霖重修”⑪,诸为霖,清广西临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任正宁知县时,负责组织捐俸重修了文庙大成殿、左右庑、戟门、棂星门、泮池、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敬一亭、训导公廨等,文庙内备有礼器761件,乐器59件,舞器77件,弓矢羽旌等94件。明清时期,正宁文庙经多次维修、重建,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但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大殿前的左右庑、戟门、棂星门崇圣祠等均被拆毁,泮池被填平,唯文庙大殿独存。近年来,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至2016年,正宁县博物馆负责对文庙大成殿主体进行了修缮,对周围环境进行了绿化硬化。
二、正宁文庙大成殿建筑布局
现存正宁文庙大成殿,面阔5间、前后明柏各1株,大殿坐北朝南,为元代建筑,属单檐“厦两头造”厅堂式结构。大殿坐落于高1.27米的台基之上。通面阔17.28米,其中明间面阔3.52米,次间面阔3.40米,梢间面阔3.48米;进深五间10.20米;现存建筑通高9.76米(至现存脊顶瓦面)。现存文庙大殿右侧、后侧为学校操场,原儒学位置为教职工宿舍;左侧亦为近年新建砖混教职工宿舍,前部戟门位置现为教学楼。
(一)阶基
大殿原台基长19.94米,宽13.1米,前檐高1.27米,后檐阶基由于周围土层垫高原因而仅有0.42米。由于后期整修,阶基局部已改变,阶帮原由城砖砌筑,局部由条石镶补。现存踏步位于大殿明间前部,现踏跺长1.82米,宽3.24米,共5级,由旧条石拼装而成,无垂带。
(二)柱网布局
用柱:柱身紫柏木质,无卷杀,皆为直柱,5间用28柱。布局:依据阶基上地盘布局,其柱网布局为金厢斗底槽形式。间不越广:从明间至梢间两侧有升起,即明间平柱柱高3.41米,次间柱高3.43米,角柱柱高3.46米,与明、次及稍间间广相比,均略小于间广,遵从了《营造法式》厅堂“间不越广”的规定。升起:从明间平柱至角柱依次升起0.02米、0.05米。按照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用柱之制,厅堂五间“生高四寸”之规定,升起应在12.4~12.8厘米之间。由此看来,大殿应是延续了宋代用柱之遗制,但升起仅有5厘米左右。侧脚:角柱柱头沿面阔方向收10厘米,沿进深方向收6.5厘米,即沿45°角方向收分为5.5厘米,按照柱高比例计算,沿进深方向侧脚为1.9%,沿面阔方向侧脚为2.94%,远大于宋《营造法式》规定的1%的比例。
众所周知,“用柱之制,法式规定有角柱平柱加高之升起,及柱首微侧向内之侧脚两法,几为宋代建筑不易之定法”⑫。元代传统建筑逐渐打破《法式》束缚,用柱及梁架用材制度相对自由,至清代《营造则例》颁布时侧脚逐渐消失。
由于柱网布局、间不越广、升起、侧脚、普拍枋特征均为元代之特征,可见该殿的柱体、斗栱、普拍枋建造年代应属于元至正初时期(1325年前后)的建筑原构遗存。
(三)梁架
明间左右缝梁架为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次间、梢间梁架为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六柱。两山出际:大殿两山出际距离山面内柱梁架中线0.74米,距离梢间补间铺作中线尚有0.95米。与清代向外端移出,大致与山墙取齐之法迥异,其手法肇始于宋《营造法式》的“两头增出脊槫”之法。举折:脊步举架陡峻,其余各步架举折平缓,大殿举折尺寸趋于宋法。
(四)屋面
望板:宋代亦有用苇箔之法,传统官式建筑望板一般均采用木板,但该建筑望板全部采用方形望砖,望砖尺寸为20×185×3.5厘米。同类望砖铺砌方法仅在泾川城隍庙大殿山面上有部分保留,但仅保留2~3m2,远非正宁文庙大殿可比。
屋面瓦件的变化应为历次维修时不完全更换,历次添加瓦件有关,每维修一次,瓦件等级下降一次,至最后一次维修则大部分瓦件更换为上世纪流行之民房所用小布瓦。
三、正宁文庙大成殿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正宁文庙大成殿建于元至正(1341—1368)初年,即元代中期。是纪念先哲孔子而建立的建筑。同类建筑上自东汉末,下至清代末期,对孔子均尊崇有加,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重加封典,府、州、县均建立文庙,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及规定。
①一般明代规定州、府文庙为五楹,县为三楹。而正宁文庙为五楹,超出了县级文庙建筑规格。
②正宁文庙大成殿所在地罗川为正宁县府所在地,至1949年8月8日,县政府机关进驻山河城。罗川赵氏石坊、赵氏祠堂、铁旗杆、三清碑、坚持清白碑、明清民居、古城遗址、城隍庙遗址、文昌阁原址、冯玉祥仁人之言碑原址等历史遗迹存世。
③正宁文庙大成殿结构独特,尤其是角柱侧脚、升起明显;斗栱后尾“秤杆”挑起,承挑撩檐槫;普拍枋为圆形,即阑额直接承托铺作;梁架出际等特点。具有鲜明元代建筑特色,在西北地区建筑中独树一帜。
(二)艺术价值
正宁文庙大成殿年代较早、类型独特。其建筑地盘采用宋代金厢斗底槽的柱网布局形式,柱身、梁架及铺作用料考究。虽历经元、明、清多次维修,但均为文庙两庑、戟门及牌坊等重修为最,文庙大殿本体,包括梁架、铺作及柱身布局均未进行大的改变,虽为元代建筑,但具有鲜明的宋代“厦两头造”官式建筑风格。
(三)科学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科学及技术方面,至宋代以《营造法式》颁布为标志,木构建筑技术和科学发展已达到高峰时期,现我国西北地区元建筑已凤毛翎角,尤其是具有宋代建筑特色的木构建筑更少,正宁文庙大成殿的存留,是研究甘肃宋元建筑承袭、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遗存。
[注 释]
①[清]折遇兰纂修,王立明点校:《正宁县志·祠祀志·坛庙》.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礼乐志五》,中华书局,1975年。
③申万里《元代文庙祭祀初探》.暨南史学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3页。
④~ ⑪[清]折遇兰纂修,王立明点校:《正宁县志·祠祀志·坛庙》.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5~78页。
⑫梁思成主编:《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