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对玉文化、长城文化的价值发掘及融合体现

2020-08-04冯雅颂佟少强

丝绸之路 2020年2期
关键词:岫岩玉雕玉器

冯雅颂 佟少强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和辽宁岫岩满族博物馆玉文创馆,辽宁岫岩118400)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进行为期五天、行程密集的考察,内容涉及“文物保护、红色文化、职业教育、草场林场、农业农村发展、防护工程、文化企业”等主题。总书记在考察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关城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理念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思想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域,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玉文化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传承长城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以展示岫岩玉文化和雕刻巨型玉雕《玉雕长城》、《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为契机,在玉文化和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开展各项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探索新时代玉文化长城文化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开拓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岫岩玉:八千年玉文化的物质载体;二、长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三、《玉雕长城》:两种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合。

一、岫岩玉:八千年玉文化的物质载体

中国文化独有的一道人文风景是对玉石的崇拜与偏好,玉器工艺源远流长。史前制玉中心所在地主要有墨西哥、新西兰和中国,前两者仅把玉当作装饰品,只有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影响深远的玉文化。杨伯达先生在2006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杨伯达论玉——八秩文选》中谈到“万年的中国玉文化经历了神本主义的巫玉——人本主义的王玉——民本主义的民玉三大阶段。”即原始社会至商代“以神本主义的神器为主体的巫玉时期(距今10000—距今4000年)”,商周至明清“以人本主义的瑞器为核心的王玉时期(前21世纪——公元1911年)”,宋至清代由王玉孽乳而成的“以民本主义的玩器为内涵的民玉时期(公元960—1911年)”。由此可见中国玉文化始终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生、发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对玉石的概念定义反映出东西文化识别符号的差异,玉文化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玉器使用岫岩玉河磨料。岫岩玉承载了八千年的玉文化。2019年10月10日,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佟少强带领团队创建的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和辽宁岫岩满族博物馆玉文创馆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内正式开放运营,世界最大万里长城主题玉雕《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也同时亮相。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岫岩玉主题博物馆,自2015年7月开始筹建,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馆内藏有中国乃至世界体量最大玉雕“万里长城”和气势恢宏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及众多当代玉雕大师精品百余件,设有“玉出东方·圣地岫岩”展览,分为“玉出东方”“开创先河”“见证文明”“金缕玉衣”“乾隆爱玉”“圣地岫岩”“万里长城”“民族团结”等8个部分展陈,重点对兴隆洼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汉代金缕玉衣、清代乾隆工玉器、当代玉雕精品及岫岩玉品类进行展示。

岫岩是全国最大玉石产地。岫岩玉有蛇纹石玉和透闪石玉两大类。蛇纹石玉俗称岫玉,岫岩蛇纹石玉储量、质量都位居全国此类玉石之首,并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玉石矿山。透闪石玉包括老玉和河磨玉,岫岩偏岭细玉沟发现全国此类玉石规模最大矿脉。目前,岫岩玉年产量约占全国玉石总产量50%~70%,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岫岩玉制作的各种首饰和玉器不但广销于全国各地,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盛誉。

岫岩玉有8种主要玉料。

(1)岫玉。岫岩所产蛇纹石玉以产自哈达碑镇玉石村瓦沟为代表,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蛇纹石和纤维蛇纹石,摩氏硬度4.5~5.5,密度2.61g/c m3。岫玉突出特点是玉质细腻、晶莹剔透、颜色多样,透明度较高,玻璃状光泽,可雕性和抛光性能好,颜色主要有绿、黄、白、红、黑,浅绿、绿白等。

(2)岫玉180。蛇纹石玉的一种,因玉料产自岫岩县玉石矿海拔180米处矿井中而得名。岫玉180料颜色多呈绿色、深绿色,质地温润细腻,透明度、密度、硬度相对较高,摩氏硬度5.5左右,密度2.65g/c m3左右。岫玉180料产量少,为蛇纹石岫玉中极品料,具有很高收藏价值。

(3)冰料。又称“琇莹玉”,蛇纹石玉的一种,水头足,类似翡翠冰种,玉质细腻、晶莹剔透,摩氏硬度5.5左右,密度2.62g/c m3左右,结构近冰状,含水量及透明度高,也是蛇纹石玉中品质较高的玉种之一。冰料颜色较其它岫玉浅,多为浅绿色或浅黄色,颜色最浅者近白色。

(4)花玉。蛇纹石玉一种,指蛇纹石玉在地表氧化带受次生褐铁矿浸染而染上黄色、褐色或红色的斑块和条纹的玉种,红、黄、墨、白、绿、褐、橙等多种颜色形成变化多样的诸色聚于一体,色彩斑斓,颜色过度和谐。奇特美丽的颜色给人们提供了广阔遐想和鉴赏、创作空间。

(5)翠玉。翠玉又称“甲翠”,属于蛇纹石玉和透闪石玉混合体。白绿相间,清新明快,与翡翠相似,翠玉不透明或微透明,摩氏硬度5~5.81,密度2.66g/c m3。总体上蛇纹石玉居多,与透闪石玉紧密共生,又称“透闪-蛇纹石玉”,适合雕刻炉、瓶、薰、鼎等玉雕素活。

(6)老玉。属于透闪石质玉,产于偏岭镇细玉沟村,赋存于元古宙辽河群大石桥组的富镁碳酸岩地层中,呈脉状,其围岩为白云石大理岩。质地细腻,致密坚韧,价值极高,油脂光泽,微透明,摩氏硬度6.3~6.5,密度 2.91~3.1g/c m3,折射率 1.60~1.62,颜色主要有黄白、绿、青、黑等。

(7)河磨玉。属透闪石质玉,产于偏岭镇细玉沟沟谷两侧凹地和细玉沟东侧的白沙河河谷底部及两岸阶地中。亿万年前岫岩透闪石玉矿裸露于地表,经风化后成为大小不同的块状玉矿石,被山洪冲下山后在河水里随卵石一起运动,磨成卵石状,被称为河磨玉。河磨玉外包石皮,内分绿色、黄色和纯白色,其中黄白和纯白最佳,玉质纯净、坚韧、油脂感强。

(8)析木河磨。属透闪石质玉,产于海城河流域。新生代时期火山喷发,向孤山方向流淌的岩浆与海城地区土质中的铜离子结合形成青翠的析木河磨。析木河磨95%以上成分为透闪石,密度2.94~3.00g/c m3,随着颜色变浅而逐渐降低。颜色以绿色为主,主要为铁离子致色,铁含量越低,颜色越浅。析木河磨玉组成矿物颗粒极细,多数属隐晶质。

岫岩玉质地优良,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中国对岫岩玉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用岫岩玉雕琢而成的玉玦、匕形器等,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先河,奠定了中国玉文化发展史的深厚根基。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在整个东北亚地区都有广泛影响力。兴隆洼遗址发现于1982年,并于1985年正式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兴隆洼文化年代为距今8200~7200年,历时约1000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典型遗址包括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阜新县查海等。兴隆洼文化西起潮白河流域,东至下辽河一带,南面直抵渤海岸边,北界可达大兴安岭南缘,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赤峰市一带是其分布重心地区。兴隆洼文化开中国雕琢、使用玉器之先河,不仅为红山文化玉器找到了直接源头,对整个东亚玉器的起源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兴隆洼遗址一期聚落属兴隆洼文化早期,是中国迄今所知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围壕等遗迹的史前聚落,堪称“华夏第一村”。聚落外围环绕一道椭圆形围壕,西北侧留有出入口。围壕内发现排列齐整的房址94座,室内面积一般50~80平方米。所有房址都沿西北--东南方向成排分布,每排各有一座中心性大房址。两座最大房址并排位于聚落中心部位,面积达140余平方米,应是举行集会、议事或宗教活动的公共性场所。兴隆洼文化时期有一种特殊葬俗——居室葬,即将死者埋葬在房内,有些房屋埋入墓葬后还继续被居住。其中在176号房址居室墓中首次发现一对岫岩河磨玉做成的玉玦,位于墓主人耳部,浅绿色,有锈斑,直径约3厘米。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出于居室墓葬中,除装饰功能外,可能还有标志墓主人等级、地位和身份功能。从现有考古资料看,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用玉习俗。以佩戴玉玦为例,虽然没有男女性别和年龄大小差异,但都是双耳佩戴,讲究对称美。匕形器和弯条形器在墓主人身上也有固定佩戴位置。这些玉器证明兴隆洼先民从西辽河上游出发跨越万水千山前往岫岩细玉沟寻玉。细玉沟位于辽宁省岫岩县偏岭镇,全长13千米,与海城市相邻,距离岫岩县城约35千米。兴隆洼先民在河床中寻找带有红褐色石皮的透闪石河磨玉原石进行加工,他们的玉器制作技术主要有打击、琢击、研磨、切割、钻孔、刮削、抛光等,配合锤、琢、钻、砺石、石片刮削器、切割及抛光用具等工具对玉器进行加工。以玉玦为例,其制作过程至少可分为采集原料及开片、琢磨毛坯、中央穿孔、内沿修整、抛光及切割玦口等步骤。兴隆洼先民已经掌握线切割技术,他们用皮绳、解玉砂和水对坚硬玉石进行切割。玉玦是兴隆洼文化发现数量最多、最典型的器物,玉玦开口处常见有明显线切割痕迹,线切割可分为由内沿向外沿切割和由侧沿单向切割两种方式。玉玦开创了中国八千年雕琢和使用玉器先河。

兴隆洼文化玉器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迄今中国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把我国琢磨、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探寻中国更早玉器提供重要依据和出发点;第二,有助于加深对兴隆洼人制玉技术水平、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结构等问题的认识,是综合研究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第三,为此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找到了直接源头,对研究东北其他地区史前时期玉器年代、特征、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等具有重要借鉴作用,还揭示出了一条8000多年前东亚玉玦传播之路。玦饰在中国东北起源后,以玉器组合形式向四周扩散。8000多年前原生玦饰文化在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间,玦饰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距今7000~6000年间,玦饰次生集团向南扩散至长江中下游;向北越过三江平原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又跨越日本海直接渗透至日本列岛。距今5000年以后,中国岭南及俄罗斯北部雅库特也相继发现玦饰。大约距今4000年以后东南亚大陆也出现玦饰。

兴隆洼文化历经2000余年发展,到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步入鼎盛时代,出现中国史前玉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红山文化玉器很早以来就有传世品流传,多见于国内外博物馆或著录中,但一直未能确认其文化性质与年代。伴随着牛河梁等重要遗址发现和发掘,红山文化玉器群得以科学确认。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发掘而得名,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力。该遗址早在1935年由日本人进行考古发掘,195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正式提出“红山文化”命名。1949、1971年在翁牛特旗的东拐棒沟和赛沁塔拉遗址由当地农民发现两条C形玉龙,选料考究,其中黄玉龙采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雕琢而成,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气韵生动。1983年至今发现并发掘了红山文化集中、最典型的牛河梁遗址群,该遗址群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是一处红山文化晚期的祭祀与埋葬中心,发现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石棺墓等遗迹,出土有玉人、龙、凤、龟、鸮、鱼、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璧、环、珠等成组玉器,分布范围广达50平方千米,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红山文化晚期埋葬和祭祀中心,是20世纪中国史前考古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辽西地区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形成较完备玉礼制系统。红山文化玉器材质主要为透闪石玉,其次为蛇纹石玉。从质地、色调、光泽等几个方面看,绝大部分玉器材质都与岫岩透闪石玉玉料接近。史前时期墓葬大多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红山文化却极少有高等级的陶、石器随葬,只葬玉器。以牛河梁遗址为例,第二、三、五和十六地点中只随葬玉器的墓占到有随葬品墓葬的89.6%。墓葬规模及随葬品的数量、组合是反映人与人等级差别最主要标准,这种“以玉为葬”的习俗标志着红山文化时期对玉器雕琢和使用达到了一个高峰。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雕琢工艺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选料精良,工艺精湛,目前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红山文化玉器约500件,可分为装饰类、工具或武器类、人物类、动物类、特殊题材类和其它类六种。装饰类玉器主要包括玉玦、玉环、玉珠饰、玉管、绿松石坠饰和耳饰、菱形玉饰、玉曲面牌饰等;工具或武器类玉器主要包括玉(石)钺、玉斧、玉棒形器等;动物类玉器主要包括玉龙、玉龙凤佩、玉凤、玉凤首、玉鸟、玉鸮、玉龟、玉蚕、玉蝈蝈、玉鱼、玉兽面牌饰等;人物类玉器包括玉人、玉人面饰;特殊类玉器主要包括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玉璧、双联玉璧、三联玉璧、三孔玉器等;其它类玉器包括玉芯、玉料等。

红山文化历时1500余年,在距今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飞跃性变化,人口迅猛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与中原仰韶文化和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交流密切,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观念发展成熟,红山文明正式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玉器与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形成中国史前时期南北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赤峰和朝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分部密集,共有1100余处,见证了红山文明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是中华龙的故乡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圣地。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中代表性玉器。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传承至今,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龙文化重要起源地。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用石块摆放或堆放的龙的原始形象,同属兴隆洼文化的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掘出“龙形堆石”1处;距今70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时期尊形陶器腹部出现刻划完整的猪首龙形象;距今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时期出现岫岩玉雕刻龙形象,一类为C形玉龙,另一类为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玉龙以红山文化蜷体龙为主,岫岩透闪石河磨玉为雕琢玉龙主要原料。以红山文化玉龙为代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成为延续文明血脉、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谱写出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中也发现有玉龙,均为受到红山文化蜷体玉龙影响结果。商周时期玉龙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发生变化,但蜷体玉龙依旧盛行。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的玉龙具有鲜明红山文化风格。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陕西韩城芮国墓地、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等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均也发现有红山文化玉猪龙及红山文化风格的玉器,进一步彰显出红山文化玉龙对后世用玉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力。

进入历史时期,从皇室到平民对玉的喜爱程度不减。史载夏朝末代帝桀用玉石修建玉门、瑶台,商代末代帝纣王缠玉自焚,《尚书·顾命》记录周成王时代皇家9件传世国宝全部是玉石制品。考古资料表明东周时期就有在死者脸部覆以缀玉面幕、身上敛以缀玉衣服的习俗,这种“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可能就是“玉衣”雏形。汉代,玉衣作为贵族葬具使用。玉衣是我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用具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玉器之一。外观和人体形象相似,通常由头罩、面盖、上衣、袖套、手套、裤筒和脚套等部分组成。玉片周缘以金线、银线、铜线或丝线编缀使其固定成型。目前在北京、河北、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湖南、广东和云南等地共发现玉衣约70件,其中金缕玉衣16件。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是我国首次发现完整的汉代玉衣,也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金缕玉衣,对于研究玉衣结构、穿缀及玉衣制度有重要的意义。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学者根据玉质鉴定分析认为玉衣玉料属于岫岩玉。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兴起于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分级使用制度尚未确立,皇帝和王侯玉衣均可用金缕。到东汉时期,玉衣分级使用制度确立,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曹魏时期被明令禁止,前后历经400余年。

中国玉文化发展清代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它继承并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无数优秀作品,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广等均是前所未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玉极度喜爱,嗜玉成癖,他的17个儿子除早殇未命名的皇子外,其余皇子取名均与玉器相关。乾隆御制诗中咏玉者近八百首,由于他对玉的痴迷使“乾隆玉”成为十八世纪中国玉器代名词。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古玩玉器充斥宫廷。乾隆年间,宫中造办处下辖如意馆,职责之一便是专为宫廷制作玉器,由乾隆皇帝亲自监制。宫廷玉器在玉山子、薄胎、嵌丝、仿古玉和金玉结合等类别上很有成就,其它诸如人物、动物、插屏、烟壶、首饰等造型工艺都在历史上达到最高水平。至今仍在故宫乐寿堂内展出的清乾隆御制的巨大玉石山子《大禹治水》,原料采自新疆叶城的密乐塔山下,总重达到5000多公斤,自新疆南疆地区费时长达三年才运到北京,乾隆写有《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乾隆时期玉器包罗万象,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玉器制作、赏玩方面的优秀传统,不但对古玉进行深入挖掘,复制大量古玉,而且还极大地发展和变化玉器造型,尤其在薄胎器皿、玉山子等作品上面有突出的成就。古玉匠制玉相对现代玉雕会困难很多,受工具限制,打磨比现代玉雕长久得多,充分展示了古人智慧,同时更现玉器魅力与价值。

清光绪年间李澄渊绘制《玉作图说》详尽真实记录了古代制玉过程。

(1)捣沙和研浆。捣沙图展示了古代玉雕的第一道工序——玉匠在捣取打磨玉器用到的解玉砂。玉匠将解玉砂矿石捣碎,捣沙、研浆,把其琢磨到加工需要用到的精细程度。有些工序,如开料,解玉砂的粒子会大一点;抛光时,粒子要很細,成粉状。因此,解玉砂被捣碎后,玉匠会用大小不同的筛,得到不同大小的粒子。

(2)开玉图说。开玉图展示古代匠工分解、切割原石情景,如同现代玉雕选料一样,把大件原石去皮切片过程。

(3)扎砣图说。扎砣图展示了古玉匠画料、切料过程。原石开玉后玉匠会根据开出来的片料上的色带、纹裂、棉絮、脏点等对片料进行规划切料。扎砣就是利用砣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4)冲砣图说。冲砣图描绘玉匠把切出的料进行冲形过程。应用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玉料上转角部分“冲”成圆。这个步骤坐在旋车上完成,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砣)配着和了水的解玉砂渐渐冲去玉块上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大致成形。

(5)磨砣图说。磨砣图描绘玉匠把冲成形的料子进一步打磨过程,用二三分厚钢盘将玉器表面磨细,显出温润柔和的光泽。

(6)掏堂图说。制作有空堂的玉器时先以钢卷筒旋进玉器中央,使玉器中央出现一根圆柱,称为“玉梃”。取出玉梃时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扁状锥头渐渐切磨,掏空玉器内膛。

(7)上花图说。上花图展示古匠人在玉器表面磨琢花纹,用现代玉雕说法就是精修或精雕、把图案雕刻细致形象的过程。

(8)打钻图说。这是对于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重要步骤。如果玉器要做镂空雕刻,就要先对要镂空的部位进行打孔。先用金刚钻打透小眼,再用弯弓锯配合细石砂来回旋转把玉钻出圆洞。

(9)透花图说。透花图展示镂空雕刻的第二道工序,也就是镂空纹花。打钻后再用弯弓的钢丝弦穿过玉片上的小孔,配合浸水细石砂按画好的花样切割,雕刻出设计图案,这样整个镂空雕刻才算完成。

(10)打眼图说。这是专门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在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洞,洞的外形与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玉工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11)木砣图说。木砣图展示抛光工艺第一道工序。古匠人一般是用葫芦瓤作木砣,把已雕琢好的玉器外表进行磨光。

(12)皮砣图说。皮砣图展示抛光工艺第二道工序,也是整个玉雕最后一个工序。皮砣是牛皮制成,玉匠用它在玉器上抛光,使玉器呈现玉色。

中国玉文化从兴隆洼文化开始,玉器从最早标志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装饰品演变到礼器,进而发展成为国家重器和儒家伦理象征物,这种远古统治者一致崇拜的稀有物质在夏商周三代中原政权反复建构作用下升华成为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打造象征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时就选中和氏璧。从公元前221年秦帝国统一到1911年大清王朝覆灭,中国封建社会中象征国家统一的物质全程不变,甚至还延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设计之中。由此可见,世界上没有比玉更能代表华夏古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的物质了。

二、长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而侵袭修筑的规模巨大的军事工程统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千多年修筑,历经二十多个朝代和政权更迭,至今仍然巍然屹立。2012年,国家文物局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今天所说万里长城多指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省嘉峪关的明代长城。

中国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工程之一,是举世无双的物质奇观和文化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万里长城与历代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不但保障生产和生活安全,也是与其它文明交往、交流的重要地带,把长城放在欧亚大陆乃至人类文明交流合作的背景下考察,更能突显出长城所凝聚的中华民族智慧和伟大精神。

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以丝绸之路中部地带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着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兴都库什山等著名山脉,这一地区多冰峰峡谷和戈壁沙漠,行走困难,如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里海东部卡拉库姆沙漠、伊朗卡维尔沙漠等。此外,突兀横亘在干燥地区的雅丹也是很难逾越的地理障碍。尽管道路通行极其困难,但在远古时期东西之间并非处于完全隔绝状态。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草原和肥沃土地,为游牧民族和商队牲畜提供充足的水、食物和燃料,保障东西交通。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是良种马及其它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开始被人们利用。例如,阿拉伯地区耐渴、耐饿又能够进行长途跋涉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就用于商旅运输;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41世纪左右便开始饲养马。后来双峰骆驼也被用到商贸旅行和运输中。物质保障和畜力使用使跨地域交流成为可能。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31世纪阿富汗巴达克山的天青石就开始出现在遥远的中国、埃及和印度。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内地商人就千里迢迢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和田玉,出售海贝等出自沿海地区的特产。同时,也与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的贸易往来。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品西行到达里海沿岸,返回时满载和田玉。诸多考古发现还证实,大致在北纬50度附近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以北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小规模贸易路线衔接而成的大通道,从黑海北岸向东经过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绕行咸海北岸后转向锡尔河、楚河流域,再沿伊犁河到达天山北麓地区,最后进入蒙古草原。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在其著作《历史》中曾隐约提到过这条古道。生活在阿尔泰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开拓了这条道路,他们多游牧于蒙古草原,向西与黑海沿岸的希腊人交往密切。公元前五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从中原获取丝绸,然后通过互市贸易卖给前往西方商人,从他们手中获得金银、陶器、谷物等生活物品。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相当规模对外经济交流。

欧亚大陆之间的游牧民族同定居民族在争斗中不断融合、发展,使最初仅存在于局部或某些地区之间的贸易随着各定居民族或强国的不断反击与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发生直接联系,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安息王朝与罗马在中亚及地中海沿岸扩张,大夏国对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以及导致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西迁等等。公元前后几个世纪,亚洲、北非、欧洲曾先后存在过汉代中国、安息、贵霜、萨珊朝波斯、笈多朝印度和罗马等强大国家。种种迹象表明,上述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要素已经具备。西汉中央王朝对西北加强统治,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终于打通这条国际大通道。河西走廊开通后带动中西商贸交流,鄯善、龟玆、于阗等王国在这一时期纷纷登上西域历史舞台。其后,沿线各国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侣等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冒着流沙、风暴和冰雪袭击,披荆斩棘,共同促进,将中原、西域与中亚、西亚、波斯湾等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辟了中外交流史上的新纪元。

要确保长达7000多千米的国际大道连续不断,畅通无阻,沿途必须有大大小小中转站提供物质保障,而这些中转站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同时也把自己经营成为各具特色、魅力四射的古代文明城市。汉武帝重开“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就是修筑横贯东西的长城把这些文明城市链接起来。公元前127年,大将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就是汉长城的第一阶段;公元前121年,汉军收复河西走廊,于是“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这是汉长城修筑的第二阶段;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10年间再修由甘肃酒泉至玉门关的第三阶段长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0年间又修建自玉门关至今新疆罗布泊的第四阶段长城。经过20多年断续修筑形成一条东起辽东,西至新疆罗布泊的汉代长城,总长度超过10000千米。西汉中央政府在河西走廊长城沿线修筑一系列烽燧亭障和重要关隘,还置军驻守,保证丝绸之路安全通畅,大大促进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于是,长城成为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象征,而“众志成城”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长城修筑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明朝。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6000余千米,沿长城设置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军事重镇确保中原地区安全,史称“九边”。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经过近两年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到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8851.8千米。甘肃境内3600千米,兰州长城大约100千米(现在能找到的遗迹不足60米),沿黄河经兰州穿城而过,黄河南北两岸各建有一道长城,其间关、堡、镇、卫密布。兰州北长城从桑园峡经盐场堡、安宁堡、沙井驿、永登、武威、张掖、酒泉至嘉峪关止;东边沿黄河经什川、靖远、固原、大同到达山海关。东岗镇、拱心墩(今拱星墩)、土门墩、金城关、盐场堡、沙井堡(今沙井驿)、安宁堡等地名就是因为长城遗迹而留存下来。十六世纪初叶,东蒙古鞑靼俺答部相继占据河套、松山一带,骑兵常进犯兰州,“立黄河饮马,甚谓闯夺河桥(即镇远浮桥),大肆恐吓”。从成化到弘治年间,驻兰明军先后营建新城、西固堡、盐场堡、安宁堡等军事城堡,并在外围修筑边墙、墩台,派重兵戍守。然而正德年间以后,兰、靖、庄、凉诸卫“无处无时不遭荼毒”,明王朝不得不把驻兰明军防御重点由黄河北岸撤到黄河南岸。《明史·王以旃传》记载时为三边总督的王以旃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到三十三年(1554)之间修筑兰州长城,他以宣德年间佥事卜谦增筑兰州外城北墙为起点,东经东岗镇一直延伸到条城(今榆中青城)以东;西经小西湖一直延伸到河口附近。其位置、走向和长度与清修方志所载“秦长城”遗迹完全一致。兰州市区东部7437厂家属院锅炉房旁边有10余米遗迹。

明长城不仅仅承担军事功能,也是商贸交流的重要区域。例如,宁夏灵武清水营堡系明代弘治年间巡抚王煦修建的一座屯兵城堡,设有南北通道和暗门),其脚下是清水河,是畜群饮水的良好处所。明朝朝廷为保障戍军后勤供应运输,在长城内侧修筑一条宁(宁夏城今银川市)盐(盐池县)大道,古城处在宁盐大道中段,东边和陕北有驻兵防守的“平安大道”相接,缑墩设置齐全,是宁夏境内东西来往必经之处,逐渐形成一处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周边各少数民族用马牛驼羊、皮毛等土特产品换取内地的茶、粮食、纺织品、铁器等。明廷顺应社会经济要求,逐步建立起以茶、马为主的贸易体系。隆庆五年(1571),明廷在清水营开设“马市”。每逢交易日暗门内外牛羊成群,此去彼来。明政府对茶市、马市交易控制逐步放松,开市时间由原来每月一次改为每月数次或连续开市十多天。万历元年(1573)后还允许民间每月开设一次“月市”,每年开一次“牛羊小市”,清水营成为宁夏、陕西、甘肃与长城以外蒙古族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一直持续至明末。清初,因横城处于宁盐大道和黄河水路交汇处,又有水运之便,慢慢取代清水营马市商贸活动,但官府仍在清水营设立驿道,设快马十八匹,驿夫十名。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驾亲征新疆噶尔丹叛乱,由花马池沿宁盐大道西渡黄河,到达宁夏府城(银川)。清朝末期,阿古柏侵占南疆大部分地区,清政府派出重兵收复失地。由于西域土地广阔,人烟稀少,军队很难买到生活用品。清政府命令在天津杨柳青招募数百名小商贩货郎,挑上津京等地生产的中成药、日用小百货等随军做生意。清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服务保障到哪里,形成历史规模宏大的“赶大营”商业活动。

长城经过地区大多为山地、丘陵、高原、沙漠、戈壁、平原等北方复杂多样地貌,气候恶劣。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极为艰苦,长城修筑、军事、戍守、维修、商贸等活动无不充满着艰难险阻,无不渗透着中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的抗争精神。这在长城“点、线、面”布局,“烽、燧、亭、障、关、墙、门、楼、壕、燧”修建,报警系统、后勤保障系统、邮驿系统、兵力配备系统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历代人民创作了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和《饮马长城窟行》《登长城》《统汉烽下》《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古筑城曲》《至广州第七十七》等许许多多慷慨悲凉的诗歌。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后在敦煌至酒泉、张掖、额济纳旗一线汉塞烽燧掘获汉简3000余枚;1930年至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两汉居延地区发现汉简11000余枚,内容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小部分是书籍、功谱和私人信件等,对研究汉朝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1949年后又先后发现武威《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460多枚,居延新简(甲渠候官)8400多枚,肩水金关汉简12000余枚,敦煌马圈湾汉简1200多枚,甘谷汉简20多枚,天水放马滩秦简460多枚,悬泉汉简23000多枚,水泉子汉简600多枚,黄家湾晋简30多枚。此外,还有一些零星吐蕃文、西夏文木牍。目前已经形成国际显学“简牍学”。

甘肃境内分布着战国秦长城、秦始皇长城、汉长城、明长城,有明长城1700多千米,居全国第一,战国、秦、汉长城2000多千米,据全国第二,分布在省内11个县市区,蜿蜒3700多千米,是名副其实的长城大省,占全国长城五分之一,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甘肃出土汉简数量多,近世以来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是研究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中外关系、西北边疆的中外学者奋力耕耘的重要领域。20世纪初以来甘肃省集中发现的汉简有居延汉简、悬泉汉简、敦煌汉简等,其中20世纪90年代在悬泉遗址一次性出土2.3万多枚竹简,曾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甘肃简牍以其内容涉及学科门类多且保存的历史资料丰富而备受学术界关注。2012年12月主要承担甘肃出土简牍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职责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长城沿线还出土其它文物。例如,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考古学教授何乐夫在今西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明代墩台旧址发现《深沟儿墩碑》(现存于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并撰写《十里店新发见之墩军碑》一文发表在《和平日报》上。《深沟儿墩碑》记载墩台内配备旗帜、鼓、弩、软梯、炮石、火药、火箭、鸡粪、狼粪、狗粪、柴草等情况。该碑除军士外还把军士妻子名字刻于碑上,碑文记载的家具如锅缸碗筷等正好可供5对夫妻使用。《深沟儿墩碑》作为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明长城士兵戍守情况,文献价值极大,也更深刻地表明长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长城不仅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还为历史、考古、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震、军事等学科研究提供可靠参考和佐证资料;长城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升华增添了动力。毛泽东长征途经宁夏时有感而发写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学生、“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名成员、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写过一副咏颂长城的对联:“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1985年,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和罗哲文在全国政协提案,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被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文化精神生生不息。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界历史文化奇迹、中国最特殊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的长城,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

三、《玉雕长城》:两种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合

前两章梳理了中国玉文化和长城文化发生、发展和形成大概脉络。玉文化是飞翔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里的“龙”;长城及其文化也被誉为民族精神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长城是不可移动文物,长城文化则属于精神遗产;中国玉器是物质文化,而玉文化是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玉文化和长城文化都是各族人民在砥砺前行中交流融合发展形成,共同创造演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费孝通先生说:“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来看,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的概念了。”东北地区走廊应当是“辽西古廊道”。上述廊道在地理空间上将中原与西北、西南、东南和东北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民族迁徙融合、文化碰撞交流,中华民族实现更高层次的多元一体。辽西古廊道处在辽、蒙、冀三省交界,有东北—西南走向努鲁尔虎山与松岭两大山系,水系和山脉交错形成东北—西南走向天然交通廊道,南端连接着华北地区,直达中原;北端连接东北大地可进入东北亚腹地。这个区域出现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由此内蒙古可以看成是西北走廊与辽西古廊道联结带和欧亚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地带。

中国有4个重要玉石产地:岫岩、和田、蓝田和南阳。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对玉情有独钟,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中,没有哪一种物质能像玉一样延续近万年而未曾中断。从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资料看,以兴隆洼文化为例,岫岩玉奠定了中国八千年玉文化发展史的深厚根基;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例,岫岩玉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和永续发展的光辉历程。玉文化在华夏文明发生、发展进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华夏先民凭借雕琢玉器和玉礼器来达到通神、通天神话梦想,并构建出一套完整玉礼仪传统。距今8200年—7400年兴隆洼文化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先河,然后用大约4000年时间覆盖全中国:第一波为“北玉南传”,第二波为“东玉西传”,4500年前扎根中原,以山西陶寺文化玉器和下靳墓地玉器为代表,中原地区玉礼器生产伴随着王权崛起而揭开序幕。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那就是玉”。拥有八千年雕琢和使用历史的岫岩玉应为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核心物质载体,堪称“中华第一玉”。远古兴隆洼人和红山人独爱岫岩透闪石河磨玉,悠长的历史和无以伦比的价值使其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稀有、最珍贵玉石资源。保护、传承与推动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研究,正确引导岫岩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岫岩是我国玉石主要产地之一。远古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玉石,并在漫长岁月中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总结积累采玉经验,使采玉方法不断改进,绵延至今。岫岩玉雕由最初的小件逐步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等件和80年代以后的大型玉雕作品,种类齐全。岫岩工因材施艺,善于利用、保持玉石的天然美,剜脏去绺,精雕细琢,俏色巧用,化瑕为瑜。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组合使用,线条舒展、大开大合、匠而不拙,作品风格严谨又富于变化,形神兼备,极具生气。岫岩工在素活、山子、花鸟创作上独树一帜,尤其在大、中摆件雕刻方面独领风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风格鲜明的岫派玉雕。伴随着玉雕工艺的发展,岫岩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玉雕大师,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创作的玉雕和玉件行销全世界,玉产业已成为岫岩县支柱产业之一。岫岩县经营玉品产业或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士大约10万人,玉器产业曾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政府倡导、推动玉器产业向玉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优质的玉石资源为岫岩赢得许多荣誉。新中国建立后,1960年7月22日,岫岩玉石矿的矿工在东山露天采场开掘玉石时,发现了一块巨大玉石体,晶莹璀璨,重206.76吨,比曾经轰动世界的缅甸“玉石王”重8倍。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这是稀世国宝,不可多得,一定要保护好玉石王。”1968年春天,岫岩玉器厂高级工艺师李洪才带领其他艺工完成巨幅玉雕《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国庆前夕送到北京中南海。10月4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观赏这件岫岩玉雕作品,并且问总理:“这么好的玉,产在哪里?”周总理说:“这是岫岩玉,产在辽宁省岫岩县。”毛主席说:“这是国宝,不可多得,要保护好资源,利用好资源。”1997年,岫岩玉石矿又发现一块巨大玉石体,据露出地面部分判断,重约6万吨,比“玉石王”大200倍。同年,矿工在玉矿井下300米原生矿床上采到一块巨型玉体,是目前世界上取自井下原生矿床最大的玉石体,故被称为“井中玉王”。1999、2000年,中国宝玉石协会举办两次“国石”候选石评选活动,岫岩玉荣获“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殊荣。2006年4月,岫岩玉雕素活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我国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岫岩玉星”。岫岩也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唯一的“中国玉都”。2010年2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将继天工奖之后再次推出全国性权威玉石雕刻奖项评选——玉星奖,以培养中国青年玉雕人才为己任。2011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院士为“2011·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题写书名——《玉根国脉》,指出岫岩玉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应开展深入研究,传承与弘扬中华玉文化传统。

2018年5月,人们将两块巨型玉石从哈达碑镇搬运到岫岩,其中一块单体重达118吨,玉石原体为花玉(又称七彩玉)类型,长近6.5米、高逾3米、厚近4米,最大周长近17米。一般花玉含玉量不足30%,但这块巨型玉石含玉量高达98%。大家对雕琢题材有不同看法。岫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邀请玉文化研究专家、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到岫岩进行调研。刘国祥研究员曾于2011年曾在岫岩主持召开过“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确立了岫岩玉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现场观摩巨型玉体,深思熟虑后认为应该雕琢万里长城,因为如此大的巨型岫岩玉体很难再发现;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万灵之长,中国最早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和C形龙所选玉料均是岫岩玉河磨料,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也常常被比喻为矫健巨龙,展示着中华民族智慧、意志和雄伟气魄。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具有无可比拟的突出普遍价值,1987年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后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长城已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此外,长城最突出、最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三大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时代,我们要传承文化,开创未来,正如国歌里唱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符合时代要求。刘国祥研究员主张雕琢万里长城的意见得到岫岩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玉雕大师们一致认可。于是,从2018年11月开始,在中共岫岩满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刘国祥研究员担任总策划、孙立国玉雕大师担任总雕刻、佟少强馆长担任总监制,组建了一支35人的玉雕技师队伍选用重达118吨的岫岩花玉雕刻“万里长城”——简称《玉雕长城》,它采用立体雕、镂空雕、深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运用近实远虚的表达手法,耗时200900个小时,用工47人,光亮12600小时,于2019年8月16日完成35米墙体、32座敌台、3座暸望台及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四大雄关的创作。所雕长城垛口1400余个、长城城砖257000余块,城墙最高处可达26厘米、道路最窄处仅2厘米。在关城选择上既充分考虑到各关隘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价值,也根据玉石本身的颜色分布和走向进行创作,如利用玉石的黄色部分来决定雁门关的位置和周边风景,以展现黄土高原的厚重。《玉雕长城》以东起虎山、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为蓝本,绵延数万里,其间崇山峻岭,植被丰富。按照长城从东到西的气候与植被变化,雕刻了包括枫树、崖柏、塔松、青松在内的近百种植被,俏色巧用,在玉料红、黄、蓝、绿、白、黑等颜色衬托下,表现了金秋十月长城沿线的醉人美景,突出了长城的气势磅礴,歌颂了祖国的大好山河。2019年10月1日,美轮美奂、大气恢弘、巧夺天工的新时代中国巨型玉雕“万里长城”在岫岩雕刻竣工,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形体最大的玉雕“万里长城”,也是当代“岫岩工”的巅峰之作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创产品。《玉雕长城》最大亮点是“玉雕”与“长城”的结合。以玉石头为核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而且是财富、人才、道德及和平象征;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而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巨型玉雕《万里长城》将承载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玉石与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结合在一起,是岫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上的最好礼物,是中国玉雕史上的壮举,也为保护、利用长城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全程参与大型玉雕《万里长城》策划、设计、雕刻及纪录片拍摄、制作的刘国祥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说:“很难再找到118吨的岫岩花玉了,堪称绝世珍品!集众人智慧,用玉文化理论指导当今玉雕实践,钟爱事业,倾情奉献!新时代巨型玉雕‘万里长城’是中国八千年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新时代巨型玉雕面世,是中国玉文化界的大事,岫岩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因玉雕万里长城的面世,永放光芒!巨型玉雕‘万里长城’将中国传统玉文化与长城文化相融发展,对进一步传承弘扬岫岩玉根国脉文化,叫响擦亮‘中国玉都’品牌,推动岫岩玉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央视记录过程,并非易事!雕刻万里长城主题是我决定的,感谢岫岩县委、政府和岫岩人民的信任,梦想变成现实!”

难能可贵的是,自2018年11月开始,央视摄制组首次来到岫岩,开始对雕刻《万里长城》全过程进行跟踪拍摄,并在哈达碑镇、偏岭镇、岫岩城区等地取景拍摄,历时一年,终于在2019年10月完成最终纪录片《玉雕长城》拍摄和全部制作,并在2019年12月25日、26日21:20分,由央视摄制组录制的纪录片《玉雕长城》(上下两集)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考古学家、玉文化学者和民众反响强烈。

与《玉雕长城》同时完成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也体现了长城文化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长城是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地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认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已不仅仅是一道军事分界线,它已经演变为内涵宏大,体系复杂的长城文化:从地理角度看,这条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分界线;从民族角度看,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从军事角度看,长城包含了墙身、烽燧、关城、城堡等几大部分,是攻守双方智慧演进的呈现,也是建筑手法的呈现;从交通角度看,长城本身就有快速运兵功能,同时沿着长城出现了一系列交通线路,成为沟通东西的重要路线。长城是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势力此消彼长的产物,在漫长历史时期两大文明彼此碰撞,相互吸收借鉴。长城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存在是对长城之外非中国的否认,是民族连接的纽带。我国现有法定民族56个,由于分布地域、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也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以岫岩蛇纹石玉、透闪石玉为主要原料,总长86.8米、宽4米,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与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完美呈现出56个民族生产和生活的生动画卷及举行节日庆典的欢乐场景。人物雕刻栩栩如生,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雕刻逼真,浓郁的民族风情一览无余。这是目前所知我国首例全面展示56个民族形象的玉雕图谱,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创新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与《玉雕长城》交相辉映,表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和辽宁岫岩满族博物馆玉文创馆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内的创建,《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的同时亮相,是融合绵延八千年玉文化、万里长城这两大中华文明传统元素,是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成功举措,对于进一步传承、弘扬岫岩玉根国脉文化,叫响擦亮“中国玉都”品牌及推动岫岩玉文化产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岫岩玉雕玉器
岫岩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研究
——以岫岩玉雕为例
浅谈岫岩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漫谈岫岩玉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