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与介绍
2020-08-04张润平
张润平
(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甘肃定西748400)
大沟寨阳巅沟梁(原崆峒山)后寨子,正前方烽燧遗址清晰可见,上面时有秦汉瓦残件及青铜兵器出土。 冯亚飞 航拍
一、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时间节点
1.2010年5月期间张润平受时任维新乡党委书记的石志平邀请前往考察铁城高庙壕堑遗址。
2.2012年11月23日张润平受李闹勤之邀请,李森老师陪同考察五台山长城遗址,发现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南无白衣大悲观世音菩萨圣池山四台殿宇”竣工庆贺丝质文书一件。
3.2015年6月6日张润平受李森邀请、石天使陪同考察大沟寨长城遗址,顺五台山上去,至后寨子处下山,从大沟出去。
4.2016年7月18日张润平受李森邀请、颜万智陪同考察大沟寨长城遗址,顺五台山上去,至后寨子处又上两座山峰,灌木中无法穿越,只好下山,从大沟出去。
5.2017年6月26日张润平与白文科考察西寨镇冷地口、清水镇迭麻嘴长城烽燧遗址。
6.2017年9月8日张润平与李森、兰州大学博士刘洋考察大沟寨大沟道人湾等民间信仰遗迹。道人与崆峒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组合体,不得不考察。
7.2018年11月20日张润平与李森、王力华、徐卓、冯亚飞、颜万智、杜云中、姚志明上五台山考察,其中姚志明贡献崭新30米卷尺一盘。这是响应县委宣传部号召,由文广局正式出面组织的首次对岷县秦长城遗址的考察,拉开了全面进行全县秦长城遗址考察的序幕。
8.2019年4月24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十里镇五台山系列遗址,并接受李森捐赠战国青铜兵器殳等相关标本。
9.2019年4月25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十里镇小卧龙村南山寨子等遗址。
10.2019年4月26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十里镇铁关门--墩上、十里镇墩背后——墩台、十里镇墩背后--窑址等遗址。
11.2019年4月28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茶埠镇山那村洼路沟古建残存遗迹、茶埠镇西京村插牌嘴、茶埠镇西京村跑马巷、茶埠镇西京村斜坡等遗址。
12.2019年4月29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维新镇铁城闇门堡、维新闇门堡之上烽燧(F1)、维新烽火台之上墩台1、维新烽火台之上墩台2、维新铁城边墙、维新铁城壕沟、维新铁城遗址、维新闇门堡至烽火台壕沟遗址、维新闇门堡山下沟底墙体残存、临潭县陈旗镇草场门村大禾驮北山村入户采访、维新卓坪墩台、维新卓坪壕沟等遗址。
13.2019年5月11日张润平与马爱军、李才景考察清水沟通往维新真卓坪村与西江镇青山沟村的低山梁考察山脊石砌墙体遗址。
14.2019年5月30日刘虎林在麻子川文昌帝君庙发现秦长城烽燧遗址。
15.2019年6月13日张润平、刘虎林、包新田考察梅川镇红桥堡遗址。
16.2019年6月29日张润平与李开红考察西江镇王铁嘴烽燧遗址。
17.2019年6月30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临潭县洮滨乡秦关村、西寨镇关上村熟羊寨、临潭县洮滨乡上川村堡寨、临潭县洮滨乡上川村山上壕沟、临潭县洮滨乡总寨大深沟遗址。
18.2019年7月1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李森考察五台山阳巅沟梁最高烽燧遗址。
19.2019年7月1日张润平、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考察麻子川文昌帝君庙遗址。
20.2019年7月3日张润平与冯亚飞考察关上、秦关、骆驼巷遗址并航拍。
21.2019年7月5日刘虎林、包新田考察中寨镇马崖东元山堡寨、中寨镇马崖壕沟等遗址。
22.2019年7月8日刘虎林、包新田、龙冬梅、后盼盼采访长城学者李璘先生。
23.2019年7月12日张润平与冯亚飞、徐卓考察五台山阳巅沟梁烽燧遗址并航拍。
24.2019年7月27日张润平与白文科在骆驼巷进行田野调查。
25.2019年7月22日刘虎林、包新田、龙冬梅、后盼盼在大沟寨采访李森老师。
26.2019年7月23日刘虎林、包新田、龙冬梅、后盼盼接受十里镇龙峰村刘杨忠、张国文捐赠标本。
27.2019年7月29日刘虎林、包新田、龙冬梅、后盼盼采访十里镇龙峰村刘应熊老人。
28.2019年8月7日刘虎林、包新田考察秦许乡八卦楞遗址、秦许乡后沟梁(镇岗寨)遗址。
29.2019年8月8日张润平、刘虎林、包新田与央视记者调查五台山长城遗址。
30.2019年8月14日张润平与马爱军、李才景考察西江草滩村烽燧遗址。
31.2019年8月15日张润平与李才景考察西江王铁嘴壕堑遗址。
32.2019年8月19日张润平陪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考察铁城高庙秦长城遗址。
33.2019年8月20张润平与马爱军、李才景考察钉塞壕堑及烽燧遗址。
34.2019年8月27日张润平与电视台记者李志强考察大沟寨秦长城遗址并航拍。
35.2019年10月26日张润平与李才景考察钉塞壕堑遗址。
36.2019年11月4日张润平与唐爱勤考察钉塞烽燧遗址。
37.2019年11月19日刘虎林、后永乐、包新田、李志康在西北师大参加岷县秦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会。
38.2020年1月19日张润平与徐卓、冯亚飞、苗菁等考察大沟寨大沟道人崖遗址。
39.2020年3月8日张润平与白文科从鹿峰村后沟梁步行至阳巅沟梁考察秦长城烽燧、后沟梁城障等遗址,开始为“五一节”期间考察队考察探寻路线。
40.2020年3月14日张润平与白文科、杨峻坪延伸到卓尼县木耳镇考察秦长城遗址。
41.2020年4月9日张润平与苗菁、包强考察后沟梁烽燧遗址,并为“五一节”期间考察队考察探寻最佳路线。
42.2020年4月10日张润平陪同兰州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长城文化研究者蒙自福先生考察墩上、关上、秦关秦长城遗址。
43.2020年4月15日张润平与苗菁、包强考察岭峰村烽燧与白土坡壕堑遗址。
44.2020年4月26日张润平与苗菁、王玲从骆驼村上山到达阳巅沟梁烽燧考察,并伐木取道,确定最佳考察路线与安全措施。
45.2020年5月2日带领考察队考察五台山秦长城系列遗址与西寨镇关上村、临潭县洮滨镇秦关村秦长城遗址。本次考察,李世翔认为在五台岗山脊处散落的三个排列有序的石块堆正是当年燃放烽烟的墩台,当时应该有五个墩台,临山脊两边的墩台已经被毁坏了,中间三个遗迹还在。这又是一个新发现。
46.2020年5月3日带领考察队考察维新镇铁城高庙秦长城系列遗址与麻子川镇岭峰村相关秦长城烽燧与城障遗址。
从如上列举的前六条看,我从2010年就开始了岷县长城遗址的考察,但为什么毫无结果呢?因为那时候我对什么是秦国时期的长城形制并不清楚。每次都出于被动邀请,自己并没有认真对待,做好考察前的充分准备。而从第七次开始,特别是2019年春节期间,我全面系统查阅了 《史记》《汉书》《通典》《方舆胜览》《括地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历代历史地理政治典籍,梳理出了第一手自成体系的文献资料。站在这些历代史地大家肩膀上再看现当代若干学者的文论,高低立现。这样我开始披沙拣金,很多依靠二三手资料撰写的文论均可以不予置理,这样什么是秦长城的原本形制就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考察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那么,什么是秦长城的基本形制?以河为塞,以山为塞,以壕堑、烽燧、亭、关城、城障为基础防御工事,特别是以壕垫为最基本的“塞障”而形成的长城形制,这是战国长城的共同特征。“以河为塞”,“以山为塞”的“塞”的基本形式就是“壕堑”。只有到了秦始皇万里长城建设需要,才有了用长长的墙体相连接的长城形制。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正确认识和判断秦长城遗址极其关键,非常重要。这是从原典文献中求证。
另外,长城不是单纯的一面墙体或一尊烽燧或一座关城那么简单,而是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特殊的人类、特殊的军事、特殊的材料综合作用的人类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和可以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历经二千多年历史尘埃的浸蚀和人类的扰动,对其要有准确正确认识判断,必须要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军事学等学科综合入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地,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是从多学科求证。
长城的建设,特别是要害部位的建设,往往伴随着两个功能:防御与划界,更多的时候宣示势力范围的界域意味更浓。因此建设地点多在人迹罕至的极其险要的地方,如果不从事大量田野调查,单凭学者自己感觉寻找,几乎是不可能发现的。从田野调查求证是这些年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惯用的方法,在特别是秦长城遗迹的考察中,田野调查法更不应该缺位。
秦长城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工程,不可能不受历史风雨的浸蚀和人类的扰动,绝大多数地方的遗址不能完整清晰呈现,仅剩残垣断壁或坍塌在地的遗迹可见。这就需要我们考古,用考古的方法求证。
这就是四重证据法。
2016年出版的《岷县青苗会研究》一书我就成功运用四重证据法,这几年的西北史地探研包括对民歌“花儿”的研究均运用此法取得了学术性的突破,本次长城考察更是四重证据法成就了我们的考察,可以说非常顺利,在一个月多时间内就基本调查清楚了岷县段包括相关县域延伸段的秦长城遗址遗存和长城分布图。方法正确非常重要。如下就是遗址简介,其中12处已经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岷县秦长城遗址介绍
1.大沟寨遗址
大沟寨位于县城之西十二里外的十里镇大沟寨村,该遗址是一个区域性遗址地,即大沟寨作为秦长城西首起地,对其布防设控是成体系、多角度、多层次的。其总面积估计在方圆9平方公里范围左右,在秦长城布设当时,很有可能以崆峒山一个名称统冠整个遗址区域。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碎片化分割,把原来一个完整的区域分割成为多个乡镇村落,这样在所在地遗址表述上无法做到统一,必须一个遗址点一个词条来进行。作为秦长城首起地总体性布局,经过多次考察,这一遗址区域涉及到两个乡镇:十里镇、秦许乡,十里镇涉及到的村落有大沟寨、铁关门、折家山、骆驼巷,秦许乡涉及到的村落有鹿坝村、盘路门儿、东沟门、花园、黑沟等。秦长城遗址分布,秦许乡以后沟梁为主,十里镇以阳巅沟梁及南面山坡以下至洮河岸边为主。大沟寨并不大,平均沟宽不足50米,纵深不足四公里,何谓大哉?因自先秦就是西面大草原古羌大通道也。进沟千米就是十八盘古羌大通道。大沟寨有三个 “十八”:十八盘立轮磨、十八盘路、九沟十八叉。十八盘路的山脚下有一块两三亩大的田地,相传是古寺院遗址。2015年6月6日我第一次来考察,就在遗址上捡到七块秦汉瓦片残件,都半个手巴掌大。
2.大沟寨十八盘古道遗址
十八盘路位于大沟寨沟盘路头顺山坡而上,因总共有十八盘而得名。当地人把十八盘路简称盘路,路顶山脊部分称为盘路梁。从山脚下到盘路梁路程大约8000米左右,只有第三盘与第十七盘有专用名称,分别是窝角(方言读戈)与窎滩,其余各盘直接以序号相称。窝角因路道拐弯处在山崖下,非常难走而得名。窎滩因坡度平缓又遥远而得名。这条道是秦汉古道,是史前陕西通古羌松潘与青海的核心通道,也是从秦岭穿越岷山最经济便捷的通道,是秦长城首起地通西南方向的第一道关口,从山脚下到山脊处均有布防。正因次,我们在山脚下的台地上多次捡到秦汉瓦片。十八盘路道山脊高峰处,均设有烽燧。可见当时秦长城西首起地布防之严密。十八盘路理应是大沟寨秦长城遗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五台山遗址
五台山位于十里镇大沟寨村,原是崆峒山的末端部分,按照山脊自然台地分级,从山脚到山脊的四个台地及五台岗共有五个台级,总路程在4000米左右,明代顺四个台地及五台岗山脊下南面天池处,分别新建了融儒教、释教、道教、神教等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建筑,一时为当地著名民间信仰圣地。海拔2567米。民间信仰建筑由于“五台”的凸显建筑影响力,导致该山体的名称由原来的“崆峒山”变成了“五台山”。由于“五台山”建设的人为扰动,原来由阳巅沟梁延伸下来的秦长城石砌墙体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在只能在五台子山脊部位看到三十多米长已经被完全风化了的碎石墙体痕迹。图中的青铜器“殳”是大沟寨退休老教师李森捐赠,是李森之孙从三台子坡段草丛中所捡,为战国时期最常用的一种单兵器,其撞击力极强,长于长城防御、战车与马上交战。
大沟寨阳巅沟梁(原崆峒山)出土战国青铜兵器殳侧面
大沟寨阳巅沟梁(原崆峒山)出土战国青铜兵器殳正面
4.前寨子遗址
前寨子即五台山的四台子,由于在明代新建了多种民间宗教信仰庙宇,很多人习惯把此地称谓为四台子,只有在与五台岗之上又一处较为宽大的台地后寨子做对比时,才说又叫前寨子。这说明前后“寨子”的得名早于“台子”的得名。前寨子依山就势,顺山形平整顶部而建,总长100多米,最宽处20米左右。有较完整的围墙遗存。围墙西北面有较长石砌墙体遗存,远超临面围墙长度。其西南角有早期夯土墙遗存,高不足2米,长3米左右,夯层均在10公分左右。此处应为整个阳巅沟梁秦长城防御体系组成部分之一,属城障遗址。
5.后寨子遗址
后寨子位置在五台岗以上的阳巅沟梁下半部分山脊处,因对应前寨子而得名,从五台岗以上山脊再没有民间信仰建筑物,人为扰动相对有限,因此在部分山脊山坡处尚能够见到石砌墙体遗迹,断断续续延伸到后寨子,再由后寨子延伸到阳巅沟梁最高烽燧处。后寨子面积比前寨子大,总长度在300米左右,最宽处有60米左右,由4块大小不等台地组成,各块地均由石砌墙体区隔,有的墙体高近2米,有的墙体高二三十公分、三四十公分不等,还有部分地段墙体已经被风蚀成为碎片铺在地面,仅显示为长长的墙体痕迹。此处应为整个阳巅沟梁秦长城防御体系组成部分之一,属城障遗址。该遗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开垦为农田,但总体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动。
6.阳巅沟梁单面石砌墙体遗址
位于后寨子遗址处逆山脊而上约300米距离的山凹处有30米左右长石砌墙体,保存完整。高约2米,宽约1米。
7.阳巅沟梁双面石砌墙体遗址
双面石砌墙体的位置在阳巅沟梁最高烽燧之下约30米的山脊处,墙宽约1米,残高约2米,两面墙间隔距离2米左右,从最陡峭处沿山脊而下直至山凹处,残存总长度约100多米。这种双面墙设置并不多见,估计当时是为了与两个山脊最高处的壕堑对接而筑。但现在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两头山脊处壕堑已无法判断。
8.阳巅沟梁烽燧遗址
大沟寨阳巅沟梁(原崆峒山)烽燧秦瓦残件,2019年7月1日考察组所拣。
该遗址位于阳巅沟梁最高处,海拔2860米,由三级台地组成,以地形而就,呈不太规则三角形状,比五台岗高出350米,最底下愈大,最顶上愈小,夯筑烽燧已经仅2米5左右高。此处捡到秦瓦残片,均为板瓦,从纹理看,似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品。中间蒿草茂盛、两山脊汇聚突起的三级台地深绿色处即为烽燧位置。
9.骆驼巷牌嘴烽燧遗址
骆驼巷牌嘴烽燧遗址位于阳巅沟梁烽燧下坡段一千多米的小山脊上,当地人叫牌嘴,因祭山需要每年搞活动,上面要插旗牌,故名。在此牌嘴下方及周围有很多秦瓦残件,随处可见,应是当年秦长城烽燧遗址。
10.骆驼巷湫神庙遗址
大沟寨阳巅沟梁脚下骆驼山烽燧遗址出土筒瓦,张润平与当地村民刘瑶老人脚下填埋有厚厚一层秦汉砖瓦残件。 徐卓 摄
位于骆驼村骆驼山脚下的台地上,建筑有湫神庙、观音庙等民间信仰殿宇,在其基址下方堆积有厚厚一层多种形制秦瓦残片,筒瓦较多,我们征集了一件完好的筒瓦,长54公分,宽17公分,外为粗绳纹,里为细布纹。
11.骆驼巷洮河岸边烽燧遗址
位于骆驼村洮河岸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然存在,底座直径约30米左右,残高30余米,比较完整,呈圆形,约1米宽路道从底部盘旋而上直至顶部。1978年洮河发生百年不遇超大洪水,冲走大半烽燧基址。1980后被群众平毁,在此基址上建设平顶砖混房屋6间。在烽燧遗址前南面20米距离出土大量秦瓦,筒瓦较多,季绪良家宅基地下方埋藏有一层残片,出土完整筒瓦一件。
大沟寨阳巅沟梁脚下骆驼村临洮河岸边烽燧遗址出土战国筒瓦,现收藏在该遗址所在地季姓人家,长50.5公分,宽16公分。
12.铁关门遗址
铁关门,即十里镇铁关门村,其关门遗址在1982年武都地区编印的文物概况中还有记录。而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就缺失了,说明该遗址毁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铁”在汉语中的一个义项就是“比喻坚固”,岷县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几个地名节点“铁关门”、“铁城高庙”、“王铁嘴”、“钉塞” 均有此意。根据调查,当地世代传说,铁关门就是秦长城的西大门。我问有没有见过大门或城门的建筑遗迹,今年74周岁的刘瑶老人告诉我,小时候上大沟寨小学时,路边有堵墙,夯筑的,明显是墙体的残段。这说明铁关门曾今是有防御墙体的,从留下来的地名来判断,当年肯定有大门形制,只是时间久远,被岁月毁灭殆尽了。这也与1982年《武都地区文物概况》记录相符。
13.骆驼巷遗址
阳巅沟梁山脊西北向骆驼山下,就是十里镇骆驼巷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骆驼村东边的水沟非常深,宽有五六米,深有3米左右。说明在更早前期可能会更深。我们田野调查当地老人此地为什么叫“骆驼巷”?他们说不清。显然这个村落名称是因“巷”而得名,“巷”即“马道”,这正与铁关门共同组成了秦长城西大门的防御设制。据骆驼巷村74岁刘瑶老人讲,他们小时候在骆驼巷临近洮河岸边最高台地有一座非常大的墩台,底座是石块砌成的方形,盘旋而上的路道有一米多宽,一米多高,直径大约30米左右,上面是黄土夯筑而成的圆形墩台,夯层大约10公分左右,台高大约20米左右,墩前原来全部是农田,没有住户,当地人把那个地方叫墩看(即跟前之意)川。把从凤凰山流出直通洮河的河叫门场河,即铁关门面前的河流,实际应该是铁关门前的护城河,直通到阳巅沟梁最高烽燧下方的天池。这条河之前从驼巷一直延伸到铁关门村边。显然,它是秦长城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4.折家山墩上烽燧遗址
折家山墩上村烽燧遗址位于崆峒山脚下,烽燧塌落呈土堆状,但断面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均为10厘米。该遗址就在崆峒山脚下,从墩台向山顶看,有条疑似人工壕沟通向山顶。从墩台向下看,有延伸到洮河岸边的壕沟,这可能就是当年的壕堑。据当地人说,每到暴雨季节,在此壕沟经常会冲出一些青铜箭簇以及青铜戈、青铜剑、青铜刀等器物。下图就是该遗址。就地查看,从墩旁位置,不论逆山而上还是顺山而下,均有人工壕堑残痕,从山顶直通山下洮河边。而此河边,就是当年秦长城西大门所在地,因此应该与铁关门前护城河相配套。
大沟寨阳巅沟梁(原崆峒山)脚下折家山墩上遗址
15.后沟梁城障遗址
后沟梁位于秦许乡鹿峰村北面的山梁上,与十里镇大沟寨五台山遥相呼应,海拔比五台山高,与阳巅沟梁基本持平,为2816米。上有一处长方形城障遗址,四边墙体已经彻底坍塌,至正中地形愈低,从正中间向四面墙体延伸愈高,宽约15米,长约20米。
16.后沟梁石砌墙体遗址
后沟梁遗址位于秦许乡鹿峰村村北大山之山巅,当地人称后沟梁,在后沟梁从东南到西北的山脊上有石砌墙体遗迹,有迹可查者残长40米,残宽1至2.5米,因年久已塌落为鱼脊状。在石砌墙体遗迹西面平行距离19米处有一条底宽4米残高1至3米的人工壕沟,一直向东南延伸,有迹可见者有近1千米。早年李璘先生在距此不远的镇岗寨采集秦瓦标本9件。(刘虎林 后永乐撰稿)
17.八卦楞山嘴烽燧遗址
八卦楞山嘴烽燧遗址位于秦许乡政府正北面的八卦楞山嘴之上,视野开阔。烽燧夯土基座近方形,边长近20米,夯层厚13-16厘米。烽燧整体塌落呈圆锥状,残高近7米。烽燧西面有一石砌小龛,内供曼陀罗图案和五色彩线包,疑为苯教祈雨伏藏做法所用。(刘虎林 后永乐撰稿)
18.钉塞跑马巷遗址
钉塞跑马巷遗址位于茶埠镇钉塞村,洮河下游东北向,距离县城大约5千米。跑马巷呈东西方向,从山嘴(插牌嘴)延伸向洮河边。在插牌嘴位置原有顺山脊斜下夯筑的墙体,在前些年还能看到遗址,现在因为修铁路全部被毁灭了,原来直通到洮河的跑马巷也被水泥硬化成为了铁路上的排水沟。当地人叫的“跑马巷”,其实就是长城城墙构造“马道”的另外一种形制。跑马巷长近1千米。茶埠镇将台堡距此约1千米,早年李璘先生在距此不远的将台堡采集秦瓦标本5件。
我们调查时问当地人地名为什么叫钉塞(当地人把塞读为“sei”),都说不上原因,当地政府也将地名改写成了“的西”二字。其实“钉塞”这个地名是非常纯正的古汉语词汇,意即如钉子一样钉在那儿的塞障设置。钉塞在山坡上,下面就是当地人叫的“跑马巷”,其实就是长城城墙构造“马道”的另外一种形制。跑马巷长不足一公里。跑马巷下面的地方就叫“西津”,实即当年的渡口。显然,钉塞与西津是防御上完整的配套设施,与龙王台(实为瞭望台)共同组成了防御体系。
19.关上村熟羊城及壕堑遗址
西寨镇关上村熟羊城位于岷县县城西面洮河上游通往甘南州临潭、卓尼二县的山沟最窄处,距离岷县县城约40公里,呈南北向,西面山脊悬崖峭壁,东面山脊被盖北沟一分为二,在两面山脊隆起处均呈现出人工深挖的壕沟,宽度均在4米左右,南面山体当地人称为“盖北沟咀”,壕沟长约300米左右,北面山体当地人称为 “滚木山”,壕沟长约500米左右。南面壕沟下方邻山脚下,有长方形堡城遗址,这座堡城便是“熟羊城”。经实地测量,其中上侧墙体残存长约16.5米,残高4.6米,墙基厚度4米,顶层厚度1米。下侧墙体长约5米。上侧墙体距离下侧墙体约56m。据关上村村民董春生讲,在未通汽车之前,道路就在熟羊城中间穿过。可惜邻河道的墙体已经在修公路时毁灭了。这显然是一座关城遗址,而这条道路则是当时通往甘南州冶力关、古狄道(今定西市临洮县)和今合作、临潭、夏河等市县及青海的核心要道,在此设置关城极其重要。
关上关城遗址全景 冯亚飞 航拍
关上关城遗址近景 冯亚飞 航拍
关城设在该山沟最窄处位置,盖北沟南北两山脊有人工壕堑遗址,中间已经废弃的路道正是当年横穿关城的古道。南北两山脊壕堑,另加一道天然沟壑,实际是三道沟堑的防御,可见古人防御设计的精妙。
秦关村壕堑遗址,当地人叫做“拦沟”。 冯亚飞 航拍
铁城烽燧全图,就近路面为当年壕堑。
铁城壕堑近景,壕堑顺着山脊一直延伸到山顶背面。
20.坪上村铁城高庙壕堑——卓坪村古城壕遗址
坪上村铁城高庙壕堑——卓坪村古城壕在县城西北部洮河下游位置,距离县城50千米左右。两条壕沟分布在一个坐南向北共同山脊南北向分野延伸至洮河边的东西两个山头脊梁位置,互为犄角。铁城高庙壕堑绵延五六千米长,卓坪古城壕约3公里长。早年李璘在卓坪古城壕采集秦瓦9件。
而关上村熟羊城的来历,是北宋时王韶率兵进行“熙河开边”之役,攻破铁城,青唐 厮啰政权的将领——青宜结鬼章(当地人称“鬼章王”)率部从闇门逃出,顺壕堑逃至关上村关城内小憩,刚宰羊在锅里煮熟,尚未来得及用餐,追兵就赶来了,活捉了鬼章王。后来人们就把此城叫做“熟羊城”。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就是铁城壕堑与关上的关城互为呼应,各属一个防御体系中的其中一系。事实上关上村盖北沟、铁城壕堑、卓坪古城壕三个山脊延伸打结处就是清水镇、维新镇、西江镇分界岭——低岔梁(又称低山梁),在低岔梁上,我们也发现了石砌的墙体。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布防的精准与严密,及用心之良苦。
21.上川村——总寨村——秦关村遗址
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洮滨镇上川村尕巷巷儿——总寨村尕深沟位于岷县以西洮河上游地区,距离岷县县城约55公里。这两处地方在先秦时肯定属于岷县辖区,是古临洮(今岷县)秦长城逆向洮河以西延伸防御的末端。其防御设施与岷县维新段两处防御设施如出一辙,均为壕堑性设施。上川村有壕沟的山坡,当地人叫“岔尼山”(藏语音译),称壕沟为“尕巷巷儿”,壕宽4—5米,壕深6—10米。岔尼山壕沟沟口前方有一座明代烽火台遗址。
总寨村壕沟遗址在电(应为“巅”)尕山上,当地人称此人工壕沟为“尕深沟”,称壕沟左侧自然山沟为“大深沟”,山体统称为“深沟顶”。据当地药农(胡福生,58岁)讲,该地大深沟也叫“娘娘庙沟”,因沟口有娘娘庙。娘娘庙供奉神灵为“九天圣母”,与岷县西寨镇冷地口村“九天圣母”为同一位神灵。从娘娘庙沟翻山下去便是岷县西寨镇关上村遗址,进深可至临潭县的“黑松岭”,传说岭上有宋将潘仁美的坟冢。当地人把“尕深沟”又叫“拦沟”,从“拦沟”以西再逆洮河而上全部是紧邻水岸的山体,即使人行小道也没有,更别说机动车道了。从这里可看出“拦沟”设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尕深沟右侧有村庄,名为“秦关村”,该村90%人口为秦氏。尕深沟右侧“秦关沟”翻山下去是临潭县店子乡马旗村。秦关村从最高处山脊分岔出五处黄土山坡,在山坡脊梁处均有人工开挖壕沟,直通洮河边。这五条壕沟愈到山顶愈收缩,直到最高点与总寨村“尕深沟”相汇合。这样的布防形制与岷县维新镇两处壕堑如出一辙。说明属于同一时代的建筑形制标准,更说明当时统治者对在洮河以西的布防极其用心,不留死角,多线御防,不放过一个缺口。
22.岭峰村亭障遗址
在岷县麻子川镇岭峰村文昌帝君石碑处考察时,发现地面散落的秦代绳纹板瓦、筒瓦瓦片等遗物数量较多,陶质为泥质红陶、灰陶,少量内饰有麻点纹、粗布纹,距石碑基座近1.5米的地层中横向埋藏有大量秦汉瓦片,清晰可见。麻子川镇岭峰村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之上,发现秦汉遗物之地隔国道212线与南宋堡寨岭峰寨相望,地势险要,初步判断为一处秦汉亭障遗址。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麻子川文昌帝君石碑处采集秦瓦标本28件。李璘先生也曾在麻子川学校外侧采集到秦瓦标本4件,此地距麻子川镇岭峰村亭障遗址约1千米,可初步断定为同一军事防御系统构筑物。
(刘虎林 后永乐撰稿)
23.岭峰村烽燧遗址
该烽燧遗址位于岭峰村东北方最高峰岭处,其东北方一侧有较为完整的正方形城堡遗址,墙体夯层10公分左右。烽燧遗址处城堡西南角,因被民众取土之故,现残高约5米,呈圆形,残留直径不足10米,夯层10公分左右。
岭峰村烽燧遗址。
秦云纹瓦当01,李璘先生在维新镇卓坪村古城壕所拣。
秦云纹瓦当02,李璘先生在维新镇卓坪村古城壕所拣。
岷县段秦长城分布示意图(注:长白线圈内点线为壕堑或塞障处,红色箭头集中点为布防山脊互通交叉处。)
甘肃段秦长城二度修筑分布示意图,绿色线段为第一次修筑,即战国秦长城;白色线段为第二次修筑,即秦始皇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