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2020-08-03朱莹月

大经贸 2020年3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和东盟十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先从中国—东盟經济合作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带来的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静态经济效应中,由于自贸区各国的发展水平大体一致,贸易转移效应远远低于贸易创造效应。自贸区的建立还会加剧各国各企业的竞争,从而促进技术革新。此外,关税降低促使生产要素在自贸区自由流动,产生规模经济。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静态经济效应 动态经济效应

引 言

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区域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性生活国际化的产物应运而生,目的是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中国在2002年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和东盟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还产生了各种经济效应。本文着重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产生的各种经济效应。

1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现状

1.1中国—东盟贸易概况。近几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盟国家的最大贸易国,东盟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原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盟国家传统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自从2002年启动建立自贸区,双边的关税比例一直在降低,到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全部成员国实现了减税产品的零关税,这在历史上是零的突破。关税的减免使产品可以在双方自由流动,实现贸易便利化,减少了各国企业的成本。2003年双方的贸易额仅为100亿美元,截止到2012年双方的贸易额为4001亿美元,足足增长了40倍。2014年双方的贸易额达到了4800亿美元,同2012年相比又增长了20%。

1.2中国—东盟合作领域的扩展。自贸区建立以来,双边签署了一些领域的合作协议,在农业,能源和铁路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自贸区建设的进行,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加强,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双边的经济合作水平,给贸易便利化提供基础。为了中国与东盟双边经济合作领域的拓展,双边纷纷出台政策,激励中国与东盟在之前没有合作的领域进行尝试。比如:中国决定在广西和新加坡建立经济连廊,更好的实现与东盟各国的联系。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使中国与东盟全面拓宽合作领域,推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加强与各国经济合作。此外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亚投行,与东盟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合作。

2中国—东盟静态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静态效应指假定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内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2.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2002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税逐年下降,免税的商品范围也不断扩大。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基本实现零关税,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的流通,激励了双边贸易。2003年双边贸易额为100亿美元,到了2014年达到了4800亿美元,说明自贸区的建立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

2.2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指自贸区形成之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所取代,这样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采取不同于欧盟的合作机制,成员国之间不具有很强的对外排他性,自贸区的建立不会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太大影响。其次,中国和东盟国家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中国和东盟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限制了自贸区成员国的内部贸易,从而寻求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最后,中国和东盟双方都很难取代各自的贸易伙伴来进行内部贸易,双方的需求和供给一致,就注定双方贸易结构不会改变。

由于上述原因,自贸区的建立不会产生太大的贸易转移效应,但是会产生大量的贸易创造效应。

3中国—东盟动态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动态效应指自贸区的建立给各成员国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贸易竞争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3.1贸易竞争效应。自贸区成立后会加速要素在各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各成员国的企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加剧企业竞争。如果企业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压缩生产成本,对现有的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改变陈旧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此外自贸区的建立会使得各国的垄断企业寻求转型,打破以往垄断现象,积极改进技术以提高效率。自贸区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企业有同等的机会,通过良性竞争以获取效益。要素会从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和国家流向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和国家,激励各国企业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

3.2规模经济效应。自贸区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生产规模化,二是产业分工。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原先的单一市场扩大为整个自贸区市场,再加上进一步的关税取消,生产要素可以在自贸区内自由流动,要素流向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和国家,提高经济效益,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自贸区的各成员国应该依据本国情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使企业能够以更高的生产率进行生产,进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自贸区的建立也使要素市场进一步的扩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企业和国家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和国家,实现产业分工。

4促进中国和东盟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和东盟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产业升级缓慢,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转型为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自贸区建立后,区外企业要想获得优惠,只能在自贸区内投资建厂,资本进入后就有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便于进行高附加值的生产。另外,自贸区内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注意国情,选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转移到自贸区的其他国家。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注重技术、资金上的比较优势,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国家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发挥比较优势等实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化,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品互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收益的同时避免了产业相同带来恶性竞争。

4.2扩大相互投资。自贸区的整体市场远比某个国家的市场大得多,企业如果不想被淘汰,就需要加强自贸区内的经贸合作,对自贸区内的国家投资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取更大的效益。中国向东盟各国投资应避免投资的盲目性,自贸区成立以来,各国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企业应抓住机遇,转变以往的投资模式,在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分别投资,以确保取得的效益最大化。通过相互投资,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经济命运共同体,扩大就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4.3深化合作,提高影响力。自贸区对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做了规定,将这些规定落实需要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各国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之上深化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自贸区的影响力。此外,深化合作需要考虑到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对某些和中国产品具有强烈互补性的国家,可以通过放宽条件来进行合作,比如适当提前取消关税,扩大原材料的进口等。还需要加强中国和东盟在其他合作組织中的话语权,主动加强同其他合作组织的合作,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力扩大到更广阔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丁博.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福利效应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 黄丹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及经济效应分析[J].对外经贸,2017(6):37-39

[3] 李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J].商贸纵横,2016(5):118

[4] 李季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云南大学,2016

[5] 努努凯.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8

[6] 孙耀明,梁捍江,王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00-101

[7] 夏诗园.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8] 余淼杰,高恺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J].国际经济评论,2018(7):102-125

[9] 郑永娟.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经济效应研究[J].价格月刊,2015(08):23-27

[10] 左宝琪,梁茂林,刘雪娇.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分析[J].对外经贸,2015(10):31-34

作者简介:朱莹月,1992.06.30   女  汉族  河南郑州人,兰州财经大学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企业国际化运营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与泰国贸易发展的浅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