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弱势学生群体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重构实践研究
2020-08-03李亚蓓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苏海洋大学大学生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体质弱化现象成为受到普遍现象,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基本不能适应现有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本文从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校本”模式、引入公共体育课“体医融合”模式、构建“理论+技能”课程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重构体质弱势学生群体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健康 弱勢 公共体育课 重构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4(b)-0085-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of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wit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It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are tired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to reconstruct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the "school-based" mode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roducing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structing the "theory+skill" curriculum model,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Health; Vulnerabl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construct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营养过剩现象、中高考学习压力以及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问题凸显,大学生体质弱化现象成为受到普遍现象。每年公布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重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提高体质弱势大学生健康水平与运动能力,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1 体质弱势群体概念
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以及在课程中的表现,可将大学生分成体质正常型和体质异常型,前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并且基本可以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标准;后者对于课程教学目标基本不能完成,无法达到课程规定评价要求。本研究将后一类学生定义为“体质弱势群体”。
2 体质弱势群体界定
2.1 体质弱势群体标准
“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的基本标准:基本标准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标准二是体质指数(MBI)测试结果在以下范围的人群:MBI<20,或MBI≥26.5[1]。本研究所针对的“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
2.2 江苏海洋大学体质弱势群体
根据江苏海洋大学2013—2018年大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显示,得分在在59分(含59分)以下学生分别为2289人、1430人、784人、869人和1234人。
3 江苏海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江苏海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江苏海洋大学在2008年开始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制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指导教师和上课时间的教学模式。其课程评价体系分为专项运动能力、运动组织能力和身体素质测试3个模块。
3.2 体质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课现状
通过对江苏海洋大学485名体质健康弱势大学生调查显示,他们之中有89%的人从来不参加体育运动,表示对体育课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为72%,表示不能适应体育课教学考试任务的为92%。
4 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4.1 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大学公共课程仍是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居多,没有充分考虑到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特殊身体条件和课程诉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太过简单。
4.2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缺乏人文关怀
研究表明,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对体质健康弱势学生人群设计课程时缺乏针对性,没有遵循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
4.3 课程考核衡量标准同一化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对于体质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考核与体质正常学生同一,没有以动态、发展的标准体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实施中仍以专项技能、身体素质指标为主要依据,致使此类学生体育课成绩远远低于体质正常学生。
4.4 专业教师综合业务水平不高
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基本是从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于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相对薄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此类学生群体。
5 体质健康弱势群体学生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重构
5.1 建立公共体育课程“校本”模式
“校本”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体质健康弱势学生群体,学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校本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类型体质健康弱势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2]。例如在患有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学生群体中开设八段锦、健身气功等民间传统养生类课程;对于过于肥胖或者过于瘦弱的体质弱势学生可以开发增肌减脂类的体育课程。
5.2 引入公共体育课“体医融合”模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在设置公共体育课程时打破传统的运动一元化的定式思维,通过将传统体育课程与康复医学、营养学、运动处方等众多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建立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医融合”模式体育课程。
5.3 构建“理论+技能”的课程模式
应该重新发挥体育理论知识的人文育人功能,开设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精神、体育运动项目鉴赏、体育运动规则与裁判法等为主题的体育理论知识课程,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满足感与获得感。
5.4 制定科学公平的课程评价体系
将过程性评价融入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用学习态度、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成绩提高程度等多把尺子衡量体育成绩,增加对于运动水平提升成都的过程评价和指导功能,逐步激发体质弱势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5.5 提升师资专业水平
针对重构体质弱势群体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涉及众多知识领域,如体育学、教育学、医疗保健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与之相对应的各类专业知识。应该不断强化专业体育教师对体质健康弱势群体教学方面的进修与培训,加大引进跨专业领域体育师资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5):72-74.
[2] 郑继超,赵娜.中俄美英日加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刍论[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5):46-48.
[3] 赵光强,张少伟,刘芳.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重构路径实践研究[J].當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148.
①作者简介:李亚蓓(1977—),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