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气象服务融资状况调查研究
2020-08-03于波陈红
于波 陈红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融资状况,本文对涉及商业气象服务项目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0%的单位能够筹集到足够的金额,但43.33%的单位表示融资成本过高难以接受。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为行业竞争激烈以及融资成本高等,本文从主动适当负债经营、丰富融资方式以及推进政企合作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气象服务 融资 对策建议
一、引言
研究目的:商业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现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保障现代商业气象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由于利润较低等原因,商业气象服务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当前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融资问题的制约,需要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提出破解对策,以促进商业气象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研究方法说明:本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及文献分析等方法,在选样时请校友推广,共收集到30份有效问卷。由于寻找这类公司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可能有公司考虑到商业机密的问题拒绝填写,因此未能收集到大量样本数据。调查时间是2019年8月至2019年11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商业气象服务等有关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指出了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气象服务开始探索有偿服务。196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欧洲经济委员会(1967)就气象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价进行了调研。世界气象组织(1967)指出,需要关注气象投入与产出的平衡问题。在英国召开气象信息应用研讨会上,世界气象组织(1987)正式地确认了气象水文服务效益评估。
我国学者黄宗捷(1988)[1]比较早地提出,气象服务正在逐渐由纯公益服务向专业有偿服务方向转化,并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收费问题(黄宗捷,1998)[2]。因此,学者们(黄宗捷,1988;薛根元,1998;马鹤年,2001;许小峰,2003;吴向阳,2007;王君等,2008;于波、李平华,2009;高学浩等,2018)[3]-[9]提议建立和发展气象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商业气象服务问题。
2.引介了商业气象服务的国外先进经验和盈利模式。陈笑娟(2012)[10]、张海东(2013)[11]、孙健等(2016)[12]、乔亚茹(2017)[13]、侯美亭(2017)[14]主要介绍了国外商业气象服务的经营模式与效益。
3.梳理了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存在的問题,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周文韬(2003)[15]分析了气象信息业的商业属性,提出气象信息产业化的思路与对策。杨金月、刘洪利(2004)[16]列举我国商业气象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层次低、缺乏与商业需求结合的再加工过程、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提出了组建适合竞争的商业气象服务机构等建议。基于国际经验考察,陈继华(2009)[17]提出我国气象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从政策保障、信息共享、公私分离等角度,唐美丽(2017)[18]提出了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对策。
4.探讨了气象服务效益(经济价值)评估有关问题。采用剂量-反应分析和权变分析相结合,张钛仁等(2011)[19]研究构建了行业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模式。崔维军等(2014)[20]探讨了公共气象服务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曹广喜(2013)[21]采用SEM方法评估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吴先华(2012)[22]采用条件价值法、吴亚玲(2015)[23]采用投入产出法分别探讨了气象服务效益。胡丽莉(2016)[24]采用AHP-BCG模型、石涛(2016)[25]采用 GIS 和意愿调查法分别评估了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黄秋菊、高学浩(2017)[26]梳理提出,目前研究中基本形成了市场价格评估法、决策制定模型、行为反应研究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等四种方法。
(二)发展趋势与简要评述
综上,关于商业气象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化趋势、国外经验模式、发展问题与对策、服务效益评估等四个方面。而对于商业气象服务融资问题的研究,还鲜有研究文献出现,表明该领域研究还比较薄弱。事实上,商业气象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支持。采取何种融资战略,采用何种融资渠道,利用何种融资方式,都对于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开展商业气象服务融资问题研究,很有必要。
三、企事业单位抽样调查情况
在企业性质上,46.67%为国有企业,20%为民营企业,3.33%为外商投资企业,其余的为其他类型的企业。所调查的企事业单位商业气象服务的领域比较分散,如图1所示:
除了上图标明的商业气象服务领域外,被调查者还分布在其他如教育行业、畜牧业,这表明当今商业气象服务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
在单位规模上,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为23.34%,1000万至1亿元的为30%,1亿元以上的46.67%。资产负债率20%以下的占56.67%,20%至40%以下的为10%,40%-60%的为23.33%,大于60%的为10%,大部分提供商业气象服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资产的安全性有保障,偿债风险小。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该企业举债经营能力不足,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弱。
四、主要调查结果
(一)商业气象服务单位融资需求不高,内源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
在融资需求方面,63.33%的单位没有融资需求,16.67%的单位则常年有银行贷款。43.33%的单位认为当前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在这部分存在资金需求的单位中,需要500万元以下的占46.16%,500万至1000万的为23.08%,1000万至5000万的为7.69%,5000万以上的为23.08%。超过半数的单位没有融资需求或所需金额较少,因为首选使用自有资金的单位较多,并且自有资金能够满足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自有资金为商业气象服务单位的主要融资渠道。使用自有资金的占53.33%,选择银行贷款的有26.67%,发行债券筹资的有16.67%,发行股票筹资的有16.67%,民间借贷的占6.67%,其他方式筹资的占33.33%,符合优序融资理论。其获得的最近一笔贷款利率中,5%以下的占40%,5%-6%的占13.33%,6%-7%的占6.67%,7%-8%的占3.33%。
在融资用途上,50%的单位选择用于补充内部流动资金,40%的单位选择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企业规模,30%的单位选择进行研发投资,20%用于收购和投资合适的企业,有6.67%用于归还欠款。有比较多的单位具有扩大投资规模的意愿。
在融资抵押物方面,26.67%的单位为土地、房屋抵押,20%的单位为应收账款抵押,30%的单位为信用贷款,即无担保、无抵押;也有公司用公司资产作抵押,比如牲畜。
(二)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为行业竞争激烈
50%的单位认为融资困难、资金紧张的原因是行业竞争激烈,气象服务产品销售不畅; 20%的单位认为是盲目扩张,存在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单位认为是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水平低,资金使用效率低;16.67%的单位认为原因是企业内部资金占用不合理,应收账款回笼慢;13.33%单位认为是因抵押物不足、不良信用记录等原因难以从外部渠道融资;也有单位认为是行业发展不景气,从而间接导致对应领域的商业气象服务业务不景气。
在提高资金可得性方面,56.67%的企业认为关键要素是企业具有高素质人才团队,研发能力强;50%的企业认为是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43.33%的企业认为关键要素是具具备良好的信用;36.67%的企业希望与政府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对单位融资效果的评价上,46.67%的企业对融资金额与融资成本均表示满意;23.33%的企业表示融资金额满足需求,但是融资成本过高;20%的企业表示未能筹集到足够的金额,融资成本过高难以接受;10%的企业未能筹集到足够的金额,但是融资成本可以接受。总体来看,70%的单位可以筹集到足够的融资金额。
五、改善商业气象服务融资情况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适当负债经营
在融资渠道方面,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内部现金流。由于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各种契约,所受限制少,内源融资成为首选融资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有近一半的单位基本能满足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源融资;但资产负债率偏低,说明举债经营能力不足,在资本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借款利息率低于资本利润率時,举债经营会有更好的收益。因此,企业可以尝试从外部融资,维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增强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
(二)丰富融资方式
从调查结果看,银行贷款仍为首选的外部融资方式,发行债券筹资和股票筹资的较少。一些有名的气象公司,如中科赛诺公司在北京四板(私募资本市场)市场挂牌上市;北京东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东润环能还是家族企业。上市后的企业可以发行股票融资,相比其他企业而言,也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以公募方式发行,或者面向特定的有意向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私募发行。企业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的信用,以提高外部融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推进政企合作
目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与商业气象服务的组织者较多为各级气象局,大多是事业单位,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外部融资欲望不强。有50%的民营企业希望与政府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说明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建设领域具有较为强烈的愿望。将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气象服务分离,可以使商业气象服务竞争更加公平,从而可以培育发展繁荣的商业气象市场。PPP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给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提供投资机会,将财政拨款与私人投资结合起来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的参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宗捷.《气象经济学》论纲[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8(S1):11-17.
[2]黄宗捷.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收费的理论思考[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03):8-13.
[3]薛根元,李坚,归剑,许宏根.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气象经济学[J].湖州师专学报,1998(04):39-42.
[4]马鹤年. 城市气象服务的专业化、工程化和产业化[C].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学会,2001:6-8.
[5]许小峰.“气象经济”概念辨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04):12-14.
[6]吴向阳.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02):76-79.
[7]王君,李慧芳,曹淑超.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03):78-81.
[8]于波,李平华.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气象服务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01):22-28.
[9]高学浩,黄秋菊,辛源.气象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进展与学科前景展望[J].阅江学刊,2018,10(01):106-117+147-148.
[10]陈笑娟,扈成省,蔡守新,董占强,宋晓辉.国内外气象服务模式及效益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68-71.
[11]张海东. 好作风助推气象梦[N]. 中国气象报,2013-05-07(004).
[12]孙健,陈钻,李强.美国商业气象服务及技术的进展与启示[J].气象科技进展,2016,6(03):48-54.
[13]乔亚茹.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科学发展,2017(06):72-77.
[14]侯美亭.芬兰气象局气象服务体系:作为开源软件的SmartMet系统[J].气象科技进展,2017,7(01):246-247.
[15]周文韬. 我国气象信息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3.
[16]杨金月,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服务业的发展[J].求实,2004(S4):220-221.
[17]陈继华,徐文莉.关于中国气象经济发展路径的阶段性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1):1-10.
[18]唐美丽,马廷淮.公私气象服务协调发展策略[J].陕西气象,2017(02):37-41.
[19]张钛仁,宋善允,田翠英,柴秀梅,潘双迪.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及其研究[J].气象科学,2011,31(02):194-199.
[20]崔维军,向焱,陈亚兰,罗玉,顾春霞.公众气象服务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01):100-107.
[21]曹广喜,丁荷莲,郭雨.基于SEM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34(03):476-486.
[22]吴先华,赵飞,郭际,陈云峰,姚小芹.交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以沪宁高速公路为例[J].气象科学,2013,33(05):555-560.
[23]吴亚玲,吴先华,郭际,陈云峰.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气象服务综合经济效益评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06):525-533.
[24]胡丽莉,陈雷,郭小芹.基于AHP/BCG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08):129-135.
[25]石涛,刘军,张丽,陈金华.基于GIS和意愿调查法的气象为农服務效益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04):86-89+131.
[26]黄秋菊,高学浩,张慧君.气象服务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7,37(03):21-26+32.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国气象软科学研究项目(2019ZZXM43)、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