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潜能开发
2020-08-03王多兰
王多兰
摘 要: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该理论的实验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本文认为,生本教育的最大作用在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本文通过生本教育的探讨,针对当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潜能开发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学生;潜能;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5-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92
一、生本教育关于学生的观点
(一)学生的潜能无限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潜能没有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发潜能。如果教师轻视了学生,那么教师所有的工作及其态度、外延、声音和外表都会被蒙上一层阴影给学生带来负面的效应。
(二)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认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因此要全面依靠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有趣的。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但是纯粹依赖教师去兼顾所有的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激情饱满的状态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如果仅凭个人的力量,不知道它要扩展多少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其思维非常活跃。首先,学生代表了个人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相应的学习热情,科学思维记忆和学习基础。其次,学生也可以归属到群体资源。该资源允许两人组、多人组、班集体等多重要素契合成一个稳妥的系统。此外,还有学生群体会带有少量的社会资源。学生与家长、社区、网络和数据库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在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框架中,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是无声的、不活跃的。而在以学生为本的架构中,这些资源会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
作为教育资源,学生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资源。学生与普通的物质资源是截然不同的,是无限增长的。故而,在教学上,教师要始终坚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这是开发学生潜能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育资源中的关键性作用,使他们的现有经验、聪明智慧及其内在的学习热情都能得到引导,成为动力的源泉和能量的储存库。
二、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发挥学生的潜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天性
始终坚守以生本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学生是天生的读者、作家、艺术鉴赏家和活动家。学生在学习中会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新的学习需求,他们的思想也会随之成熟。简而言之,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要把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然地引导出来,首先要尽量少去扰动学生,简单说来,就是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或许在学校里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在课余时间学生就更更容易地解决疑难性的问题。
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中,没有对学生写作做出过多的要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即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自身有感而发的,而不是被很多要求所限制的,这种开阔和独立的写作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用笔写的用笔写,能用电脑写的会用电脑写,他们思想的火花会不断迸出,形成一篇篇有独立见解的文章,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体会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要准备活跃的教学设计。这项活动是自我调节式的。在布局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始终被视为中心。教师应反复考量学生的生活活动轨迹、认知及情绪表达等。但行之有效地方法是为学生活动腾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假设教师和学生已经预习或是学习了教材,只要保留了最原始的知识架构,学生就可以适当将自己预习时准备的材料插入教科书的空白页,这项活动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完成。
在实际实施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作为探析的重心,随后制订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参照教师提供的架构改进学习进度,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学习顺序,由简单的问题过渡到难度大的问题,按部就班地展开活动。这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找到了适当的表达方式,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本教育相应的研究人员发现,学生想做的事有新的意义和品质,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就是创新。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会衍生出新的品质,故而被界定为是创新。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创新是由内而外的创新,由切身体会和感悟而发的。
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的关键在于过程。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潜力,他们所接触到创新不是广义上的,而在创新的环境与状态下,学生和教师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生本教育的促进下,不管是数学实验还是语文实验,每堂课都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机会。课堂衍生出创造,而创造牵扯着成功和成就感,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于是就被激发出来。为了展现出学生的潜能,防止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影响,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独立的空间。这种独立是为了遵从精神和能量状态的内在自我认同。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潜力。总之,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才能保护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三)对課程进行改革和整合
生本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它的课程观。更迭生本教育体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改革课程。改革的路径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教育教学展现出“少教多学”的格局。小立的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类的知识应该简捷化,以便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筹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大做工夫。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自我发挥,促进学生的学习天性,唤醒学生的潜能。
要对课程进行整合。生本教育认为:我们可以根据对人、知识、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则的理解去更迭课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改善生活活动质量演进学习效率。小学语文写作,首先要会写字;其次要懂得词语,还要会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针对这些,作为传统课程,主要是认字,写字,词语解释,造句,类型写法,读写结合。而整合的思考则是:教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写作实践。如此一来,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学习、阅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少教多学的优越性。
(四)对教法进行改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轨迹,透过活动得到与之对应的知识。因此,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要遵循“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和“学与教”的原则。
先做后学反映了学生对认知规律的理解。做就是实践,而实践的过程是整个过程的目标,这对学生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保证他们以激情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做”为中心,使学生直观、智能、全方位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外部关系及其属性。
而“学”不是放纵散漫没有目标的学习,也不是没有教师的学习。整个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的模式下展开的,这也显示出了学校教育的独特目的。先学后教有利于学习,“教”不单单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属性,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详情。在先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从头至尾应建立在学生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上。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的思想也被激活,他们的情绪被激发,上课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生本教育还认为:学习的侧重点在于感悟。感悟从大局上来讲是人们精神生活衍生出来的空间,人们透过感悟慢慢演变成思想。它的功效是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的深度挖掘,是对事物进行细致的甄别和重组。从根源上讲就是创新。感悟强而有力地支撑着学生后续的学习。认知能力越突出,学习效率也越强。感知和训练的完美契合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学生获得越来越多高质量见解的条件之一,是教师不再取代他们的见解,而应为他们筹建感悟的条件,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五)对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生本教育认为: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需要改变。为了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生本教育把原来的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转变为小组方式的活动。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来做,讨论在学生学习方法中占据着无人能及的地位。讨论几乎每天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堂上进行。只要关乎学习,讨论就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针对知识的讨论。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朋友式的关系,整个课堂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并拓宽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结语
按照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体,形成活跃的、共生的学习和教育生态,从而使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有效地激发出来,进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生本教育体系实验在不选择教师、不选择学生的情况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困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简而言之,以生为本是生本教育的基准点。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改进教育教学的现状,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益锋.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高素质人才[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6).
[2]许志丽.向着明亮的那方——基于小学生行为习惯潜能教育瓶颈里的机遇与挑战[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10).
[3]马冬花.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J].吉林教育,2017(33).
[4]陈志娟.以“生本教育”为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J].现代教育论丛,2006(4).
[责任编輯 薛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