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2020-08-03胡伟华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软实力,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文化馆 公共文化服务
安徽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其中,“文明和谐乡风美”的主要目标是“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但由于体制、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离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以黄山市为例,近年来,该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博物馆54家、图书馆11家、文化馆8家、美术馆5家,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黄山市共有691个村,54个社区,截至目前有620个村、53个社区完成村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90%。已建成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管理制度、有特色活动、有专兼职人员、有群众文艺团队等。同时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徽文化为主线,逐步形成了一些极富特色的乡村文化,屯光镇南溪南村等21个社区(村)被命名为黄山市首批文化示范社区(村),歙县三阳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了健身舞、腰鼓、威风锣鼓、徽剧、黄梅戏等一批特色文化队伍。通过这些特色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形成,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加强,原来那种“早上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也不复存在,赌博、迷信活动也逐步减少,而健康、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多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和休闲娱乐中。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及文化设备匮乏,农村文化专干人员待遇偏低,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健康文化娱乐活动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面对乡村振兴建设的战略目标,担负着繁荣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文化馆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广大乡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呢?
(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市文化馆牵头组织,区县文化馆、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参与,建成全市文化馆站联盟。同时,开展“百馆千村”结对工作,各馆站重点帮扶几个行政村。在全市文化馆站联盟的调度指导下,市文化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四级集结,形成强大的群众文化专家队伍,实现专业人员、专业设备等资源共建共享,为农民群众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加强对农民需求的研究。通过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群众文化需求民意调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大调研等,了解群众喜欢看、想看的文化演出、展览、图书,真正做到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立足点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活动。
(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网点规划、建设标准,以及相应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经费补助标准。统筹解决好“建、管、用”问题,既保证设施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又保证设施长期正常运转的管理维护经费,也要解决一定的人员培训经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与效益。为切实解决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人办事”问题,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配备文化协管员。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与经费、荣誉奖励相挂钩,鼓励为基层群众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公共文化产品。
(四)丰富文化活动载体。通过开展“民间艺术节”“市文化馆赴基层巡演”“爱国歌曲大家唱”“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徽州古城民俗文艺节”“两省三地徽州民歌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进万村、送图书下乡、送春联、送讲座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音乐、广场舞、健身操等公益性培训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挖掘、扶持具有各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民俗文化项目,开展文化示范村评选,促进村镇文化品牌建设。通过经常性开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把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农民学文化、学科学的课堂,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阵地。
(五)突出群众为群众文化的主角。文化活动要以富有吸引力为前提,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群众吸引过来,让群众参与进来,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由参与者变成传承者、展示者。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要注意提升引导力,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向上的价值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春节是农村群众返乡的重要时间节点,要以组织开展“乡村春晚”活动为抓手,突出群众为群众文化的主角,通过乡村春晚,点燃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群众参与性,展现新时代群众精神面貌,提升群众文化的获得感、满足感,同时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寓教于乐。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组织各村积极筹备本村特色节目,市、区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各节目进行前期指导并排练,每个节目排练达到几十次。市、区县两级文化馆组织专业工作人员不断从专业角度提炼素材,以“接地气、活氛围、重表现”为主,让每个节目内容意义更加丰富,更符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对节目的筛选上,还与当地民间民俗节目的特色为基础,优中选优,再创精品的评选精神,选出一系列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文艺节目进行表演,展示了徽州浓厚的地域风情、人文景观,反映了徽州人民淳朴厚实、勤劳肯干的新时代农民形象,为观众呈现出一台原汁原味的徽州乡村春晚。2019年1月25日,“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2019年安徽省乡村春晚首場演出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乡村大舞台举办,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等网络直播,共有360万人在线观看,并通过央视新闻栏目等媒体播出。2019年1月,歙县徽州民歌《葡萄架下》参加了在浙江丽水举办的2019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活动启动仪式的主场演出。
(六)创作讴歌人民的优秀艺术作品。以美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为题材,创作现实题材文艺精品,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乡风文明。如,反映黄山市一名女大学生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新编现代黄梅大戏《远去的差距》荣获安徽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以黟县村干部、省优秀共产党员黄忠诚为原型创作现代扶贫徽剧小戏《三停杯》,以休宁农村泉水鱼养殖题材创作现代黄梅小戏《鱼情未了》,以休宁县齐云山镇资村的扶贫现实事迹为题材创作的黄梅小戏《柳玉》成功入选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这些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创作的文艺精品,接地气、振志气、扬名气,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还带动当地乡村旅游、“泉水鱼”等乡村经济发展。
(七)加强乡村人才建设。加强乡村专业演艺、活动策划、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特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乡村特色人才队伍规模。开展全市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举办农村文艺骨干业务培训班,培育农村群众文化团队负责人、民间艺人等村级文化带头人。支持和鼓励成立农民艺术协会、民间业余剧团等基层文艺组织,发掘村民的艺术创作热情,引导鼓励文化活动骨干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组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作品。
(八)加强文化志愿队伍建设。要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文化馆站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辅导员的业务培训,拓展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让农村文化志愿者带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黄山市黟县碧山村“阳光之家”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群众文化志愿辅导团队。黟县叶村文化志愿者胡飞燕等12名文化志愿服务者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群众文化志愿辅导员。
(九)推动农村民间文艺传承发展。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徽州民间文艺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先民自己创作、编排并表演的民间文艺作品大多以劳动、爱情等为主题,表达祈求平安、丰收、吉祥的意愿,表现形式或粗犷、或含蓄,但却有着泥土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传承了千年之久,是民间文艺的“活化石”。徽州民间文艺道具、服饰都具有本地风貌特征,唱词与念白也是本地的方言土语,乡风扑面而来,当地老百姓“百看不够、百看不厌”。文化馆(站)、要加强推广这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文艺节目在“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并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记得住乡愁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基层公共文化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探索合作机制,在服务村民的同时,让原汁原味的民间文艺表演展示给游客,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实现民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如,黄山市歙县许村恢复、编排了《许村舞大刀》《板凳龙》等群众文化节目,推出“许村过大年”古村落旅游产品,促进许村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振兴,是农民的振兴,更是深深根植在农村广袤大地上的乡土文化的振兴。农村文化活动不仅体现着乡村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还体现出当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强烈渴求。基层文化馆站在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广袤乡村呈现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簡介:胡伟华,男,本科,黄山市徽剧院<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大型活动组织、策划、艺术指导)(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