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野百合遇见春风

2020-08-03张冰滢

参花(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融通文学文献

摘要:文献与文学是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回望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文献与文学早已血脉相融,不分彼此。它们独立又相依,彼此辉映,像华服长袍与峨冠博带,凤冠与霞帔,少一而不见其大美。文献与文学共同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创造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文献 文学 学科意义 融通

人文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是文学创作、欣赏和对文献的研究、利用。文学与文献,彼此不同,又相容并举,二者的融通在学科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4]这里我们可以将关键词理解为“审美”。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则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由此,文学相较于文献,更强调美、情感与思想,而文献相较于文学,则更为侧重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层面。于是,就学科意义而言,或可简单将其理解为:文学的使命偏重思想层面,文献的任务则偏重学术层面,是让自身理性、严谨、科学的记录成为可靠的研究对象,让人基于此进行深入探寻,从而更好地做“学问”。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确是有显著差异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忽略,文学与文献也有共通之处,二者常常相辅相成。

笔者为江苏人,想以徐有富教授的《南大往事》说明文献、文学的融通。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程千帆教授可以说是古典文献学的开山鼻祖。在程千帆先生帶领下,南大的古代文学专业特色之一就是以文献学为基础进行研究,其特色之二就是提倡博通。他要求博士生首先要读《文心雕龙》《文选》;他强调诗歌方面要能做到“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并重”。[3]又如研究魏晋风骨,看到王子?雪夜访戴、王猛扪虱而谈、刘伶纵酒佯狂等等,不仅由文献知“风骨”表现,更由文学解“风骨”内涵;一部《红楼梦》,既是诗情画意的经典文学,又是研究清代生活的珍贵文献。如果你细心读文献《史记》,会发现本纪、世家、列传还兼有报告文学的特点……这说明文献与文学从来都是相融相通的。

程千帆先生认为:“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深入钻研某一领域,乃是古今学者取得成就的通途。”先生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博通之师,既著有文献学著作《校雠广义》,史学著作《史通笺记》,文艺理论《文论十笺》,诗学著作《古诗考索》,也有文学创作《闲堂诗文合抄》《桑榆忆往》等,而且《南大往事》本身就是一部学术散文,更是开宗明义地佐证了文献与文学的融通关系。如何做到二者之间的融通,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相长

(一)教:文献读本向通俗方向转型

文献学是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学好文献学是为了利用文献,更好地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学更需要传承。传统的文献学历史性、科学性强,显得“高处不胜寒”,可读性弱,不能很好地吸引年轻学者的目光。需要一代一代学者的努力,将文献放低身段,转型为通俗易懂的读本。叶嘉莹先生的《小词大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甚至是口语化的语言,融会西方文学概念,与学生探讨相关文献中宋词的修养境界,每每先生的课都挤满校内外的学生。同样,朱晓龙、焦磊教授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认为对语音学相关文献的研究,“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研究范式”,而其所著的书竟然由许多小故事或趣味知识组成,“老妪能解”。有了兴趣,才有入门文献学的契机。

(二)学:“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文献学是一门不能仅靠一时热情支撑着研究下去的专业。学习的过程可能长久枯燥,文献与那些一炮走红的网络作品比,它也许不能获得迅速、巨大的利益回报。这就需要“三有”:(1)要有范文澜先生“坐冷板凳”的精神,不求捷径;[3](2)要有 “炎天雪海寻常过,未觉人间万事难”的决心,努力做到阅读、创作时兼顾审美体验与学术研究,更好地为人文学科的建设服务;[3](3)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当年程千帆教授凡见学生有错字都打上寸长的红叉,如学生论文不注明出处不行,写“恍惚记得”也绝不可以。

二、可采用“文献搭台,文学唱戏”的方式,让文献真正活起来

在融通的“通”字上,笔者理解为融会贯通,互通有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乐府诗集》中的《华山畿》,但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笔者近日查阅《乐府诗集》,发现有25首以此为名的歌曲。作者已无法考证,能考证的只有一点,这是南朝民歌,相传为一女子哀悼为她殉情的恋人唱的歌,故事发生地为笔者家乡江苏省镇江市。《古今乐录》中记载,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今镇江丹阳)途中见一十八九岁女子,便爱意,遂郁郁而终,临终托言要从女子家门口过。女子闻言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2]女子坚贞不屈、坚守爱情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但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心雕龙今译》中记载了当时“刘勰对乐府诗的选文定篇工作也没有做好”,如《孤儿行》《陌上桑》《为焦仲卿妻作》《上邪》《华山畿》等重要作品,他“只字未提”。[1]致使《华山畿》这样的文献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何占豪、陈钢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徐进等将其改为电影剧本,评弹俞调传人将其改为评弹弹词,此外还有昆剧等剧本,《梁祝》中故事雏形《华山畿》才逐步为世人知晓。

其实,有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文献资料为蓝本,比如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以大历史为背景,让我们知天下兴衰,沧海桑田。让钱绣芸这样的小女子也款款“走”出宁波天一阁,住进我们的心里;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以王琪瑶等小人物40多年的琐碎生活展现上海40年代到90年代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被香港中文大学李欧梵教授认为是“一部史诗”。文献如果不借助作家之手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很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尘封的记忆,教科书中以科学式语言教授文献知识亦很难亲民,它再华美,也缺少普及的基础条件。笔者认为,文学创作可多以文献中大历史为背景,创作如历史大散文、历史正剧型的影视剧、话剧、戏剧剧本作品,以感性手段启发思考,让这一门教人做“人”,向善求真的学问,通过作家富有情感表现力与人生哲思的表达,使读者获得美学体验的同时也了解一段历史。通过文学作品让古老的文献知识真正被利用起来,实现其文化价值,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肩上应负有的使命。

三、文学作品要以相关文献作支撑,杜绝文学创作假、大、空

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创作必然经不起历史推敲,走向消亡。程千帆先生在《闲堂自述》中谈到关于学术研究的三个并重,其中第一个并重就是“两点论”:“工作的目的,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艺学和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他强调“要学好文学,一方面要注重文学理论,一方面要注意材料。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注意文艺学,一方面要注意文献学。文艺学能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深,文献学能使我们看问题很具体、很扎实。”[3]王安忆的《天香》便是以江南“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虚构演绎,一开头便写:“嘉靖三十八年,上海有好几处破土动工,造园子。”[5]写苏松一带七宝镇,江南名士多爱园林,叠石造园最为风雅。时间、地点、申家姓氏,还有“天香园绣”渊源“顾绣”等都有文献可考。让读者感觉这不是一个虚构的快餐小说,是一部底蕴深厚的近乎考古式的文學作品,“编织出晚明时上海乃至中国民间生活、社会文化的面貌,折射世事盛衰、朝代更迭的因由”,在获得文学美的同时,你不经意间就看到了晚明江南最美风物和一卷反映社会文化、民间生活的文学的《清明上河图》。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广和传播文献知识

当今社会已进入5G时代,在用传统方法学习文献知识的同时,我们不妨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推广和传播文献知识。VR+5G技术已经帮助人类踏上开启感知新时代的征程。据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2019-10-21)载:故宫博物院展示了“V故宫”虚拟现实展示矩阵,多角度沉浸式展示故宫的建筑艺术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人戴上VR眼镜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的紫禁城。笔者认为,文献学学习同样可以借助VR技术,让更多人在虚拟世界中感性地认识并学习文献,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查找和利用文献应用于各行各业建设尤其是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

幽山空谷,野百合寂静生长,虽百合自古象征品格高洁却依得一缕春风才能催放,将其美展现世人。笔者将文献学与野百合的高冷作比,将文学比作催生野百合绽放的和煦春风,觉得倒也合适。当野百合遇见春风而绽放,幽香四溢山谷,方能引人驻足;同样,只有春风却不见花开,亦难成春景,所以春天也需要一段花事。当野百合与春风相遇,风动花香,便有了春天。

文献的载体本身其实也是文学,古籍、图谱、碑拓等等,人们在研究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必也会注意到其中的美学哲思。实际上,文献和文学对学科的意义,可谓不同,也可谓同——它们所提供的,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价值,一种无论从学术和精神层面都蕴含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文学与文献都有益于推动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文献与文学珠联璧合,才有了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春天。

笔者爱重“虔、敬”二字,以为生活如此,做学问亦然。无论文学还是文献,都是前辈大师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文学与文献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以“虔、敬”之心,潜心研究,二者的学科意义便会时时彰显于学习过程中。作为人文学科传承者的我们也能更好地利用二者相容并举地为学习和传播文化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诗词一百首[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3]徐有富.南大往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4]孙美堂.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J].学术研究,2005(07):44-49+147.

[5]王安忆.天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冰滢,女,本科在读,南昌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融通文学文献
我们需要文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