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破解研究现状与深思
2020-08-03苗国厚吴奕宏
苗国厚 吴奕宏
摘 要:国内学者从根源、历史、观念、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传媒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困境,从指导方针、经济、教育、文化、制度、心理、传媒、民生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但面对严峻复杂形势亟需深化研究,从“一国两制”视域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分析国家在港职能的学理基础,构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的理论框架,测评国家认同现状,剖析国家认同困境,以有效履行国家职能为着力点,从强化国家能力、发挥香港政府作用和促进青年自我构建等方面对应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香港青年,要求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心、支持、帮助青年健康成长。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至关重要。2019年香港暴力事件充分表明,一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识存在偏见或误解,折射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存在巨大困境,如何在“一国两制”下界定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内涵,有据有效发挥国家职能及时破解困境,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国内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及破解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郭乃弘开始研究香港青年公民意识。香港回归祖国后,研究两地交往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香港青年爱国意识、爱国教育等。进入21世纪,围绕香港青年成长、就业、国民教育等研究青年国家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呈现视角多样、内容丰富、成果颇丰的特点。国内学者从指导理论及不同维度、方法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冯庆想认为,“一国两制”理论是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理论依据;齐鹏飞认为,“一国两制”是香港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徐海波认为,建构“一国两制”国家认同实现机制是根本和关键。学者从公民身份(夏瑛),青年特点(涂敏霞),主体资格建构(黎沛文),制度—心理、情感政治(傅承哲、林滨等),教育(杜婷),媒体舆论(黄康)等角度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学者以历史研究法分析香港青年身份变迁(强世功),以定量分析法得出香港青年国家政治信任被削弱(王衡)。
国内学者从根源、历史、观念、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传媒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在根源上,杨晗旭、徐海波认为,“伪主体”意识是国家认同困境危机的根源;[1]黎沛文认为,对国家政权体系的赞同性认同尚未完全建立。在历史进程上,强世功、陈章喜认为,殖民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在思想观念上,阎小骏认为,一些香港青年存在“抗中”“反中”的集体心理;[2]王衡、沈本秋指出,存在“反大陆化”意识;徐海波指出,存在“他者即恶”思维方式;张春照认为,存在自由、民主意识凌驾法治之上。在政治上,徐海波指出,一些香港青年对中国充满质疑和排斥;郝诗楠认为,香港青年政治共识较弱。在经济上,王于渐指出,香港具有深层次结构矛盾;[3]徐海波指出,经济转型引起心里失落感。在教育上,杜婷、康玉梅指出,香港历史教育缺失,国民教育受阻。[4]在文化上,冯庆想指出,香港青年备受西方后殖民文化困扰。在制度上,沈本秋指出,大陆、香港交流机制短缺。在传媒上,阎小骏、刘兆佳指出,香港大众媒体对内地宣传妖魔化。
(二)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破解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指导方针、经济、教育、文化、制度、心理、传媒、民生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在指导方针上,徐晓迪指出,坚持统筹兼顾、创新交流。在经济上,江琴认为,实施经济和社会一体化;黎沛文、安冬平认为,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国家认同。[5]在教育上,权麟春、康玉梅、谢碧霞指出,强化国民教育;施雨丹指出,实施公民教育;阎小骏指出,开展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张鸿燕认为,强化政治认同教育。在文化上,祝捷、杜婷指出,树立文化—心理认同,注重文化交流。在制度上,林伟指出,加强《基本法》的实施;冯庆想认为,完善“一国两制”配套机制;沈本秋认为,搭建交往机制。在心理上,傅承哲認为,构建心理融合机制;康玉梅认为,树立理智包容心态。在传媒上,徐海波认为,传播媒介宣传国家正面形象。在民生上,郭小说认为,要关注和解决民生需求;冯颖红认为,做大量人心回归工作。
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在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的研究上,存在困境和其成因的混淆,有些是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困境,有些是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需进一步厘清。笔者进一步梳理分析,发现目前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一是研究视角上,多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缺少针对特殊港情,从“一国两制”视域下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二是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同时缺乏学科交叉研究法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进行综合研究。三是研究内容上,多从传统意义上研究国家认同,缺少特殊港情下分析青年国家认同;多注重微观分析,缺少从宏观层面发挥国家职能的对策研究,导致策略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
二、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破解的深思
(一)构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的理论范式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坚持以“一国两制”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青年国家观培育重要论述为指导,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构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形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对国家认同的内在要求等方面分析“一国两制”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青年国家观培育重要论述以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为目标,以培养爱国爱港(澳)青年为任务,以共担共建共享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实践为主题的青年国家观培育理论,是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遵循。在此基础上,从“一国两制”视域下界定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笔者认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国家认同,为此要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构成要素。一般意义上,学界普遍认为,国家认同一般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而笔者认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包括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其中政治认同具有特殊性,包括主权认同、权威认同、制度认同、安全认同。在此基础上,从构成要素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形成机理,从“认知度—接受度—归属感—荣誉感”构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测量模型。
(二)摸清香港青年国家認同的现实状况
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需要掌握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现实状况。为此,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深入香港教育部门、高校、企业、社区、协会等进行实地调查,运用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测量模型,测评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状况,分析国家在港职能与青年国家认同的关系。运用测量模型,考察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真实性问题。从不同立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家庭环境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差异性问题。考量国家职能在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上的作用发挥状况,动态分析香港回归后青年国家认同演进变化,揭示履行国家在港职能与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效果的内在关系。
(三)找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具体困境
根据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构成要素分析存在的困境。其中在政治认同上,一些香港青年主权认同存在“恋殖”情结,权威认同存在本土主义,制度认同存在对“一国两制”的曲解,安全认同存在勾结外部势力、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等困境。在经济认同上,一些香港青年存在对西方经济充满好感,而对祖国大陆经济排斥等困境。在文化认同上,一些香港青年存在疏离内地抽象的中国道德文化认同等困境。在社会认同上,一些香港青年向上流动难、对民生满意度不高等困境。这些困境相互叠加,消解国家认同。形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既有制度和价值不同导致的,同时,也需从香港青年的特点、认知、心理等分析内在主观原因,从经济、教育、历史、舆论、民生及外部干涉等分析外在客观原因。
(四)系统提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破解的对策
要树立系统理念。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具有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需坚持系统思维研究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破解对策。香港青年国家认同问题,已不仅仅是教育、社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全面系统审视分析。从“一国两制”视域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坚持系统思维,从国家、香港政府和香港青年等多方面对应提出破解对策。
强化国家职能在港履行。“一国两制”理论是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和前提。要让广大香港青年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摒弃撇开“一国”这个前提去谈“两制”。坚持“一国两制”,立足现实与历史、国内与国外,根据《宪法》《基本法》等,分析国家在港职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为履行国家在港职能提供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全面管治,增强显示度。
注重国内外经验借鉴。从履行国家职能的角度,比较借鉴国内外加强青年国家认同的经验做法。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增强边疆地区、自治区青年国家认同的经验,凝练历史智慧。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澳门青年国家认同的经验做法,进行系统盘点、总结提炼。同时探讨借鉴国外增强青年国家认同的有益经验。
对应困境提出破解策略。针对政治认同困境,要加强政治引导。强化国家管治能力,进一步彰显中央政府在港主权和治权;从正本清源、法律法规、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完善香港治理体系;增强香港青年政治辨别力,促成国家意识。针对经济认同困境,要扩大经济润惠。强化国家整合能力,支持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为香港青年提供成长发展平台,支助香港青年发展;增强香港青年国家信任感,促成家国情怀。针对文化认同困境,要推进文教涵育。强化国家濡化能力,形成爱国爱港与民族复兴共同价值;加强文化涵养、历史国情教育,促进香港青年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增强香港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成民族归属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针对社会认同困境,要注重社会养成。强化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化解社会矛盾;满足香港大学生向上流动等诉求,妥善解决住房等民生问题;增强香港青年社会责任感,促成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杨晗旭,徐海波.试析香港国家认同的困境——从被言说的“他者”到“伪主体”[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2] 阎小骏.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3] 王于渐.香港深层次矛盾[M].上海:中华书局,2012(7).
[4] 康玉梅.“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民教育与国家认同[J].环球法律评论,2018(2).
[5] 黎沛文,庄鸿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香港青年的公民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问题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境外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与治理研究”(18SKDJ006);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研示范团队“人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苗国厚(1984.11- ),博士,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交通文化研究;吴奕宏(1997.11-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