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论

2020-08-03肖志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公平性中国教育

摘 要:社会公平是历代思想家坚持不懈探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中外许多思想家、学者以及不同的社会成员都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出发,提出了对教育公平的不同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制度和政策的变革,推动着教育公平保障的实施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及其保障成为民众、学者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公平性

一、教育公平研究的基本特征

通过大量的期刊检索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发现教育公平的研究浩如烟海,但整体上主要是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的特征研究、对教育公平失衡现象和原因的剖析、对国际教育公平理念发展研究、教育公平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五个方面。目前现有教育公平研究仍然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重

回顾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进程,反思教育政策、关注热点问题和探求实施策略是主要的着眼点和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择校等诱发的公平问题已进入研究视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提出后,以“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数急剧上升,在2005年~2008年期间达到了311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公平问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等均是持续受到关注的热点。

学界对教育公平现实问题的贴近,并不意味着对理论问题的疏离,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始终进行着学理和现实层面的双向思考。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末已有学者试图对教育公平的内涵作科学界定,但此阶段的教育公平基础理论研究集中于西方相关理论的移植与引进,以及受经济领域“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的影响,比较关注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研究。进入21世纪,学界逐步对教育公平的理论背景、内涵与外延、结构与特征等方面加以探究,不断贴近教育公平的理论内核,还就其学科归属、概念体系、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討。如肖建彬提出:教育公平在学科归属方面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社会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教育公平在理论上存在一个多序列、多层级的概念体系,可以建构一个包括本体论、领域论、条件论和发展论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多学科的介入及多视角的挖掘

教育公平问题是涉及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目前学者已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角度加以审视:伦理学视角将公平更多地理解为公正、正义,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为基础,强调对弱势群体的补偿;经济学视角侧重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法学层面更为关注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社会学观点更为关心社会分层、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关系;从教育学本体出发的研究侧重如何构建公平的学校教育;基于教育政策学的研究提出了诸多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综合文献来看,教育政策学和教育经济学视角是目前教育公平研究学科视角的主体。有学者将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学科在教育公平研究中的理论基础、重要原则、重点或核心精神及表现作了详细比较和解析。

除学科视角的差异外,其他研究视角也不断充实和丰富对教育公平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如区域视角的研究,从一定区域内教育公平问题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来探究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方式;又如,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公平制度的历史考察可视为教育公平研究的历史透视;再如,具有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往往从西方教育公平理念和行动中汲取各类“启示”以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的本土实践。

(三)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细化

目前,教育公平的研究领域包括几乎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 研究领域得以深化和细化。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 新理论的不断挖掘事实、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形成新的观点,促进完善和成熟的理解同样的问题。理论层面上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教育公平的特征、影响因素等的分析,涉及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阶层差异、弱势群体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并有来自各个视角的对策。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停地思考,从最初的概念、关系,探讨了如何实现统一的价值,以促进教育公平的整体提升。此外,部分研究还从更为微观的层面,如从教师与学生眼中的公平问题来探讨其教育公平观。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多维度的研究人员课程、教师、教学、评估和探索课堂公平的影响因素和实现策略。在对各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上,涵盖了从幼儿园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

(四)研究紧密联系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从国际层面来看,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日益重视教育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阶层差异、弱势群体的趋势是分不开的。教育公平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取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追求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成为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普遍关注和系统理论探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题的变动与社会热点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2000年以后研究论文不断增多与与我国实行高校收费制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有关,也与我国目前因教致贫、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大大低于预期的实际情况有关。我国自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后,2005年后以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论文数量猛增,从无到有,论文集中发表在2005年~2007年这三年间。

(五)研究方法以理论探讨为主

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更倾向于理论层面的、应然层面的、政策层面的研究,但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实然层面的、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

二、教育公平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与建议

教育公平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教育公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薄弱。虽然现有的研究颇多,各种观点之间难免有矛盾的地方,缺乏整合

各种理论的论述也不够深入和充分。引进西方理论如胡森、罗尔斯、科尔曼等人的公平理论比较多,但经常是不加以批判地引用,往往忽视了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的研究大都采用思辨的方法,停留在宏观描述、经验分析和介绍评论的层面,少有深入教育实践的定量研究,更缺乏规范的质性研究。一些研究具体措施上的可操作性建议缺乏,并且這些研究成果缺少实践的验证,实际操作的难度较大。理论支持多应用西方理论,缺乏前提批判,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二)教育公平的研究缺少教育独特性

教育公平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但是受罗尔斯的影响,研究者一般是把教育公平归结为一个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加以研究,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只停留在宏观层次上。用社会公平的规范对教育活动进行衡量,做出推断,突现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般性特点。然而,教育公平是有层次的,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对公平问题进行探讨,不考虑教育自身的因素,忽视教育公平本身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活动本身的公平也需要研究,使得教育公平的探讨缺少教育的独特性。

(三)一些研究缺乏超前性和创新性

一些学者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大都跟随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而改变,其自身缺乏一些超前创新的理论体系,等到国家出台了新的教育政策之后,才去分析、阐述和解读它的特征、优点和意义等,而自身缺乏独创性,甚至有的研究成果已经滞后于国家的教育政策。

(四)实证性的研究方面,虽然比较多,但大多都是验证性的研究

所得结论并没有超出西方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且实证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不够。这些研究中,许多数据要么来自研究者小规模的调查问卷,缺乏全面的有说服力的全国性统计数据。

(五)对教育公平政策与制度的研究还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

缺乏深入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研究,系统的制度设计研究还没有开展。

(六)对教育公平法治的研究

基本的教育公平法治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教育公平的法律政策制度文本的学者角度分析,而没有教育公平法治的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高度,缺乏导向性的整体性的教育公平法治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子萱.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研究文献综述[J].汉字文化,2019(24):121-122.

[2] 刘尧.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交通高教研究,2002(04):98-100.

[3] 赵航.教育公平内涵综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202.

[4] 王少峰.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3):213-218.

[5] 曾妮,田晓红.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01):1-3.

[6] 黄国建.家庭资本与教育公平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70-71.

[7] 唐兴霖,任鹏.转型社会的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11,27(07):52-56.

作者简介:肖志国(1977.10- ),男,湖南宁乡人,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教师发展与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公平性中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