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0-08-03侯东昉周学政
侯东昉 周学政
摘 要: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它给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变,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方法论和介质载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手机媒体在开拓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新的挑战。学生群体也受到较大的移动媒体的群体的影响,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新媒体;手機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信息资源
近年来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行业中传播媒体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传播媒体,手机媒体随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成为如今最为流行的大众媒体。作为新一代的大众媒体,手机媒体将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最强大、最便捷的媒体之一。
一、手机媒体的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通过手机可以实现信息的自由、快速的转发与传播。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较而言,手机媒体依旧保存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是也存在一些新的特性,具体如下:
(一)即时性
发展至今,手机可以立即进行传输数据或学习的各种信息,这与它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等特点有关。手机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其他媒体设备在空间、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限制,实现了各种数据信息的实时进行传播和交流,使手机成为中国传播发展速度最为迅速的媒体[1]。
(二)便携性
除此之外,手机作为“带着体温的媒体”还具有功能多、用途广泛、易携带等特点。借助这些功能,使大学生不受时空的影响,简单随意地进行在线聊天、网购、观看视频、收发信息等功能。并可帮助他们随时随地的阅读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课程学习,这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便捷性是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显著特征,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拉进了个体之间的联系。
(三)兼容性
由于其现有的强大功能和足够的扩展空间,手机媒体技术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媒体进行充分融合。例如,人们可以快速通过手机软件应用和移动媒体链接,充分发挥功能。因此,许多中国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正在进行引导手机用户使用移动网络媒体来建立一个新的信息技术传播平台,以增强他们的影响力和涉及范围。其兼容性也表现在其他方面:第一,今天的手机媒体除拥有传统通讯设备的功能外也结合了聊天沟通、娱乐、网购等。第二,手机媒体实现了即时转播的功能。第三,随着手机通讯服务商技术的进步,手机媒体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全网无障碍传播。因此,手机媒体通过自身的兼容性已经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涵盖最广、用户数量最多的全民媒体。
(四)私密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同时是非常注重私密性的。伴随手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手机的普及程度使它逐渐成为人均一份的私密工具,私密性也更加凸显。手机内容信息的接收只在用户授予使用权后才可以进行,其中包含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属于私人信息,未经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进行选择浏览转载。如今流行的手机支付也是依靠金融卡和社保卡等业务,其中也覆盖了个人财产的隐私安全[2]。
二、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巨量的信息资源
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手机媒体以其自身独有的特性改变着思政教育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型教育工作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比而言,手机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限定于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它突破了原有课教学的时空局限。同时,手机媒体的出现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发生了改变,由原有的教师单一的输出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之间互动、信息交流的模式。手机媒体的互动交流开阔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丰富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3]。
有利于对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地加强,集体意识内容包括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校园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不变的环境使得学生群体极少能接触到外界社会的一些事件,其中就包括不少的正能量事件,多数情况下,再碰到他人所给予的援助时可能也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手机移动媒体可以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社会上的积极事件,学生们可以立即通过移动媒体接触到这些社会上的积极事件。也许这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善良行为,但通过大量媒体手段的渲染,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同理心。
2.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教育的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企业由于引入了“载体”概念打开了新局面,并不断深化。随着传播媒介意识和当代价值取向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中的传统电信模式和新媒体环境已经略显苍白[4]。构建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载体平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与时俱进,使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和学生,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在数字移动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了庞大的网络系统,其具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开放性高、资源丰富和覆盖面广的优点。手机媒体较好地扩大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通过第三方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新闻信息系统软件技术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更新的平台[5]。手机媒体有效地打破了信息传播时间的制约,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
(二)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影响
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仍然处于三观的构建阶段,对校园外的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们对此却缺少基本的认知和判断。手机等移动媒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其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但正是因为中国移动媒体公司,一些不良信息,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这些特点负的手段信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信息判断不佳广泛的移动媒体是不够的,在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三个观”。传统教学媒体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研究内容都是需要经过教育者层层筛选才能传入到大学生的视野,教师发挥了信息过滤作用,将低俗不健康的内容拦挡在外,给高校学生传播积极的正面信息。但手机自身所具有的私密性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摆脱了教师群体的筛选,导致各种外来的腐朽观念、低俗信息在学生群体中肆意传播[6]。当今网络信息千姿百态,良莠难以辨别,学生们还处于思想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他们在接收这些未经过滤的信息和思想观念时会导致正确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和挑战。
2.削弱了传统教育主体的威信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媒体已经在当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们有了更为广泛的信息选择的余地,因此也逐渐依赖于通过手机媒體去查询和浏览数据和信息。其次,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开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教育工作者原有的主体地位逐步丧失,失去了对传播信息的把控,对高校学生接收的信息不能做到逐级过滤。使得已经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筛除的信息可能再次呈现在学生群体的眼前,这同时也就逐渐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7]。此外,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群体最对新事物的应用上不如在校学生,因此学生便容易使用手机媒体去搜索浏览想要的信息,在信息资源方面占据了优势。若大学生长期依赖手机媒体去学习,将容易失去自主分辨、思考的能力与动力,也从而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弱化了主体的威信[8]。
三、手机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用发挥的路径
(一)构建新的工作、教育理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求。“变则通,通则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时代观念,积极利用资源去适应、学习以手机媒体为主的新网络时代,建立新的工作、教育理念。加强自身能力其建设,不断从外部吸取优秀经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工作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重新获得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手机媒体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新模式
高校须主动利用手机媒体的有利因素建立新型工作教学模式,借助手机媒体软件的功能搭建师生间平等学习、交流的平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能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9]。改变传统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单项输出的状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切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新的话语体系
新形势下,手机媒体在各方面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渐渐主导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威信逐渐丧失。面对这种现象,构建新的思想政教育话语体系便是重中之重[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利用手机媒体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发挥信息的“把关”作用,运用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先进的文化思想,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帮助学生理性的面对网络信息。
四、结语
作为新技术的产物,手机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手机媒体协助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教学和工作非常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存在一些缺点,但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积极作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正确、合理的把握手机媒体特点,就能较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使之较好的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邓瑜,陶涛.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的终极形态[J].中国记者,2006(4).
[2] 方芳.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7.
[3] 张卫军.手机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D].桂林:师范学院,2012.
[4] 王洪运,金志杰.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4):60-6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N].人民日报,2016-02-23(23).
[6] 教育部:着力运用新媒体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新华网.2016-02-09.
[7] 张文雄.以坚定的看齐意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J].党建,2016(05):22-23.
[8] 周三庆.手机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45-46.
[9] 方蕾,王朔,冉奥博.手机媒体背景下的思政课课外移动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8):7-9.
[10] 逄丽红.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新闻战线,2015(01):156-157.
作者简介:侯东昉(1996.04- ),男,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学政(1976.11- ),男,山东人,博士,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组织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理论及政策管理、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