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城市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2020-08-03邱菲

大经贸 2020年3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卫生防疫

【摘 要】 城市是社会的巨大综合体,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承载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使我们进一步反思了公共卫生与城市的关系。论文阐述了公共卫生與城市空间的关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重大公共卫生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对应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借鉴方向。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城市空间

引 言

一场名叫新冠疫情的重大公共事件让我国公共卫生防控治理体系有些措手不及。面对疫情的爆发,更需要反思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不只是保护生物链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未来的重大议题。这场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城市公共卫生环境,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具足轻重的意义。只有高质量的公共卫生环境,才有健康城市和健康的生活。

1公共卫生安全与城市规划

18-19世纪英国城市无序发展带来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空前的公共卫生问题推动了现代意义上公共卫生和城市规划的诞生,开启了两者的首次跨学科合作。1916年的《区划法》对于日照通风的规定、功能分区将具有污染性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进行隔离、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均是确保公共卫生条件的举措。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社会模型”,城市物质空间作为第4个层级,正式成为了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因子之一。2010年,纽约市政府提出了《纽约城市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这是第一个针对当代公共健康问题提出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层面的导则,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创造健康空间环境,引导市民体力活动行为和生活方式并最终促进健康[1]。然而,关于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的设计和改善,影响和促进市民健康的研究还比较稀缺。尤其是在我国公共健康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中,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的“健康性”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空间研究和设计应对。

2公共卫生健康下城市空间的思考

2.1城市空间应对突如其来的冲击韧性较差

城市作为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主体之一,韧性理念也被应用到城市研究中[2]。韧性城市是指具有吸收未来对其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造成冲击和压力的能力,同时仍能基本维持相同功能结构、系统和身份的城市。城市韧性是一个城市的个人、社区和系统在经历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和成长的能力。新冠疫情就是一种典型的急性冲击。

在此次疫情事件中可以看到,突发疫情给城市健康运行带来了极大地威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的城市是否能有更强劲的韧性、更灵活的适应力,去缓解甚至破解各类医疗资源的短缺问题,去响应和抵抗重大特殊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提高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亟待解决。

2.2城市空间应急防控机制有待完善

城市居民活动一般可分为居住、工作、教育、休闲娱乐、就医和交通出行,相对应的活动空间分别是社区、工作场所、校园、公共休闲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和交通出行工具。因此,城市空间的应急防控机制建立的重点是与其对应的社区单元、企事业和机关单元、校园单元、公共休闲单元、医疗卫生单元,以及城市交通出行空间六大方面。疫情的大面积传播,还取决于城市各个区域空间应急防控的力度和水平。如果有强有力、精细化的区域防控措施来应对,至少可以将疫情传播面减小到最低程度,避免形成大面积连锁反应的风险。我国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治理水平层次不齐,而其他部分地区则显得应急管理经验不足,防控水平整体薄弱。因此,我国在重大公共卫生的城市空间应急防控机制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3城市空间利用先进现代科技手段较落后

全球正在迈进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智能社会,中国也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正在构建一个由智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智慧算法驱动、智慧大脑运营支撑我们的智慧社会体系。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驱动疫情防控治理的现象正在不断涌现,使得我们能更便捷的了解最新资讯和知识,更便捷的享受网络服务。然而,正是因为信息传播的快捷并且网络使用的不规范性,容易造成社会恐慌,面对自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搭建有公信力的信息监测和传播平台,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次疫情防控工作来看,仅有少量地区可以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健康城市相关规划新技术方法的运用仍局限于小部分地区以及研究者,尚未常态化成为规划师案头工具。

3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议

3.1建立刚弹相济的规划布局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对大型应急医疗设施缺乏足够考虑,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大型公共安全事件的持续频发,应急医院建设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编制相对应的公共卫生专项规划,预留出足够的土地空间。应急医院建设可采取部分永久式和部分装配式建筑形式,为更新改造留有足够余地,应保证平时充分利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兼做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研究中心、疗养院等相关功能。各地公共卫生专项规划中不断关注和强调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完善,社区医院兼具公共卫生职能,疫时应发挥基层公共卫生防疫职能。

通过建立“刚弹相济”的前瞻性规划布局,提高医护承载能力。我们通过科学评估城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现有物资保障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预测规划医疗救治需要的防护物资、床位、医疗设备等的数量以及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物资数量。综合制定相应措施,补齐城市规划和治理短板,提升应对能力和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2建构长效防控空间体系

城市规划应当聚焦长效防疫空间体系建构,这既是疫情管控的需求,同时也是健康城市和规划管控发展的必然。我们将突发性传染病的潜伏、出现、暴发及消失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与其相关联的防疫空间的布局、空间、运行模式等可看作另外一个系统;相对来说,前者有序但无法预测,后者实际存在却无序、不成整体,分为多个各自为政的子系统。后者可从公共卫生学、医学等学科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从健康与安全双重效用考虑,正向识别和评价城市空间的健康友好和可防疫程度,把城市空间环境的主动性“健康支持”和被动性“可防疫”融为一体、双效叠加。在可防疫空间评价方面,设想通过合理遴选相关指标建立“可防疫指数”评价体系,可借此评价城市空间在传染性疾病防疫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此为参照,介入协同论的方法,探究长效防疫空间体系从无序变为有序的可能性,以及内部多个子系统协同运作、互为支撑的方式,发现其系统内部自组织的适应性,从而为建构长效防控空间体系指明方向。

3.3实现城市空间智能化

当前当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正在构建一个由智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智慧算法驱动、智慧大脑运营支撑的智慧社会体系。依靠大数据手段深入分析研究人口流动和疫情传播规律。通过丰富监测疾病类型、细化社区级的统计数据,基于共享分析数据、共同合作建立“公共健康—空间规划”双构数据平台,搭建起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和城市空间的关联体系。通过双构平台的建构,进一步指导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物质生产和流通空间,建立疫情时期基本生活物资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均衡、合理布局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医疗体系,避免患者集中在少数医疗机构;择选并预留临时性集中救治医疗设施用地。同时,在疫情爆发过程中,双构平台可以有效整合信息、动态监控疫情进展,利于合理划定疫区等级和社区防控,精确规划检查网络布点。未来应利用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是未来中国公共卫生防控治理的重要方向。

4结语

最后,公共卫生服务不仅需要城市空间与设施等“硬件”的支撑,更需要城市治理等“软件”的高效运行。城市规划在做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等传统领域工作的同时,适当将关注点向城市治理等相关领域拓展,力争使城市“硬件”的规划设计与城市“软件”的运行紧密结合。既然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人与人的交往,那么我们城市规划人有责任使这种交往更加安全、更加宜人,不仅限于平日,也包括如此次般非常之时。

【参考文献】

[1] Active Living Network, what is active living [EB/OL], (no time), http://www. activelivingbydesign.org/.

[2] 邵亦文 徐江 . 城市韧性 : 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30(02):48-54.

作者简介:邱菲(1992-),女,陕西渭南人,硕士,从事城乡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公共卫生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