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20-08-03郭松燕

时代金融 2020年17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实践

郭松燕

摘要:国际技术贸易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由于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偏重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传统的“填鸭式”纯理论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国际技术贸易失去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准备阶段选取典型性、新颖性以及综合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案例,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发散思维,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国际技术贸易 案例教学法 实践

当前,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已渗透一国经济各个行业。技术竞争力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国际间技术交流日益频繁,一国科学技术水平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目前除了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将技术引进作为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国际技术贸易相关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著作权等偏重于法律专业知识,使得内容晦涩难懂。另外,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涉及对象为无形的“权”或“技术”,而非以往专业课程有形的“物”,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仍沿革传统的“填鸭式”纯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的讲解,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不仅造成社会实际与课堂知识脱离,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率。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基于课本理论知识,将学生引入特定真实的案例或虚拟的场景中,相互探讨,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辨证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步入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二、案例教学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框架

(一)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授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案例的选择上首先需要结合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贴近现实;在案例的设计上,PPT的排版与色彩搭配,案例与理论的合理穿插,都关系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兴趣与接受程度。

具体而言,特别是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案例须具备一定的典型性,需紧密依据所讲授的基本理论与核心内容,选择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剖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第二,案例须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新颖性,紧跟国际发展进程,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从不同维度了解现实生活,学会运用所学所知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实,杜绝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第三,案例须具备一定综合性,而不仅仅局限于本章所学,应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比如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内容,增加案例的深度,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与介绍案例

在学生快速阅读案例背景后,教師需要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穿插案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点,避免出现案例与理论相脱离的情况。在此环节中,由于所涉及的文字内容比较多,学生要充分理解案例材料与内容,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教师在PPT设计与介绍上要具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老师课件准备上下功夫。

(三)剖析案例

教师在学生了解案例背景后,应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剖析与讨环节论,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该环节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表达能力的关键,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部分。在引导学生剖析案例时,需要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因果关系。再者,在此环节需要在课下由学生自行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国际技术贸易理论知识围绕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矛盾大胆提问,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教师要始终厘清自身角色——引导者或启发者,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才是教学主体,教师应尽所能调动学生讨论积极性,鼓励表达不同声音,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小组的合作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自用的目的。

(四)案例的点评与总结

学生在对案例进行激烈讨论后,需要教师作出公正、中肯的点评。此环节是对以上各步骤的提炼,教师点评不是直接给出案例答案,是对整个案例分析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点评时,教师需要做到“精、准、分寸”:“精”表示点评要言简意赅;“准”表示点评要准确运用所学理论与原理准确表达,切中要点;“分寸”表示点评时切勿“太过”,把握分寸,对正确的观点给于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合理完善,对于分析不准确的学生,不可打击其积极性。

最后教师对学生在整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点评学生的思维逻辑、分析与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点评环节中受到启发,使得学生在今后处理问题时寻找更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由于国际技术贸易内容是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产权包括技术引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现选择理论基础——技术差距模型,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技术差距模型。该模型用以解释为什么技术会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在教科书中没有技术差异模型示意图,通过教学资料的搜索,借助“模仿时滞”模型对技术差异理论模型进行完善,如上图所示。

选择学生熟知的产品——彩电的生产与贸易案例进行讲解。由于彩电最早出现在美国,所以可认为上图A为美国,仅次于美国的彩电技术完善是日本与德国,可认为上图B为日本或德国。在t0至t1段,全世界只有美国出现彩电,随着彩电的普及,美国为获取更大利益,开始出口彩电,即t1开始,美国出口,对应的次发达国家(德国与日本)进口彩电,由于未能掌握彩电的生产技术,所以在t1至t2段,德国与日本纯进口;随后逐渐掌握该技术,尝试生产,并在进口的同时开始出口部分彩电,即t2至t3段;随着德国与日本掌握彩电的生产技术,而且生产成本低,在t3后,彩电的生产逐渐从技术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型,德国与日本不再进口美国彩电,而是自给自足,并大量出口,同时美国不再生产彩电,而转向纯进口。

类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彩电为载体的技术贸易同样发生在德日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直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彩电出口大国,而其他发达国家则成为彩电进口国,该演变复合上图技术差距模型的理论基础。在技术引进章节中选用此案例,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很好地理解,并受到启发。

四、总结与启示

国际技术贸易是一门应用性与适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但由于该课程所涉及较多法律知识以及学生对该门课程认知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上都需要利用恰当的案例加强学生理解,在案例分析上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2]常志朋.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徐元.调动学生学习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积极性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法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