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探析

2020-08-03杨佳嘉叶笑宇

时代金融 2020年17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互联网

杨佳嘉 叶笑宇

摘要:互联网的应用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和模式的改革有着显著影响,就现阶段的《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来看,应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更具立体性和实践性,能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传统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 证券投资与分析 课程教学 改革创新

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分析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证券投资与分析》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证券投资方面的实际分析能力,换言之,这门课程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现有的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具体教学中,不少老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法,强调理论,不注重实践,让学生“纸上谈兵”,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因此,对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教学创新与改革提供基本参考,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纵观现有高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标,其《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大多以理论为主。从会计、金融、投资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看,学生证券投资的分析能力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专业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其分析能力才会有显著的提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课程内容中既要有理论,但是更应以实训实践为主。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的《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时的占比约为80%,实践课时比例仅占20%左右。对于一们重视实践的学科而言,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无疑会限制专业教学的具体发展。并且,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能力测试和用人单位的具体反馈来看,超过70%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着理论专业但是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这会导致人才培养成本的增加。

(二)课程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在现有的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教学调研中发现,在实施该门课程教学时,老师们遵循的往往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即老师进行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而且在很多时候,老师基本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培养非常不利。同时,对于少量的《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实训实践活动开展时,也是主要为引导式教育,即老师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学生基于老师的示范进行分析与讨论而已。这种假实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犹如“提线木偶”,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学生便无所适从。从学科培养目标来看,此学科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并可以独立或者是配合完成项目的人才,但是当前的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几乎无效。

(三)对课程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的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第三个显著问题就是师生对课程实践性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高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自身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是按教材理论进行讲授,没有能力去重视和指导学生进行实战;二是多数高职相关专业进行该课程教学时在具体的教学课标和课程考核中并没有设计项目实践或实战型考试项目,使不少学生根本不重视课程的实训与实践,只通过在期末学生恶补或机械记忆理论来通过考试,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改革和创新思路探讨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价值有了显著的下降,因此要想有效的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必须要对该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基于互联网大环境和社会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和改革措施,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任何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需要具备社会需求的相关能力才会更具竞争力,其实践价值也在在社会中得到表现。因此,以行业企业中对证券投资与分析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为为基本参考来进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与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团队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对相关的人才市场以及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具体了解对证券投资类岗位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关键实践技术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对课程体系做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实训项目设计,并科学地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以期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的证券投资与分析专业人才。

(二)基于项目设计进行理实一体课程教学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不仅仅需要自己练,更需要自己“悟”,也就是说学生在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会更加的突出。基于学生探索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的需要,在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大胆实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以项目为基础开展教学,理实结合,教学相长,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整体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的显著。

(三)基于校企合作加强课程实训实践

《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需要以行业企业的专业经验来充分指导课程教学的一门课程。而现实中,大多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与企业和市场存在着严重脱轨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课程创新改革中,需要积极采用校企合作,引入更多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真实地参与到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甚至真实地介入到课程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中,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更好地推进《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训实践教学效果呈现。

(四)基于互联网在线资源平台强化课程创新改革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众多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平台一一涌现,功能也不断拓宽和提升,加之以各类专供于校内实训实践的模拟教学软件层多不穷,为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进行教学创新改革带来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高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国际国内的一切优势优秀教学资源,根据本校学生学情基础和專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搭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自由学习和讨论;同时,又可以运用一些优秀的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模拟软件或平台,让学生进行虚拟环境下的真实项目投资分析与演练,吸引和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点运用的关注与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可以尝试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项目化实践设计、校企合作、在线资源建设与利用等措施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相关技能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荣华.《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问题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4).

[2]王美懿.“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鸭绿江,2019(10):94-95.

[3]吴道华.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5).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互联网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