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舆论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20-08-03马媛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导向价值观

[摘要]分析舆论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立足舆论从众环境,探寻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策略,避免大学生受到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舆论从众心理;价值观;实践导向

[作者简介]马媛(1987-),女,山西省太原人,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教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5-0065-02

随着微博、微信等各种大众传播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生群体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渠道增多,容易在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受到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不良影响,甚至对一些负文化思潮所传播的价值观持有认同和接受态度,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舆论从众心理的相关概念、特点,探讨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策略,期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舆论从众心理的相关概念

(一)舆论的概念。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就存在舆论现象,但是“舆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则出现得很晚。当大众传播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舆论机构产生并发挥作用时,人们才开始关注舆论的重要作用。1965年,美国学者哈伍德·切尔德斯在著作《公共舆论:特性、形式和作用》中总结了对公共舆论的50种概念界定。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著作《弱传播》中分析了理论界学者对舆论概念界定的不同观点,总结指出,“舆论是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①

(二)舆论从众心理的概念。舆论的关注度常通过点击率、阅读量来表现,最终都表现为“人头数量”,因此,关注者人数的多与少,对于舆论能量的集合会产生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舆论关注者的集合,促进了舆论能量的集合,所以,学者对于舆论概念的界定总是在舆论主体界定时围绕“大多数人”、“民众”、“受众”、“人民”、“群众”等概念展开。当舆论主体为占人数优势的主体时,其发声聚集了民意。群体中的一些人受到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在传播过程时主张持有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而隐藏了内心真实的观点,这种现象叫做舆论从众心理。

二、舆论从众心理的特点

(一)遵循舆论弱定理。在舆论世界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强弱关系,其强弱关系和现实世界的强弱关系是正好倒置的,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强者,舆论的能量会朝着有利于现实世界中弱者,也就是舆论世界中强者的方向聚集。因此,一些持有和主流价值观相悖观点的负文化思潮和理论,往往能够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立足,并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

(二)遵循舆论情感律。在舆论世界中,情感占据核心地位,其作用遠大于道理。情理纷争,最终获胜的一定是情感。尤其是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情感不仅是驱动力,还是传播媒介。更通俗地讲,舆论没有道理可讲。舆论世界是和现实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世界,主流舆论是活跃度最低的理论,也就是说,传播主旋律的难度较大,一些负文化思潮和理论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群体情感上的支持。

(三)遵循舆论轻规则。舆论世界的传播往往是避重就轻的,其对于轻重的判断也与现实世界的判断标准完全相反,现实世界中认为重要的东西,在舆论世界中往往并不重要;反之,在现实社会中被轻视的东西,在舆论世界中则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轻的东西更容易传播和扩散。在舆论传播中,受到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则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支持,甚至一些本身并不真正认同这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大学生,迫于舆论轻规则的压力,也会在公开场合或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话语的表达、个人状态的更新、“斗图表情包”的传播等来展现自己对一些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认同。

三、舆论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理想信念缺失。大学生是促进“中国梦”顺利实现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在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高度认同一些负文化思潮和理论,崇高的信仰开始出现动摇,理想信念也开始消解,甚至处于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目前,在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高开低走”的情况,最初进入大学时,大多立志要坚定追求理想,但是一旦有负文化思潮和理论在周围传播,就将理想信念束之高阁,失去了奋斗方向,人云亦云,在舆论面前选择从众、随大流。

(二)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降低。在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持有认同态度,过度关注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而忽视了和他人之间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和情感联系。社会交往能力降低,并且趋向虚拟化,和他人的人际传播高度依赖虚拟平台。在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中,表现出较低的社会适应性,无法融入周边的环境。虚拟社交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的安全感降低,加剧了对人、对社会的不信任,也降低了其社会适应性。

(三)易受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侵蚀。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也会利用青年大学生的舆论从众心理,并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侵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加剧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躁动、焦虑、彷徨、迷茫等,并使其逐渐陷入异化的泥沼中。

四、在舆论从众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应当强化对这一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确立并坚定这一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积极引导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践行理想。

一方面,高校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教学中、学习中、生活中、实践中。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要有效发挥出来,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详细解析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也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和所学专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联系。在生活和实践中,党团组织要常态化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以及氛围。

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成理想信念教育范式从“空想教育”到“结合生活”的方向转换,青年大学生之所以会受到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对一些负文化思潮和理论予以支持,并加快其传播,和目前网络媒介、微媒介的快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手机已然成为人类最亲近朋友”的时代中,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改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对大学生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和价值观教育。比如,可以开设网络讲座、网络公开课,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建立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网站或公共号,比如,校友故事、爱心公益、时事评论、心理咨询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将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问题充分结合,才能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坚持实践导向,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要坚持实践导向,引导青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交往和提升社会适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在现实交往中实现价值的共享和情感的共鸣。

一方面,高校群团组织要依据大学生舆论从众心理的特点以及其容易受到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影响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拓展活动参与受众的范围,比如,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活动、各种兴趣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现实社会交往,引导他们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分享个人的体验,强化他们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疑虑和困惑,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针对在舆论从众心理影响下认同各种负文化思潮与理论,甚至已经标榜自己是负文化思潮和理論践行者的大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引导,创造更多能够让他们和优秀同龄人接触的过程,提升他们的担当能力,强化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交往环境。

(三)树立先进典型,强化主流思想引导。在青年大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能够强化主流思想的引导和传播,从而弱化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不良影响。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要全面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使得他们在强化舆论引导示范过程中发挥积极意义。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培养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积极向上的人物和事迹作例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入脑入心,并得到践行。另一方面,校园网站、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广播媒体要加大对青年大学生身边的“公益之星”、“创新之星”、“学科竞赛之星”、“考研之星”等各种先进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主流思想引导方面的模范作用。

在舆论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理想信念缺失,担当不足,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降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受到各种负文化思潮和理论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对应提出解决策略,期望能够为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邹振东.弱传播[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46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许静.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邹振东.弱传播[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4]蒋建国,李颖.“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J].文化视野,2018(04).

[5]李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09).

猜你喜欢

实践导向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浅谈基于实践导向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