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思考
2020-08-03董文吉
董文吉
〔编者按〕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淳安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基层一线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展开调研,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建议,得到了县委书记黄海峰同志的充分肯定。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群众就业增收又面临新挑战,人大要继续开展调研、视察与监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这句话深刻地指明了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家庭具有相应劳动能力,在完成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种植、养殖或完成其他务工经商劳动之余,有就业需求但无就业岗位的季节性闲余劳动力。淳安县是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劳动力有26.38万人,其中留在县内15.25万人,富余劳动力3.1万人。
政策护航,成效彰显
淳安县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新时代要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关于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林下种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部门服务促进民宿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着力培育农村经济产业新业态、新主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增收。
组建乡镇、村和民间劳务服务队,参与五水共治、生态环保领域工程项目劳务合作、农业基地培管等劳务合作。同时,县内单位在招用临时用工上,做到优先帮助和使用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活动,组织企业面向农村送岗位。
政策和有效措施的双重发力下,促进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成效显著。
拓展了“家门口”就业空间。积极发挥经济重镇优势,创造条件让农民由从事单一的一产劳动,拓展到二产、三产和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的劳动。如来料加工、农产品加工、电商、民宿经营等,增加了就业机会。
开辟了“消薄增收”路径。通过村级组织劳务服务队,对外承接劳务服务,增加村、社集体收入,也带动农民增收。
营造了社会和谐氛围。妇联组织开展“牵手创富”行动,发动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来料加工。目前,淳安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共计4.5万人。
培育了自主创业主体。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鼓励农民经营民宿。目前淳安县已有民宿经营户1000多家,吸纳从业人员3000多人。引导农民积极创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等1000多家,稳定就业10000多人。注重培育网上经营主体,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创业创收。据统计,目前淳安县有网店1460家,直接解决就业岗位4080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10720个,其中农村占50%,2019年淳安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四种形态,凸显就业梗阻
淳安县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留在家的“5060”(50周岁左右、60周岁左右)人员成了当前的农村“主劳力”。根据调研情况看,这部分人员的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四种形态:
“不能做”。一方面,淳安县农村仍以种植山核桃、中药材等农业生产为主,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体力素质下降,从事高山农业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现有就业政策,超龄劳动人口(男60周岁以上,女50周岁以上)再就业不能购买普通工伤险,可购买专门的劳务工伤险,不过一旦出现工伤,用工单位的赔付金额会高很多,由此,很多用工单位会为了规避用工风险,而拒招超龄劳动人口。
“不会做”。农村富余劳动力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与当前就业创业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一是学历层次偏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二是专业技能偏弱,缺乏企业大部分工种所需的经验和相关技能,从而缺乏适应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三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效果不明显。一方面,现有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接受技能培训和后续教育的意识,参与培训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存在自身实力不足、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不能满足富余劳动力就业需求。
“不想做”。一方面,部分劳动力有着“大钱挣不了,小钱不愿挣”的思维,人为地造成劳动力剩余。另一方面,就业观念待转变。部分劳动力“就地打粮、靠天吃饭”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因其制作工藝繁琐、耗时久、成本高,受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较大,传统手工艺发展陷入“后继无人”的困顿局面。
“没事做”。一是产业受宏观形势影响和当前相关政策限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岗位迅速减少,导致失业或隐性失业的劳动人口迅速增加。二是信息不对称,转移就业存在障碍。媒体有关招工用工信息发布较少;就业信息发布的微信公众号知晓率不高;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也会受到费用、审核流程复杂等压力而不愿与媒体对接,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富余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局面。三是政策制约,劳务队运营遇瓶颈。农村的劳动力中介组织发展还不成熟,受法律政策规定的约束,劳务队的运营和持续发展缺乏市场活力。
扬长补短,推动就业渠道多样化
结合调研实际情况,为进一步解决加快发展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难题,应该进一步提高认识、扬长补短,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就业”。
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推进“理念就业”。
改变农民的就业观念,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的主体作用,帮助农民群众树立人力资源投资理念,增强农民群众主动就业和竞争上岗的意识;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摒弃“等、靠、要”思想,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就业创业热情。
鼓励农民群众思想解放,树立“把农业做成产业,把农民做成职业”的思想,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就业”。
壮大以实体经济为主要载体的产业。生态工业上,既要注重引进高端企业项目,又要注重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既要注重县级平台招商,更要利用中心镇、中心村或人口集聚区招商;要进一步优化生态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在项目审批、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生态农业上,发挥和利用千岛湖生态品牌优势,做大做强茶叶、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符合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从业队伍,优先雇用本地农民。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为农村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乡村旅游发展上,在当前大力推进县域旅游、全县景区化的背景下,确立强化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主动服务于分工细化后的不同行业,做深做实乡村旅游文章。如以民宿发展为依托,创建一批本地农家特色的农耕生活体验基地等,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强化服务保障,推进“转移就业”。
鼓励发展村级劳务中介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组建村级劳务服务队或劳务公司,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状态、流动情况、综合素质建立动态管理档案信息,统一负责劳动力需求信息收集协调,统一对外承接劳务,强化就业保障。
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服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收集发布更新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各种媒介推送给村级劳务服务组织,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道路整修等项目中,鼓励实施主体优先雇用符合条件的本地农民就业,提高就业率。
继续实施人口集聚工程。充分利用中心镇、中心村项目建设后的可用资源,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强化土地、资金等重要要素配置,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人口集聚化进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
提升职业技能,推进“培训就业”。
推广“订单式”培训。将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报名,针对性的开设家政育婴、旅游服务等培训班,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同时,开展电脑操作、网络营销等通识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择业就业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紧紧抓住国务院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机遇,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农村职业技能等成人教育,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作用,让农民在实践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壮大“匠人”队伍。培养一批年轻专业的传统工艺从业人员反哺家乡,带动就业,破解“能工巧匠”老龄化难题。积极举办各类传统工艺设计、作品赛事或展览,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注重短板效应,推进“补充就业”。
進一步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产业。千方百计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合力共进的来料加工局面。同时,完善各项配套保障,破除来料加工发展瓶颈,如开通来料加工物流“绿色通道”,降低运费成本;实施“来料加工巾帼贷”等项目,破解融资难题等。
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冷链仓储设施,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加大货源品控、产品定价、销售策略等农村公共服务力度,尤其是要开展生鲜活鱼、茶叶等农村电商产品供应链的升级和改造,以销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培育扶持家政服务产业。针对当前家政服务市场不规范、供需双方对接不畅通等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权属,加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服务规范化培训,建立家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完善从业人员的保障服务政策等,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