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与“五代十国”,两种割据有何不同
2020-08-03
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分天下,唐亡之后却有五代十国诸多政权的并立和更迭。五代十国政权虽多,但是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割据政权的频繁更迭给人们留下了碎片化的历史印象。那么,相对于汉末的三国鼎立,为何唐末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呢?
汉、唐号为盛世,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帝国,最终也难以避免走向灭亡。但仔细来看,它们分裂的方式明显不同: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分天下,唐亡之后却有五代十国诸多政权的并立和更迭。(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十国指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汉、北汉、楚、荆南十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政权虽多,但是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后汉只有四年。政权的频繁更迭成为乱世的主流,而割据政权的林立给人们留下了碎片化的历史印象。那么,相对于汉末的三国鼎立,为何唐末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呢?
世家大族的天下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朝中外戚和宦官专权,清流士人遭遇党锢之祸;地方民不聊生,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各州郡屯驻重兵,形成军阀割据局面。经过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东汉政权早已摇摇欲坠,但当时却少见称帝和割据自立者,各路諸侯仍在大汉的旗帜下争斗。
汉末世家大族聚族而居,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发展庄园经济。依靠宗族和部曲(私人军队)、宾客,他们能够组建自己的军队,在汉末的地方动乱中武力自保。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垄断了当时最重要的知识——经学。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通经可以入仕做官,所以刺激了大批士人的学习热情,不仅游学风气盛行,太学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而且私家教授十分发达,形成了浓厚的家学传统。在汉末的政治动乱中,太学逐渐荒废,家学却得以保存并逐渐兴盛起来。
家学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除了深厚的历史传承外,与当时书写的材料有直接关系。东汉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造纸技术,但尚不成熟,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是布帛和简牍,这就让书籍成为一种奢侈品,制作和保存极为不易。
南北朝时,北周军队攻破江陵,大藏书家梁元帝进入东阁竹殿,令舍人高善宝焚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感叹“文武之道,今夜穷矣!”可见当时的藏书成本仍然很高。这样,普通百姓难以获得图书、学习知识,当然也无法入仕为官。
作为当时国家统治最重要的基础,世家大族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仍然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观念,而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称帝只会变成众矢之的。因此,作为傀儡的汉献帝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才禅位给根基稳固的曹丕,随后刘备和孙权才纷纷称帝,正式开启三国时代。
唐代士族的衰落
虽然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战乱,门阀士族逐渐走向了衰落,但在唐朝,他们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唐代士族以五姓七家为贵,即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当朝的高官勋贵都以与五姓联姻为荣。
士族虽然在社会上依然保留着很高的地位,但他们对知识和仕途的垄断逐渐被打破。
一方面,造纸技术在唐朝已经相当发达,纸张的品种增多,而且随着造纸原料的扩大,成本也进一步降低。纸张成为社会上的主要书写材料,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和教育的平民化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广经学的普及。唐初孔颖达校定五经,随后由政府颁布《五经正义》于全国,成为普遍使用的教科书,在官私学校中被士人奉为圭臬。与此同时,唐朝还建立了科举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参加考试进入政府做官,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尤其重要的是,在唐末的政治和军事动乱中,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黄巢的叛军攻陷长安,他在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著名诗句后,大肆屠杀忠于李唐的士族精英;唐末朱温挟持哀帝前往洛阳,愤恨士族自视清流,在黄河边上将包括宰相在内的30余名朝臣杀害,并将死尸投入黄河,朝班为之一空,史称“白马之祸”。
经过这些动乱和屠杀,门阀士族的根基被摧毁,对于皇位的传递和继承不再产生影响。五代的士族不仅再无忠君观念,本身也成为皇权的附庸。五代的名臣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担任宰相二十多年,先后辅佐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十位皇帝,成为这一时期士人的典型。
军人集团的崛起
五代前后只有短短五十三年(907-960),却历五朝八姓十四君。立国时间最长的后梁只有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有四年,“短命”可以说是五代王朝的共同特点。在这一时期,士族已经逐渐衰落下去,地方上的军人集团崛起,成为决定皇位归属的唯一因素。
军人集团的兴起,始于唐朝的募兵制改革。唐前期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后来由于吐蕃、契丹等边疆政权的威胁,唐朝开始在边疆设置大量的军队驻守。临时征发的军队难以满足需要,逐渐被职业化的军人所取代。但边疆驻守重兵而内地空虚,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为了应对叛乱,唐朝在内地设置了大量藩镇,保持了规模庞大的常备军。藩镇逐渐在当地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发展成为“地方军人集团”。
在和平时期,唐中央任命的藩镇长官尚能以朝廷权威和丰厚的赏赐来控制地方军人,保持藩镇稳定。但黄巢起义爆发后,朝廷权威丧失,对藩镇军队的控制力大大下降。各藩镇的军人集团驱逐主帅,抢夺军权,出现许多割据的藩镇。它们成为五代十国形成的基础。
五代十国的政权都是依赖军队建立起来的,因此掌握军权和稳定军心就成为维系政权的必要条件。这让皇权的神圣性彻底丧失,不仅没有两汉时期“君权神授”观念,对于君主的出身也毫无要求,这导致了五代政权更迭的频繁发生。
三国和五代十国虽然同属分裂时期,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却属于不同的时段。汉末三国开启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贵族政治。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士族是支撑皇权稳固最重要的力量。唐代以来,士族在知识上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制的兴起让平民有了更多步入仕途的机会。士族的衰微让武人政治成为五代主流,呈现出与三国截然不同的形态,也使中国真正进入了平民时代。
(《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