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平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8-03孙文玉毕鸿雁
孙文玉,毕鸿雁
1.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学院,山东济南市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市 250014
帕金森病属神经系统退行性病,以姿势异常、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冻结步态等运动症状,以及抑郁、焦虑、便秘等非运动症状为主[1]。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突破260 万,居世界首位,发病率为每年797/10 万[2]。平衡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主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3];与健康同龄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在早中期就已下降[4]。药物和手术是帕金森病主要干预方式[5],但药物治疗后期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并发症;手术治疗费用昂贵。导引术具有副作用少、投入低的特点,且不受场地限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本研究探讨导引术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预防跌倒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8 月至2019 年9 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患者62例,符合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6]。
纳入标准:①具有帕金森病的典型运动症状;②年龄≥60 岁;③接受药物治疗;④改良的Hoehn-Yahr分期[7]1~3期,能独立行走;⑤无视听觉障碍,能学习导引动作;⑥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正在接受药物试验或其他物理训练;②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或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③伴其他神经系统或骨科疾病;④伴严重心、肝、脾、肾等功能障碍;⑤纳入前1 周至试验结束,调整过药物。
剔除和脱落标准:①不配合研究;②非疗效原因退出训练;③病情恶化或出现并发症。
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性别、年龄、病程、Hoehn-Yahr分级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本研究已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安全指导。健康指导包括用药安全、预防便秘的合理饮食、安全防范措施教育等。安全防范教育包括患者在进行坐起、转身时的动作要领,如让患者尽量抬头挺胸按照节律大步行走;在转弯时不要着急,以躯干带动调整方向;弯腰拾物、跨越障碍物的动作要点,避免患者在生活中摔倒。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进行一次导引术练习。导引共4 组,组间短暂休息,约45 min。每周5 d,共6 周。训练前1 周由专业人员进行动作讲解,包括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完成整套动作的学习。入院第2周开始行导引术训练;发放锻炼日志,记录每周练习的感受。导引术训练均在用药后进行,由两名辅助人员进行安全性指导。运动强度达到靶心率的40%~60%,主观体力感觉等级为稍感疲劳。
导引术的动作要领如下。
1.2.1 两手抱膝[8]
仰卧,两手抱左膝头胸部,鼻吸气7 次,抬伸右脚,右肩抬起朝向弯曲的膝盖;两手抱右膝贴胸,鼻吸气7 次,抬伸左脚,左肩抬起朝向弯曲的膝盖。重复7次为一组,做两组。
1.2.2 虎戏[9]
自然站立,俯身,两手按地;臀后坐,重心后移,同时抬头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以四肢前爬7步,后退7步。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3 站立振脚[10]
两手扶墙,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身体重心移到前脚掌,慢慢抬起足后跟,同时吸气;稍停,足后跟慢慢下落还原,同时呼气。重复7 次为一组,做两组。
1.2.4 鸟术[9]
自然站立,吸气时提髋屈膝抬高左腿,两臂伸直左右平举,两手直立,挺背扩胸;呼气时左腿向前全足踏地,两臂慢慢回落腿侧。接着抬高右腿如前法。两腿交替各7次。
1.3 疗效评价
1.3.1 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Ⅲ,UPDRSⅢ)[11]
UPDRSⅢ共14 条,内容涉及步态、姿势控制、强直、震颤等,每项评定0~4 分,总分为56 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3.2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12]
在离座椅3 m 远的地面放明显标志物。患者坐在座椅上,检查者发“走”的口令后开始计时,患者自然起身走至标志物处回转,重新坐下,到臀部重新接触椅座、后背靠在椅背时停止计时。分别测试3 次,取均值。
1.3.3 静态稳定极限测试[13]
采用PK-245 PRO-KIN 平衡仪(意大利TECNOBODY公司),嘱患者闭眼站立,测量30 s内压力中心前后移动距离的标准差(anteroposterior standard deviation,AP-SD)和左右移动距离的标准差(mediolateral standard deviation,ML-SD)。
1.3.4 改良跌倒效能测试(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14]
MFES 包含14 个项目,包括穿衣、行走等,每个条目0~10 分,总分为14 个项目得分的平均值,评分越低,表明发生跌倒的风险越大。
1.3.5 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39,PDQ-39)[15]
PDQ-39 由39 个项目组成,反映患者在过去1 个月内的生活质量,从认知、交流、精神、日常生活8个维度进行评估,每项评分0~4 分,每个维度的分值换算成标准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UPDRSⅢ、MFES 和PDQ-39 评分,以及AP-SD、ML-SD 和TUGT测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定指标均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多数指标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仅部分指标改善(P<0.05)。见表2~表7。
表2 两组干预前后UPDRSⅢ评分比较
表3 两组干预前后TUGT比较(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AP-SD比较(mm)
表5 两组干预前后ML-SD比较(mm)
表6 两组干预前后MFES评分比较
表7 两组干预前后PDQ-39评分比较
3 讨论
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跌倒发生率是帕金森病患者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6]。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以左旋多巴为主[17],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则不理想;手术治疗费用昂贵,多数患者难以负担,且易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导引术强调身心息俱调[18],有副作用少、投入低的特点,不受场地限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19]。患者行导引术训练,可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积极性。本研究选用的导引术根据帕金森病患者典型的运动功能障碍改编,强调呼吸、意念统一,气血、筋脉调理,与舞蹈、体育运动、瑜伽训练不同,与八段锦、太极拳相比,可操作性更强,值得推广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就出现运动功能障碍,34%帕金森病患者两年内出现平衡反射异常[20]。帕金森病四肢屈伸不利,震颤、僵直属于中医“经筋病”。导引术通过调摄筋经改善气血,使筋骨脏腑得到荣养。研究显示,通过导引术练习,患者静态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两手抱膝利用等长收缩增强下肢的控制和肌力;肩膀抬起,增强核心肌群肌力。振脚以有氧训练为主,通过踝关节运动,提高患者平衡能力。鸟戏通过增强下肢力量来改善步态稳定性,起步时强调尽量抬高下肢,单脚着地同时配合手臂外展运动,有利于鼓动手三阳经、三阴经气血运行,改善患者平衡能力,也有利于本体感觉输入;虎戏通过四肢着地爬行,提高本体感觉输入,激活大脑兴奋性,增强关节控制力;爬行能使脊柱拔伸,可改善脊柱活动范围。
跌倒是帕金森病中后期经常出现的严重事件之一。帕金森病患者每年摔倒的风险达70%[21],其中41%~43%会因为害怕再次跌倒而刻意避免日常活动[22]。跌倒不但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交往[23]。冻结步态、肌力异常、平衡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24]。
导引术在预防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力异常,后背僵直,在转身、回头往往出现步态冻结或运动迟缓;导引术通过俯身下按、挺背扩胸等动作,增强脊柱灵活度,重塑躯干正确的力学特征,改善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增加迈步时躯干稳定性,从而预防患者出现跌倒。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对维持姿势稳定有重要意义[25]。导引术强调膝、踝关节各个方向的控制力,同时增强下肢肌力,对于预防跌倒有重要作用。
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状态。运动障碍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21]。导引术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益。跌倒效能的提高,肌力、平衡能力的改善,都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26]。通过导引术练习,患者转身、行走的灵活性提高。导引术强调身、心、息的协调,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可以缓解精神紧张,使肌肉放松[27]。导引术训练强调人员互动,患者训练自信得到提升。积极进行导引术训练对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导引术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跌倒效能,操作简单,易于学习和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