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潍坊市城市宜居度评价研究

2020-08-03宇,董

绿色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标准值宜居城市潍坊市

江 宇,董 彬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们开始注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保障市民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重视城市环境的改善,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联合国召开的第二次人居大会上,宜居城市被认为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1]。之后这个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宜居城市的探索和研究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新选择。建设宜居城市自2005年提出后,全国各大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城市的宜居性。

宜居城市总体应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综合考虑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方面。指标的选取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要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人文环境方面,因此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结合潍坊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指标标准值,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并进行评价,进而对潍坊市的生态宜居度进行分析。

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分为三级指标,其中二三级指标的数据能否科学协调,将影响到综合评价指数和结论,因此,本文以协调论和均衡发展论为指导,采用雷达图进行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潍坊市发展的短板,为提出建议提供依据。由此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潍坊市宜居城市的建设[2]。

2 潍坊市基本概况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环境优美,四季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是众多国家战略的叠加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至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市参保登记率达到99%以上。交通方面,公路密度达176.8 km/km2,轨道交通也已经启动建设。为实现脱贫目标,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重点保障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成果亮眼,2019年第三产业增长率超过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人均GDP超过6万元,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近几年潍坊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到2019年,全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221 d,对白浪河等河流和湿地进行整治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使得潍坊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巨大优势。

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历年《潍坊市统计年鉴》和《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潍坊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表1),因未能搜集到2018年和2019年的数据,故仅统计了2013~2017年的数据。

表1 原始数据及标准值

选好指标体系后,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参考值。在本研究中,对标准值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尽可能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例如中国生态市建设目标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二是可适当选择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城市的现状值作为参考值,例如选取山东省内宜居度最高的青岛、烟台和威海的数值,取平均值作为参考。

4 潍坊市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科学性、整体性、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潍坊市发展现状,进行指标的选取,构建潍坊市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一级为综合评价指标,二级共3个,分别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指标,三级指标共21个,其中经济指标7个,社会指标9个,环境指标5个[3]。

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潍坊市统计年鉴》和《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搜集数据,依据如下公式依次计算指标得分。

三级指标Pi:Pi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向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Pi=Ci/Si

(1)

另一种是负向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越好:

Pi=Si/Ci

(2)

式(1)、(2)中,Ci为某三级指标现状值;Si为某三级指标标准值

二级指标Vi:

Vi=ΣQi/m

(3)

式(3)中,Qi为某三级指标的数值,m为三级指标项数。

一级指标:

Ti=ΣViWi,

(4)

式(4)中,Vi为二级指标的数据;Wi为二级指标的权重。

根据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数据,按照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对综合指标数据进行分级,以此来确定城市宜居性程度,根据数据分析计算,从综合评价指数来看,近几年潍坊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城市宜居程度不断提高,自2015年之后宜居性达到优良程度,并一直保持优良水平,说明潍坊市宜居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方面仍存在短板。

在经济方面,发明专利拥有数虽逐年上升,至2017年达到0.55,但相对标准值差距仍然较大。科研创新经费投入历年增长较慢,与标准值也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方面,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虽有增长趋势,但增幅有限,至2017年也仅有0.61,说明潍坊市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从各项指标来看,总体较标准值差距小,但人均公共绿地相对较少,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少(表2、表3)。

表2 一级指标数据计算结果

表3 综合评价结果

5 潍坊市生态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5.1 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依托潍坊市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增加科研投入,积极引进人才,营造创新氛围,支持潍柴等潍坊市重点企业发展,加大创新投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5.2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环境相协调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潍坊市内白浪河湿地和十笏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开发田园生态旅游资源。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依托每年在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挖掘与风筝有关的文化,开发旅游文创产品,体现文化地域性,扩大生态旅游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5.3 加强绿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宜居指数

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充分依托白浪河绿洲湿地公园等湿地资源,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利用周边水系建设沿河绿地公园,适当拓宽城市带路绿化宽度,形成合理的城市绿化格局,提高宜居度。

加强失业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养老床位数,增加社会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市医疗设施建设,增加医院拥有床位数,保障市民医疗需求[4]。

5.4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城市形象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同时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引导社会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决策科学性。重点支持环境保护领域的建设,可将生态市建设纳入年度计划中,城市建设应体现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特征,在城市形象方面,借助风筝节,打造“鸢都”潍坊。

5.5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设宜居社区

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建设通风采光良好的社区,增加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靠近河流地区,应充分利用沿河湿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在交通方面,做到人车分流、路程简短安全,完善电力、给排水、环卫和消防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覆盖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完善社区周边商业和文娱设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建设宜居社区[5]。

5.6 依托科技助力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号召环保企业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控制城市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同时整治污染河道,治理水污染。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数据收集库,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形成高效率的环保监督和治理体系。

6 结语

本文结合潍坊市的自身特点,通过分析近5年潍坊市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的数据,由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到,潍坊市的生态宜居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针对短板提出了建议。因此,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更要继续补齐短板,既要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和获得感,还要促进社会和谐,使市民生活便利,更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潍坊。

猜你喜欢

标准值宜居城市潍坊市
2022年热门宜居城市长沙名列第一
北京市重金属污染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研制
宜春吟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潍坊市“互联网+制造业”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潍坊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市中小微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潍坊全市会展统计培训会议召开
浅析风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