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探究
2020-08-02蔡梦云
蔡梦云
【摘要】法律知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更增加了法律知识的比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未来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律知识教学存在不少困境,本文通过了解这些困境并探究学案在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法律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农村中学法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农村中学;法律知识教学;学案;应用
一、探究背景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
自201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体现了建设法治中国对青少年法治素养的要求,是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而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年版)》的要求,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也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
(二)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困境
法治素养根植于法律知识,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素养的前提。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是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的,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关键,而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又存在以下困境:
老师方面: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很多都不是专业的教师,又缺少相应的学习培训,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把握并不到位,因此,对法律知识的讲解、运用甚至表达会有所欠缺。
学生方面:1.相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学生觉得法律知识很难。道德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容易从老师、父母、同学及自己接触的事、物中领会。而法律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专业性强,相对晦涩、陌生,比较难以理解,平时也少从老师、父母及亲友方面获得。
2.农村学生知识面窄,不了解时事。相对于城市的学生,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仅来自课本、课堂及学校的一些阅读,平时在家看手机电视电脑,绝大多数也是娱乐方面的,时政新闻更觉枯燥。
3.农村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较低。有一部分学生连简单的语句表达都成问题,而一些学生面对一些相似的或不常见的法律名词更是晕头转向。
因此,老师在讲解法律知识及相关案例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更细致通俗的表达,但课程安排(特别是八年级)的课时又不足,这更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流程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设计编制的学习方案。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知识,沟通学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中学案具体应用流程如下:
1.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我们在设计学案时,会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教师教案的设计及学生的水平而定,没有固定模式,但一般常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知识拓展、课堂练习等部分。比如,在设计《公民的权利》这一课学案时,由于内容较多,重难点分散,笔者就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这个问题,让学生面对众多的学习内容先有个宏观的总体把握,这也是本课重点。而在设计《依法行使权利》这一课学案时,因为有了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为了学生学以致用、上课“一案到底”,笔者把上课导入环节的案例文字也放入了学案形成“课前导入”环节。
学案的设计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集合本科组教师的智慧,兼顾好知识点的同时,也让老师间把不理解的知识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为授课做好准备。
2.学生课前完成
应用学案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就需要学生一定要在课前完成学案。课前完成学案能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而学案为课前预习提供了方向,学生通过学案的“自主学习”了解了本课的大概知识结构。针对学生薄弱的基础及教学内容,有些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直接把主要问题和答案列出,答案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或关键词句。针对要讨论及拓展的知识,则提醒学生了解、搜集和准备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锻炼其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課堂教学中运用
课堂是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案设计得再完美,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主要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讲:通过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了主要学习任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些主要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举例说明或练习等讲清重难点知识、法律专业术语、易错易混知识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比如,讲解清楚 “权利和基本权利”“违法行为的分类”“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
(2)拓:《道德与法治》新增了很多法律知识,但由于篇幅有限,有些法律知识只有最基本的表述,教师必须通过相关的知识拓展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知识先展示在学案上,相当于课本知识的延申,教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补充完整学生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本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学习“人格尊严权”时,新改版的课本只讲到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内容,但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的相关知识却没提及,而这却是中考考点及难点之一,学生有必要掌握。我就在学案中以“知识拓展”环节、以表格形式清楚展示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的相关知识,课堂上再举例讲解,提示关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引:建设法治社会,公民不但要知法懂法,更要守法用法,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会遵守法律并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农村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家长的法治意识同样薄弱,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时,更要引导学生把法律跟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学案中的“问题讨论”“小组探究”等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设有附属问题——让学生把身边相关的实例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守法用法。
4.学生复习利用
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环节整合了知识脉络,“知识拓展”环节补充了相关知识,“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环节锻炼了知识运用,可以说学案提炼又完善了课本相关的知识,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复习材料。而且学生通过学案,很容易再现课堂学习情景,对关键信息和典型案例能再重温,提升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四妹.基于法治素养的初中法律知识教学的研究[J].文理导航,2017.
[2]学案[OL].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139970-635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