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加值的核心涵义探究和计算方法选择

2020-08-02方澜

辽宁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

方澜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增加值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推广,对其基本涵义和计算方法也陆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深入探究经济增加值的核心涵义,并在对各种不同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选择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业绩评价 经济利润

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被逐步引入我国,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鼓励中央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以后,这一概念的实际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关于EVA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陆续出现了不同的诠释和提法,令人莫衷一是。本文旨在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深入探究其核心涵义,并在比较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选择EVA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

一、从经济利润的角度理解经济增加值的核心涵义

严格来说,EVA是美国斯腾思特公司(Stern Stewart & Co.)1982年率先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工具。1991年,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斯图尔特三世在《探寻价值》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EVA的基本概念。由于EVA来自管理咨询公司的提炼和总结,并且以咨询服务产品的名号著称,因此对其基本概念的诠释很难上升到理论和逻辑的高度。

从基本思想渊源的角度探究,EVA无疑来源于经济利润的概念和原理。关于经济利润的朴素思想,历史久远,现难以详考。1777年,汉密尔顿明确提出计算利润必须扣除投入资本成本的思想;19世纪末,马歇尔正式提出经济利润的概念。目前,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都会区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要而言之,经济利润是收入扣减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之后的差额;而会计利润则只扣除显性成本,不考虑机会成本。在计算企业的经济利润时,不仅要从收入中扣减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还要扣除企业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即这些资本如果不投入企业、而是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尽管经济利润主要存在于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之中,会计和财务领域通行的是会计利润,但是在业绩计量过程中,不考虑投入资本成本,尤其是自有资本机会成本的弊端是很明显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采用剩余收益(净利润-投资额×投资成本率)指标来进行业绩计量,就是运用经济利润概念的积极尝试。总之,EVA并不是原创性的科学概念,而是经济利润概念的具体应用。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把握EVA的核心涵义,即在业绩计量的过程中扣除实际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

二、经济增加值不同计算公式的比较与辨析

目前,在国内研究文献、专业书籍和制度规定中,EVA的计算公式五花八门。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简要介绍,并展开比较分析。

(一)斯腾思特公司的EVA计算公式

作为EVA的提出、倡导和推广者,斯腾思特公司的基本公式为:EVA=NOPAT-NA×WACC。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NA为资本占用额,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但是,计算NOPAT、NA需要进行多达164项调整,过程繁琐复杂。

(二)国资委的EVA计算公式

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发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第17号令),首次“鼓励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此后,2009年修订版(第22号令)将EVA作为正式考核指标,并规定了其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其中,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承担政策性任务较重的企业和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则相应降低。

2012年修订版(第30号令),又将“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付股利”视同无息流动负债,纳入资本调整的范围。此后,2016年修订版(第33号令)、2019年更新版(第40号令)均未直接涉及EVA的计算公式。

(三)权威教科书中的EVA计算公式

2020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财务管理》第十章“财务分析与评价”中的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平均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其中,平均资本占用直接采用资产总额,税后净营业利润则需要扣除营业外收支、递延税金等。而2020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第二十章“业绩评价”中,分别给出了基本经济增加值、披露的经济增加值、特殊的经济增加值、真实的经济增加值四种截然不同的具体计算方法。

(四)各种计算公式的比较与辨析

总体而言,这些公式的都体现了经济利润的核心涵义。主要区别包括:一是利润指标的调整项目数量和内容差别较大。二是占用资本的调整项目的数量和内容差别较大。三是资本成本的确定方法,大部分公式都采用WACC,但国资委采用固定比率。四是占用资本是采用平均数、期初数,还是期末数,也存在分歧。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对公式中的各项指标经济含义的理解以及精确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当然也与各自开发计算公式的目的和意图有关。同时,存在众多不同的公式,给学习、研讨、交流和应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亟需科学梳理、适当整合。

三、合理选择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合理选择EVA计算方法必须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是调整过程繁简和项目多寡,计算口径和参照标准的选择,是不同公式呈现差別的直接原因,也是整合协调计算方法的主要着眼点。二是上述计算公式隐含着一个观念上的分歧,即扣除的占用资本机会成本,究竟应该是自有资本,还是全部资本,或者是自有资本加上不付息债务资本。而一旦扣除的是全部资本,那么计算利润时已经扣除的利息费用是否需要调整回来。这是一个互相联系、彼此联动的问题。三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本身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领域,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如何计算,权重采用市场价值还是账面价值,都是比较复杂、选项众多的问题。此外,监管部门为统一业绩考核口径,采用企业自身的WACC确有不便之处。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将基本计算公式统一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平均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当期净利润为+营业外收支等非经常性项目×(1-企业所得税税率)。这样做不仅简便易行,而且与上市公司监管中通用的扣非后的净利润等概念一致;税后利息费用=当期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1-企业所得税税率)。加回这一项,主要是考虑后面要扣减付息债务的资本成本;资本占用采用期初、期末的平均数,资本占用额以所有者权益总额加上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长期借款等付息债务总额。不付息债务尽管也有机会成本,但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不匹配,可以合理排除;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优先选择根据企业自身数据计算的WACC,但监管部门考核时可以统一规定资本成本率;在只需要大致估算时,可将EVA的计算公式直接简化为:营业利润×(1-企业所得税税率)-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社会平均权益资本回报率。这可避免对利息费用的前后调整和对WACC的复杂测算过程。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

猜你喜欢

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EVA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浅析经济增加值在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探讨基于EVA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基于EVA的业绩评价
关于徐州路兴内部业绩评价的研究
国外碳财务相关研究回顾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