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2020-08-02王晓利
王晓利
摘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从养成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审慎性和创新性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并以此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跨越片面追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阶段,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一、给予独立空间,提升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思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积极探索和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综合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样无论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都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启发。
例如在教学“认识比”时,笔者通过例题向学生介绍了“比”,引导学生感知“比”的意义,让学生将“比”与分数和除法联系起来,这样就帮助学生将“比”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在这之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班和(2)班进行足球比赛,终场时比分为3∶1,这里的3∶1是我们今天学的“比”吗?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也有少部分学生有些迟疑。这时,笔者让学生回忆所学内容,认真思考。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之后,笔者再次请学生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给出答案。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持肯定意见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比”,有比号,有前项和后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也给出自己判断的理由,他们认为比分代表着两个队之间进球数是多还是少,而不是去看倍数关系,即体育比分偏向于比多少而不是比倍数,所以他们认为这里的比分与数学课堂上所学的“比”有一定的区别。接着,还有学生假设其中一个队没有进球,这样比分中就出现了零,而在分数中分母是不能为零的。这样的理由也对持肯定意见的学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即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不是数学中的“比”。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的辩论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因为在独立思考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所以学生要从说服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他们的思考就更加深入,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比”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提供交流机会,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化想法会自然出现,然后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观点或思考将集中展示在大家面前,带给学生思维上的冲击,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养成,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会自觉思考“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完善。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同样长的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的长是12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7厘米,那么围成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学生在审题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同样长的铁丝围成的,所以只要求出长方体棱长的总和就知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然后用棱长总和除以12就可以求出正方体的棱长。在独立思考之后,有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刚才认识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发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也就是将长方体的长、宽、高变成相等的棱长就形成正方体,这样看来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平均数就是正方体的棱长,经过计算,学生发现这样的方法也是正确的。在对比两种算法的时候,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长、宽、高的和,再乘以4,然后除以12,从算式来看,与算长、宽、高的平均数是一致的。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证明了第二种方法的正确性,在提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关系的认知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去思考和探索,要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发散,让他们的思维更灵动,为他们的思维创新打好基础。
三、营造浓厚氛围,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为推动学生的思维创新,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跳出思维的“枷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
例如在“认识体积”教学中,有一个测量土豆体积的“做一做”,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准备好需要的材料,然后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需要什么工具?在学生思考之后,笔者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学生初定了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直接将土豆浸没在有水的大量杯中,通过量杯上的读数来计算土豆的体积;一种是在土豆的体积较大时,可以用排水法,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将土豆浸没其中,收集溢出来的水,利用量杯测量其体积。学生实际操作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加深了认识。
四、引导深刻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审慎性
审慎思维也是核心素养中提出的思维培养重点,但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学生自觉养成审慎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审慎思维锻炼的机会,要用具体的实例给学生以启发,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审慎性。
华应龙老师有一节经典的公开课——“圓的认识”,听课老师在听完课之后,除了对“圆,一中同长也”有很深的印象外,对华老师设计的学习素材给学生思维的推动性也感触颇深。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华老师设计了一个寻宝情境,让学生从“宝物距离你3米处”的信息出发,动态构建了一个圆,这样的圆得来顺理成章,同时也让学生对圆有了足够清晰的表象。但是这个素材并非到此为止,在全课的反思阶段,华老师将学生上课伊始获得的信息拿出来,引导学生反思:宝物仅仅可能在这个圆周上吗?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然后他们的目光离开了圆周,并且很快有了新的发现:宝物还可能在上面3米处,还可能在下面3米处。至此,学生对符合条件的点的构造又发散到空间中,动态构建出一个圆球。虽然这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反思阶段,华老师利用这样一个问题,驱动了学生的审慎思维,让学生推翻了原来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空间中,学生在这个环节得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有一种学习态度,一种思维品质。
总之,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思维品质是数学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根本发展来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推动他们的能力提升,从而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薛群.重思维训练 促思维发展 优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参考,2019(26):77-78.
[2]陈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15):65-66.
[3]李红兵.立足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4):68-6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