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0-08-02丁若蕊
丁若蕊
摘 要: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雕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就是城市中的标志性雕塑,历史中遗留下的雕塑,见证了一个城市的不断革新。城市雕塑一般都是由城市的人文特点、地域特点、文化特点等综合构建的,城市发展背景不同,致使不同时代的雕塑具有的特色与文化不同,城市雕塑的存在无疑是向外界展示了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城市雕塑不同的艺术形式,是城市在发展中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城市艺术审美的聚焦点,更是人民智慧的体现,承载着城市居民殷切的希望,表达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文章主要对不同阶段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阐释了城市环境与城市雕塑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城市雕塑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城市环境
一个城市发展历史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城市雕塑只是其中的一种,是一个城市符号的代表。人类经过长期发展,所有的文明都集中到城市中发展,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了非常多的文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城市的文化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逐渐更新着文化保留的方式。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文明建设又有了新的要求。城市的很多公共区域有雕塑的存在。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更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文明的缩影。
一、城市雕塑的文化特性
城市雕塑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水平与精神面貌。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让每位进入城市的人都沉浸在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跳动。城市雕塑的文化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学。不同时代的城市雕塑犹如不同年代的书,每个时代的雕塑都能给人不同的思考。每一座城市雕塑背后都蕴藏着时代的特征与深厚的人文历史。第二,人文性。每一座城市都拥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其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人口数量等决定了其独有的文化氛围。城市的文化氛围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雕塑的情况。位于不同城市的雕塑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存在,同时还充分展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
二、不同階段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如今这个时代,城市雕塑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原始面貌,也是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的见证者。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城市雕塑刚开始流行的是小品雕塑和大型纪念性雕塑,这类雕塑是根据当时的城市实际情况而产生的。随着城市的发展,雕塑形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雕塑主要是以工、农、兵形象为题材,城市雕塑面貌多为庄重、严肃,整体体型比较大,以城市中心广场雕塑为主,造型表现的多为实际事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雕塑进入了下一阶段,城市雕塑的创作题材与时代背景非常契合,主要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改革。但是,因为我们在城市雕塑的欣赏和创作上缺乏经验,对城市雕塑文化内涵体现方面没有重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雕塑发展缓慢。直到后来城市雕塑观念发生转变,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摆脱了时代的束缚,才逐渐形成如今具有代表性质的城市雕塑。从不同阶段城市雕塑文化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来,城市雕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非常深,不同阶段的城市雕塑都是当时社会思想的一种反映。城市雕塑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能够体现城市不同阶段的变化。
三、城市环境与城市雕塑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代的城市雕塑是城市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的综合,是公共艺术中的一部分。城市雕塑的建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雕塑本身的艺术效果,而是为了融入更多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居民的集体诉求。现如今,城市雕塑融入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还能对城市中的社会现象起到反映作用。这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雕塑,既可以起到提高城市居民文化艺术素养的作用,又可以对外表现出城市蕴含的气质。在城市环境建设美化过程中,城市雕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建设公共设施时,通过建设城市雕塑而集中表达城市人文特点与城市风貌,所以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雕塑这部分需要融入区域的文化背景与特点,把城市雕塑塑造成一个城市的名片,给外来人员良好的城市初印象。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可以与环境相互配合,为城市环境美化增添一些趣味性,对城市环境建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城市人文环境方面,可以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精神状态与集体诉求,城市雕塑更是为人文环境奠定了导向与基础。虽然城市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与城市雕塑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城市雕塑的建设不能缺少城市环境,而城市环境如果缺少了城市雕塑,各项功能就大大降低了[2]。
四、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分析
(一)城市雕塑是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
每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且都有很大差异,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阶段,雕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但雕塑存在的意义却是无甚差异,都是为了体现当时的城市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城市雕塑的优秀之处是在逐渐发展中,记录下来当时社会的文明,品质比较高的雕塑,产生的影响更大。城市雕塑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对民族而言则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的就是城市雕塑,具有象征性的城市雕塑是整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例如,在西安,西安城市雕塑展示的都是唐代文化,虽然缺乏其他历史朝代的雕塑,仅仅是现存的唐代雕塑都能让全世界有新的认知,所以西安城市雕塑在蕴含唐代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本地人引以为傲的历史[3]。这些遗留下来的城市雕塑产生的影响,多体现在西安人在建造现代建筑时也会融入唐代的一些特色。由此可见,城市雕塑是城市区域文化的体现。
(二)城市雕塑是地域文化精髓的缩影
在过去的城市雕塑建造中,建造雕塑的目的性还没有现如今强烈,当时只是为了体现雕塑本身的艺术水平和品质。现如今的城市雕塑不能只狭隘于雕塑本身,城市雕塑建造的目的必须是突出本地区域文化,因为这些是城市雕塑建造的精髓,也是城市文化体现的精髓。城市雕塑的建造要与城市现代环境相契合,在具备创新性的同时,要把地域品质的特色体现出来。城市文化的体现方式有很多种,城市雕塑作为尤其重要的一部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小雕塑,其他类型的小雕塑可能只是为了传递美感,传递艺术,把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城市雕塑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面貌,表达的是城市区域最有特点的文化,建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以雕塑这种不同的形式来把城市的文化进行概括,从而体现整个地区最具特点的区域文化。使外人由城市雕塑就可以知晓城市文化内涵,这才是城市雕塑的成功之处。
(三)城市雕塑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
城市文化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居民,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为后人留下来的文明。城市雕塑刚好能反映当时的城市状况,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当时文化特点的聚焦点,城市雕塑文化逐渐形成,对城市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也对城市文化起到了很深的影响。对于城市中不同时代的文明,城市雕塑都起到了见证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国际交流更加密切,我国的城市雕塑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上展露身影,逐渐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一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雕塑代表的是一个城市,更是一个民族,渗入了最深沉的民族文化。在国际艺术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我国的优秀城市雕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与普及,与世界各国的艺术都产生了交流。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但是受到中国五千年文明洗礼的城市雕塑文化尤为珍贵,尽管与西方文化有些许冲突,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城市雕塑文化的影响力,而且也是因为这些冲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世界文明的代表性与差异性[4]。城市雕塑承载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还要取长补短,使得城市雕塑以后的发展中,能融入更多的文化思想交流,實现共同生存、共同进步,把我国的城市雕塑文化推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也把中国民族文化传扬到更多的地方。
(四)城市景观设计包含了城市雕塑
公共性是城市雕塑的最大特点,这一特点主要由于城市雕塑总是存在于公共环境中。雕塑的选用、创造、设计都是在城市中特定的环境里,贴合城市实际情况产生的,所以在建造雕塑时,不仅要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还要能够把城市景观完美体现出来。城市雕塑在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的同时,还能使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城市雕塑能带给居民更加优质的生活,吸引到更多外来人员到城市参观和生活。城市的艺术形式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城市雕塑,城市雕塑的魅力非常大,能改变现如今人们生活城市的环境现状。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筑与城市雕塑三者能完美结合,才能构建一个美丽的城市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觉得生活品质在不断提高,这对提升城市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雕塑与城市中普通的绿植、公共设施一样,都处于在公共设施空间内,虽然建造以后不具有实用功能,但它带来的间接影响是其他城市文化体现方式不能表现出的。
五、结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处背景不同,城市雕塑所呈现的形式也不同,在特定的环境中,城市雕塑具有当时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城市雕塑创作者对雕塑的内涵重视程度降低,在利益的驱使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喜好,从而使得作品缺乏了内在文化。城市雕塑是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地域文化精髓的缩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创作者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城市雕塑进行创作,在不断增强艺术美的同时,保证城市文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晨,祝遵凌.青铜文化在城市雕塑景观中应用研究:以安徽铜陵城市雕塑景观为例[J].设计,2019(15):152-154.
[2]毛雄飞,韩勇.明清“鱼跃龙门”雕刻图像桂北地缘性文化形态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4):28-30.
[3]韩汪洋,成哲,陈思羽.中国当代城市雕塑中人物雕塑的人文内涵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5):73-74.
[4]李晓蕾,王祝根.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内涵辨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1):212-217.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