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如果不搞军事,我可能当医生了
2020-08-02罗元生
叶剑英在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爱中医方面的书籍,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喜欢给身边的人推荐看中医,还常常自己开方。他曾说:“中药很重要,长征时没有西医和西药,就全靠中药治病……我如果不搞军事,就可能学中医当医生了。”
叶剑英是我党我军的重要领导人,十大元帅之一。在党和国家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叶剑英总是挺身而出,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他出生于1897年,逝世于1986年,享年89岁,可谓历经磨难,但依然长寿,这与他热爱中医,毕生对中医药情有独钟有很大关系。
如果不搞军事就可能学中医
医者救死扶伤、精诚济世的医德让老百姓尊敬。叶剑英之女凌孜(原名叶向真)回忆说:“父亲曾经说过他若是学了医,一定是个好医生。我相信这话。有时,我真觉得他应该当医生,而且相信他会成为一位名医。”
叶剑英的故乡在广东梅县,中医药在广东百姓中有深厚的基础。叶剑英在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爱中医方面的书籍,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参加革命后,也对中医药留意关注。他还经常用中草药为自己、亲人和部属治病。
“父亲喜欢给身边的人推荐看中医,还常常自己开方。”凌孜说。一次,叶剑英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听说凌孜在北京患了鼻窦炎,他根据自己的医学积累,专门在广东挖了一些“鹅不食草”的秧苗,种在两个花盆里,千里迢迢带回北京。哪知道女儿患的不是鼻窦炎,而是一般的过敏性鼻炎。虽然不对症,但父亲的细心关爱让凌孜感动不已。
上世纪50年代,叶剑英在武汉出差的时候,看到有中医大夫在筷子上用线捆扎一簇针进行治疗,当地称为梅花针,疗效很好。他非常感兴趣,回到北京后,很快推荐给卫生部,让这种针法在全国推广。后来进行改良,变成了现在塑料柄的梅花针,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叶剑英自己也多次受益于中医药。凌孜听父亲讲过,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患肠炎,住进一家法国医院,好几天不见好,腹泻得快虚脱了。后来他不知从哪儿找到一个中药方子,托朋友给煮了一暖壶,其中有菊花、金银花、甘草等药,还加入了蜂蜜。一暖壶药喝下去,他的腹泻就基本止住了,可以说是死里逃生。
1970年,叶剑英在湖南患了肺病,经过治疗有好转,但还是咳嗽。后来,住地所在的部队医院听说叶剑英钟情中医,便请了一位老中医,用“矮地草”等草药治愈了他的咳嗽。叶剑英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中药很重要,长征时没有西医和西药,就全靠中药治病。我自己有个小本本,记有好多重要偏方,如果不搞军事,我就可能学中医当医生了。”
践行中医文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它内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基因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953年12月,毛泽东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叶剑英对毛泽东这个观点感同身受,而且在自己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医文化。
叶剑英认为,善为医者,不仅仅是能治病救人,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他一直坚信,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是治人的,而不仅仅是看病。把握了医道的精髓,既可以去治人,也可以去治国。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境况,叶剑英总是表现得沉着冷静,应对自如。
1959年1月,他在全军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开幕式上说:“整理我们几十年斗争的经验,要用科学的方法。要注意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接着,他以李时珍上山采药写出《本草纲目》为例,强调要以“上山采药”的精神深入到连队的士兵群众、下级干部中去收集资料,把“药”采全,用“药”要真,这样才能保证“疗效”。可见他对中医之道的巧妙运用。
关注中医药发展
叶剑英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尤其关注中医药的发展。他专门为1960年出版的《中药简史》一书写了序言。
他在序言中说:“这几年,我也是和疾病斗争的一员,病中深深感觉,对一种病症,采取中西并用、内外夹击的方法,不失为我国医药界最新、也是最进步的方法。中医必须学通西医,西医必须学通中医,才算是名医。中医、中药,在中国人民中,数千年来流传着。可是,中医、中药近百年来,在学术界被压抑着,这分明是‘数典忘祖的谬误了。将中医和中草药材知识加以科学整理,把中药知识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这是青年一代医师们的庄严工作。作为一个病人,我十分关怀中国中药的发展与成就。”
晚年,叶剑英多次强调要中西医结合。在住院期间,他还与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讲过这样一个例子:苏鸿熙教授在给一位二尖瓣狭窄病人进行手术后,病人出現肺炎,高烧数日不退,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抗生素也不见效。最后高烧昏迷,这让我国第一位留美回国的心外科专家束手无策。后来,医院请来了老中医叶心清(1908年生于四川大邑,13岁从师于汉口名医魏庭兰,1955年调入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曾给很多来华的外国元首看过病,医道精深,经验丰富)。他开了汤药给病人服用,同时配合针灸,三副药下去,病人烧退,肺部炎症也得到了控制。
叶剑英一直认为中医理论是科学有据、合乎情理的。比如他曾讲到,中医讲的“性命”,性为思维意识,即七情六欲;命是生命体征、身体状况。中医认为人是由身体和意识共同构成,所以讲七情六欲能致病,也可通过调节情志来治病,还能通过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诊治。这些理论都是非常科学的。
(《学习时报》 罗元生/文)